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3 毫秒
1.
从大众传播学的经典理论——"5W"模式出发,分析水利工程类科技期刊的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受众和传播效果的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期刊传播影响力的具体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的同时其实就开始出现了中国化萌芽现象。这种萌芽现象既表现为一种动态的进程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也表现为一种结果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出现的成果。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中国化萌芽过程中,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实践和理论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果。梳理这些成果,从中可看出马克思主义早期中国化萌芽过程、状况、特点与规律,其主要目的是为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中国化、现代化、时代化、民族化、大众化提供有益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3.
刘鹏成 《文教资料》2011,(21):97-100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经历了由报纸杂志简介到知识分子在"书房"里深入解读和研究,再经由先进分子的"书房"到工农大众"厅堂"的过程。早期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的成分是很复杂的,按其思想理论基础分,大体可以分为封建主义者、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派知识分子、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先进分子的前身)等,这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态度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他们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留下了许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4.
在世界快速发展的当今,我国对创业,特别是青年及大学生的创业问题日益关注,教育界对此的关注度也在日益提高。拉斯韦尔的"5W"信息传播模式与高校创业教育紧密契合,并一一对应,从拉斯韦尔的"5W"信息传播模式入手,研究高校创业教育中的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途径、受众和传播效果,即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渠道、学生和创业教育效果,试图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底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逻辑。基于跨学科视角,融合传播学等研究方法,从传播的主客体、媒介、过程和内容等方面,可以更全面而立体地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影响。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际,中国传统文化在起阻碍作用的同时又提供了传播土壤;在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内容选择与诠释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惰性和内容也深刻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传播。  相似文献   

6.
传播、实施马克思主义教育贯穿于秦东革命和知名革命教育家王尚德创建革命学校的整个实践和全部过程。“赤职”、“赤农”是马克思主义在秦东早期传播与教育实践的最典型、贡献最突出的载体。回顾历史,总结传播、实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经验,具有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7.
高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适应大学生思想特点、武装学生头脑的需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高吸引力、发挥既定功能的内在要求;要在五化即理论内容通俗化,语言生动化,方法灵活化,方式多样化,手段现代化上下功夫;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与时俱进,全面提高思想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8.
从汉语系统的构词特点及其对外来词的吸收条件,讨论维护汉语相对纯洁性的必要性,分析并指出外来词“粉丝”存在于主流媒体的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留学生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留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重大贡献,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清末民初留日学生与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导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日学生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对中国近代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清末民初(1896—1918年间)留日学生通过主办刊物、翻译文章和著作等途径传播马克思主义,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初步导入的特征,从一个侧面展示了留日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形成和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当前,从"现实的个人"视域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现实的个人"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三者的共同要求。"现实的个人"视域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正确处理理论说服力与实践说服力、灌输渗透与接受创新、大众整体与个体差异间的关系。"现实的个人"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主要在于尊重个人,树立个人主体意识,实现传统路径的个人转向。  相似文献   

12.
日常生活理论是探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视阈,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两个领域自身的特点及变化、理论在两个领域中表现出来的需要、形式和机制等差别决定了理论传播的差异,因此理论在非日常生活中主要通过显性传播,而在日常生活中主要以隐性传播,通过文娱休闲活动载体隐性负载、内隐于日常生活中的制度、日常消费的合理建构、日常人际交往等活动进行传播。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中、俄两国的马克思主义传播特点的对比性历史研究,可以揭示出中、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中、俄无产阶级政党理论准备的若干特点,并进而总结马克思主义在中、俄两国传播的历史经验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具有深刻的内涵和重要的时代价值,但当前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存在着严重的对马克思主义不自觉和不自信问题,文章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内生性“失位”、“缺位”、“错位”的把脉和外生性“移位”、“抢位”的诊断,认为要通过“稳位”、“归位”、“定位”“三位一体”共同作用使马克思主义转化成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为,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15.
"内容"是传播研究领域中一个很重要的领域,"内容为王"对大众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内容才是传播的出发点和归宿,内容的特点决定媒介地位。"内容为王"对市场环境中的大众传播具有普遍意义,而资本和服务是对"内容为王"的两个制约方面。  相似文献   

16.
在近代史研究领域,陈旭麓运用唯物史观剖析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在世界史研究领域,罗荣渠有效地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总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通史研究方面,白寿彝自觉地将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的特殊性密切结合;唐子孺在断代史方面,将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推进了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的发展;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联系的观点、辩证的观点、社会有机体论等原则和理论,是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史学具有的理论特色。创造性地运用唯物史观,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史学取得重要成就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柯尔施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亚圣,他在“总体性”理论中系统地阐发了认识论,历史观,意识形态,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理论,这一理论有着合理的成分,但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我们理应吸收其合理的成分,批判其有问题的部分,为现实的理论与实践服务。实事求是地研究柯尔施的“总体性”理论,不仅对于我们的理论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也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特色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精髓———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指导下发展成熟的。在经济全球化时期发展中国特色文化,要回顾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三个历史阶段的文化建设是如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精髓指导下获得成功的,根据历史经验和现实需求提出传承中国式文化、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大众化,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促进中国特色文化建设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