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吴与曹魏、西晋相抗衡,南北对峙达七十余年,"限江自保"是其长期奉行的基本国策。这一国策是在充分考虑了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制定的,是应对当时复杂局势的较为正确的战略决策。孙吴通过全据长江、构建防线、积极保江,成功实施了这一基本国策。  相似文献   

2.
嘉禾元年、二年间(232、233),割据辽东的公孙渊一度称藩于孙吴,孙权遣使万人浮海至辽东,封渊为燕王,然渊突然反目,致使孙吴使团"灭绝不反"。孙权此举意在笼络辽东,寻机攻击曹魏,反映其称帝后急于统一全国的心态。但从当时的实际情况看,这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故此,孙吴儒学朝臣进行了激烈的抗争,表明士大夫阶层与孙权在政治观念、军事战略诸方面的深刻分歧。  相似文献   

3.
中国《三国演又》学会年会暨孙吴化学术讨论会于2002牟10月10日至13日在浙江富阳市举行。关于版本与作、叙事艺术和人物形象、《三国演义》与孙吴化关系以及电子化数字化研究的新方法等,在会议上得到了充分阐发.推进了该小说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2005年1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历史系王永平教授的新著《孙吴政治与文化史论》。这本论文集汇集了作者的十八篇专题学术论文,对孙吴的政治文化作了新的探索,内容涉及孙吴上层的政治运作、权力斗争和江东学术文化等诸方面的问题。政治史论十四篇是全书论述的重点。第1篇《论孙权父子之“轻脱”———从一个侧面看孙吴政权之性质》,堪称是全书的总纲。此文对孙吴政权的性质作了一个全新的估量,认为孙吴政权与曹魏与蜀汉相似,“而与西晋有异”。作者认为三国统治者的社会阶级都为“寒族,非儒家”,而“晋统治者的社会阶级…  相似文献   

5.
汉末三国之世,中国学术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究其原因,除了学术文化自身的内在因素外,还与当时统治集团中不同社会阶层的升降有关。东汉中后期以来,社会阶层的分别往往体现在文化取向的差异。就孙吴的情况看,其统治者出自寒门,缺乏儒学修养,轻视经术,提倡实用性的法术、兵学及史学,表现出"驳杂"的特点,以致长期未设博士、太学制度。这样,孙吴之经学主要依靠儒学世族之"家学"、"私学"及郡县"学官"而得以传播。  相似文献   

6.
湖南长沙走马楼发现三国吴纪年简牍 1996年9月至11月,长沙市文物工作队对长沙市走马楼西侧的古文化遗址进行发掘时,发现三国孙吴纪年简牍数十万枚。初步断定为孙吴嘉禾元年至六年(232—238年)长沙郡的部分档案。分为券书、司法文书、长沙郡所属人名民簿、名刺和官刺、帐簿等,涉及了孙吴时期长沙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租税、户籍、司法、职官等各方面,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现实生活、社会交往和经济关系等。对复原三国时期的社会面貌提供了大量真实可信的资料。  相似文献   

7.
弱势群体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普遍社会现象,三国时期的孙吴弱势群体主要由灾民、鳏寡孤独残疾、不幸妇女及其他贫苦者等组成,孙吴对之也采取了一些救助措施。在孙吴的救助措施中以复免为主要的手段,而孙吴时期的仓储在救助贫困人群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昭作为孙吴之重臣辅助孙策、孙权兄弟平定江东,确立孙权的统治地位。但随着北方局势稳定,张昭主张顺应曹操的招降,而与孙权的割据战略发生冲突,从而被排挤出军政决策中心。孙权称帝后,张昭位终不至丞相,且不断下降。作为儒学士大夫的代表,张昭有良好的文化修养,他与孙权及其亲信的冲突,有深刻的思想文化根源。张昭对孙吴学术文化也有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孙吴政权针对北方敌对政权采取的基本守国政策是"限江自保".在军事上,"限江自保"即依托长江,而守在江北.孙吴荆州、扬州众多的"险要必争之地",实际反映了孙吴此项政策的具体实施情况.孙吴"限江自保"政策,为后来的东晋南朝政权所继承.  相似文献   

10.
孙吴政权针对北方敌对政权采取的基本守国政策是“限江自保”。在军事上,“限江自保”即依托长江,而守在江北。孙吴荆州、扬州众多的“险要必争之地”,实际反映了孙吴此项政策的具体实施情况。孙吴“限江自保”政策,为后来的东晋南朝政权所继承。  相似文献   

11.
我院中文系王进珊教授校点的《六朝事迹编类》,已由南京出版社正式出版。《六朝事迹编类》系由南宋张敦颐所撰。作为一部以六朝故都南京为中心的私家史地人文专著、该书提供了孙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六朝代的宏观史料,以及当时的社会景观、名胜古迹和人物轶事,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王进珊教授在校点过程中,参照了有关此书的诸种版本,并纠正了文渊阁本的《四库全书》、《古今逸史》所收本书的显著讹误,显示出王进珊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湛的学术功力。  相似文献   

12.
南京江宁上坊孙吴大墓是迄今发掘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孙吴墓葬,过去对孙吴大墓墓主身份的认识存在争议。考证表明,孙吴大墓乃埋葬孙坚及其两位夫人的高陵;江宁上坊高陵为孙吴中期墓葬,建于孙权在位期间;吴太元元年(251),孙坚尸骸由江苏丹阳迁葬今高陵。  相似文献   

13.
坐落于资水之北的古城益阳,在孙吴统治时期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它不仅是吴蜀奋力争取的古战场,而且是孙吴镇压山越人反抗的据点之一。所以,在半个多世纪里,孙吴一直将益阳置于部都尉下进行军事管理。  相似文献   

14.
在汉末争夺斗争中,交州最终归孙吴所有。孙吴对岭南的开发治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交州开始归顺孙吴,并开始了对海东四郡地方势力的整顿,而且建立起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在第二阶段,孙吴铲除了士燮家族势力,实现了对交州的直辖管理,交州社会发展有了很大变化。第三阶段,分交州置广州,新设了很多郡县。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孙吴统治之下的岭南社会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且也为该地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古代文献中,常常出现江南、江东、江左和江表等表方位的词,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含义,如能注意区别,将有助于我们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江南一般泛指长江以南地区,但不同的时期其含义又有所不同。春秋战国和秦汉时一般指今天湖北的长江以南部分与湖南、江西一带。近代专指苏南和浙江一带。长江在芜湖至南京之间作西南-东北流向,在隋以前这一段是南北来往的主要渡口所在地,所以习惯上称自此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三国时,江东是孙吴的根据地,故当时习惯上称孙吴统治下的全部地区为江东。  相似文献   

16.
论及三国,几乎所有的论者皆称道曹魏而轻忽孙吴和刘蜀,这种看法有失公允。孙吴尚文好学,注重文化教育建设,出现人才济济和文学群体的新气象。文人的雅集及南北文人相会交流的活动给孙吴文坛注入了活力,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孙吴音乐文化也别有风韵。概言之,孙吴文化虽不能和曹魏文化相并论,但为三国文化的繁荣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与曹魏文化一并构成了三国文化的时代精神与风格。  相似文献   

17.
三国时期的社会心理多元化,在孙吴出现了论议之风。这种论议与以前的谈论及之后的清谈均不同,是与现实直接相关的。孙吴的论议是表示本人态度及辩护自身立场的东西,其着眼点和具体人物对象或有不同,但多事关时政,触及权贵,具有多方面的社会政治影响。孙吴的论议有人物论议、时事论议及泛论议等。  相似文献   

18.
三国时期的社会心理多元化,在孙吴出现了论议之风。这种论议与以前的谈论及之后的清谈均不同,是与现实直接相关的。孙吴的论议是表示本人态度及辩护自身立场的东西,其着眼点和具体人物对象或有不同,但多事关时政,触及权贵,具有多方面的社会政治影响。孙吴的论议有人物论议、时事论议及泛论议等。  相似文献   

19.
孙权是三国鼎立时期的一代英主,正是他的励精图治才使得孙吴在魏、吴、蜀三国中国运最长.然而,由于自身性格特点和客观环境变化,在他统治后期也出现了许多弊政,如猜忌杀戮重臣;虚伪自持,好大喜功;立嗣举棋不定,废长立幼;币制紊乱,刑法苛重,任用酷吏等.这些弊政耗费了大量财富,使得孙吴后期人才调零,权臣和宗室专权,加速了孙吴政权的衰亡.  相似文献   

20.
诸葛恪是孙吴侨寓人士少壮派的主要代表,以才思敏捷得孙权赏识。太元、建兴之际,恪受命为少主孙亮之首辅,主持孙吴军政。为提高声望、巩固权位,诸葛恪对内进行政治改革,对外一再兴师北伐,激化了孙吴社会各方面的矛盾。恪虽才思敏捷,但不长于实际军政,又刚愎自用,以致丧师亡身,孙吴政局也由此步入衰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