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中,有所谓“亮相”的招数,要求演员一出场就通过一个特定的造型动作或者一句特殊的说唱宾白,给观众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为演员创造自己的角色提供良好的开端。文学创作中,同样也需要这种让人物亮出一个好“相”的艺术表现能力,否则,那些人物犹如“昙花一现”,成了“匆匆过客”,还有什么“不朽的艺术形象”可言。本文试就几例比较有特色的人物出场,分析他们何以给人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从而说明“亮相”艺术的无限魅力。1、四两拨千斤写人,常常要概括人物总貌,给人以全面的初步印象,往往三划…  相似文献   

2.
写人是我们在学校期间主要要学习的作文方法,也是同学们接触较多的作文题材。在作文中写人,谁都希望自己笔下的人物是生动形象的,是个性鲜明的,是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独特的“这一个”。也就是说,你写出来的人物应该是与别人所写的人物不一样的。可是,我们有时也会失望,因为我们笔下的“这一个”常常达不到这样的标准或要求。从编辑部收到的来稿看,不少写人的习作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着千篇一律、概念化,或故作惊人之语的毛病。  相似文献   

3.
特别提醒:这种写法不宜用在考试作文里,除非你运气我们刊物今年第一期“新新作文”栏目讲的是写人的时候如何出新,我给大家出的点子是“是什么样人,就怎么去写”,讲的是要打破对老师、家长等人的一些固定的写法,按照这个人本身的特点照实去写,就能有新意。这一次我们要讲的是,对笔下的人物不要轻易下结论,这样也能出新。我们以前写人都喜欢下个结论,比如说这个人热情,那个人不太灵活。即使是多重性格的人,也要努力写出他性格的多个侧面。而且老师也会教导我们,要抓住人物的特点来写,仿佛不写出这个人物的特点,作文就算失败。…  相似文献   

4.
六年的小学生活多么难忘,许多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选择一位给你印象最深的人作为写作对象,写一篇记人的文章,题目可以用“难忘的……”,也可以根据人物的特点自定题目。要注意尽量把人物写活,要紧扣“难忘”选材。什么叫难忘?就是时间过去了很久而内心依然清晰记得。所以,不能选择近期熟悉了解的人物及事件,所选的人物及事件越早就越能体现难忘。  相似文献   

5.
[技法点拨] “反差”写人,就是一方面写人的长处,另一方面写人的短处——这是针对某一个人来说的;或者是要写这个人的优点,而写那个人的缺点——这是针对两个人或几个人来说的。这样就形成了“反差”,通过反差来突出人物的特点和品质。这种“反差”写人法,实际上就是运  相似文献   

6.
人的性格千差万别,外貌就更不是一个模子套出来的了,就算是双胞胎,也会有极细微的差别。可是,许多同学的文章里,写孩子总是“圆圆的脸蛋上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写大人则是“两只眼睛炯炯有神”,写老人就是“眼里透出慈祥的神情”,这样的外貌描写千人一面,毫无个性色彩。这些外貌描写上的套话、空话,对表现人物特点根本没什么作用。为什么会这样写?因为自己并未仔细观察,不过是偷懒捡现成,人云亦云。我们对人物的外貌描写必须建立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才不会落入俗套。鲁迅先生说:“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副…  相似文献   

7.
黑格尔在一篇文章中写过一个小故事 :有个凶手被押往刑场 ,路边看热闹的人群中有位太太说 :“他是一个强壮的、漂亮的、惹人喜欢的男子。”另一个观众便指责她 :“怎么 ?凶手还漂亮 ?怎么能说凶手漂亮呢 ?怎么能有这么丑恶的想法呢 ?”接着就上了纲 :“大概你自己也好不了多少 !”又一位观众补充说 :“说凶手漂亮 ,就是社会道德败坏的表现。”我们就借用这个小故事来谈谈人的美吧。那位太太说这位男子是“漂亮的、惹人喜欢的” ,是个美男子 ;另外两个观众对这种看法十分愤怒 ,认为这个男子既是凶手 ,就不能是漂亮的 ,或美的。这里实际上提出…  相似文献   

8.
在家长问考试成绩怎么样的时候,我们常听到同学们是这样回答的——“还行”。其实,这种凡事都“还行”的思想是不可取的,这是不求上进、不思进取的思想在作怪。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还行”,写一个同学也可以,写一种现象也可以,用文章来表达你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习作要求:一个特点鲜明的人,总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即使偶然见上一面,他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也会留在心中挥之不去。这次习作,我们就来写这样一个人,可以是身边熟悉的人,也可以是偶然见到的陌生人。写的时候,试着运用课文中一些写人的方法,写出他的某一特点。写完以后,同学之间互相评一评,改一改,让人物特点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0.
标点符号可以用来概括人物的特点,病历卡也能反映一个人的特点……人物原来还可以这样写,你知道吗?如果说我们班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的话,那么班里的每一位同学就是散文里不可缺少的标点符号,各有各的特色。不信,就让我给你介绍一番吧。陈静是不折不扣的省略号。她课余特别喜欢看课外书。她有一个习惯,就是说话喜欢说半句,剩下的半句便让我们费尽心思去猜。每次下课,她都给我们讲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等讲到精彩的地方,就戛然而止,笑着说“:欲知后事如何,请自己去猜吧!”然后便笑眯眯地走开了。我们只好绞尽脑汁去猜后面的故事。有一次上课时,老…  相似文献   

11.
美术课上,同学们用白纸细心剪出了一幅画,如果把这幅作品就这样拿在手里,别人似乎看不出什么名堂,可是当你在反面用色纸一“衬”,精美的图案就非常清晰地被“托”了出来。小学语文课文中也常常用到这种方法,我们习惯地叫它“衬托”。因为用了它,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动物的特点就显得更加鲜明,给人留下的印象就更加深刻。  相似文献   

12.
“我一个人在家的时候”会干些什么呢?会有些什么样的感受呢?绝大多数的来稿都是写自己如何害怕,如何孤单,于是把房门关得紧紧的,把电视机的声音开得很大,把所有的灯都打开等等或者写自己开始很高兴,如何疯玩一阵,继而就感到乏味了。看来这是绝大多数同学一个人在家时的真实情况,但是你也这样写,他也这样写,大家都这样写,就成了一个公式,千篇一律,毫无特色就像我们要到一个什么地方去,大家都挑那条最近的、最容易走的路走,结果就只能挤在一起,塞车、撞车也就难以避免了。为什么我们不能另辟蹊径呢?条条道路通罗马,为什么我们偏要挤在一条道…  相似文献   

13.
小朋友都喜欢看电影,而且常常会被电影里精彩的镜头吸引住。为什么?因为这些特写镜头离观众很近,演员的生动表情和精彩表演就好像发生在观众的生活里,这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观众受到感染。如果一部电影全都是很远很远的镜头,没有一个特写镜头,那么我敢说,观众看上10分钟就会厌倦打瞌睡的。写文章也是这样,如果一篇文章全都是平平淡淡的叙事,没有生动的故事情节,没有人物的性格刻画和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也就是说没有重点写人写故事,没有人物的特写镜头,那么,这样的文章也是没人要看的,这样说出来的中心思想肯定是概念化、淡而无味的。只有…  相似文献   

14.
同学们已经写过几篇写人的文章了,但有的同学写出来的人,可能与别人长着同一张面孔。有的同学写的人,可能只会做别人做过的事,如让座、老师冒雨送同学回家,或者红领巾扶盲人过马路、帮人捡苹果李子什么的,读起来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没有什么新鲜感。更因为这些事大多是学生虚构的,所以写得不生动,不感人,是个站不起来的“人”。那么,如何写出有血有肉的人呢?首先,要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写出人物的特点。我们学过的课文《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一文中,只用了“面黄肌瘦”、“脑袋大,身子小”十个字,…  相似文献   

15.
一篇写人的作文生动不生动,感人不感人,关键是“这个人物”写没写活。也就是说有没有捕捉到“这个人物”的“一刹那”,并在这“一刹那”中给人物“拍摄”几个“特写镜头”,让读者的心受到震动。因此,我们作文时,一定要捕捉住人物的“一刹那”,写得生动具体,写得活灵活现,打动人心。在这方面,很多课文为我们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16.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读了一篇(部)作品,往往最难忘记的是作品中那些个性鲜明、形象鲜活的人物。我们在写人时,只有抓住人物特征,才能让人物“活”在我们面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7.
[话题由来] 写人的文章,都必须通过具体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特点;如果没有具体典型的事例,人物的特点就不能很好地表现出来。而人物的典型事例,往往与人物的心理活动紧紧联系在一起。因此,在叙事的过程中,可以先写“想”,后写“事”;也可以先写“事”,后写“想”;还可以“事”和“想”交叉着写,下面就是一个先写“事”,后写“想”的典型片段。  相似文献   

18.
我们写记叙文,有时要写到“我”。有时候,“我”是主要人物;而有的时候,“我”又是次要人物,在文中出现是为了衬托别人。有的同学处理不好“我”与文中其他人物的关系,把“我”写得太差劲了,好像越是这样,越能衬托出他人的高尚品质。其实,这样过分贬低“我”也是不对的。请看下  相似文献   

19.
在运用倒叙写记叙文的训练中,不少同学觉得无从下手,即便是下了手,也写不出令人满意的作文。他们大多会这样问:在什么时候运用倒叙最妙呢?一当“结局”“片断”对主题的挖掘、人物的刻画、情节的展示起至关重要作用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结局或片断被“前置”,也即被强调,它们相对于后文的地位就越重要,自身所具有的“吸力”就越大,这样就造成了一个效果——设下悬念,引人入胜。例如《祝福》,开头部分写祥林嫂在“祝福”声中死去,然后按时间顺序写祥林嫂的半生事迹,这是把结局提到前面的倒叙。在这篇课文  相似文献   

20.
曹雪芹《红楼梦》中的人物,大都是“正邪交赋”、“善恶相兼”的,写好人也写其短处,而坏人也不是一坏到底。他不是根据“好人”、“坏人”的抽象概念去简单地描写,而是在写人物的主要特征时,还注意到他们的复杂性。我们看到的《红楼梦》中的人物,大都是活生生的,有立体感的人。薛宝钗便是曹雪芹笔下的这样一个人。所以在《红楼梦》问世的同时,对薛宝钗就有不同的争论,甚至老友之间“一言不合,遂相龃龉,几挥老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