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昭、卓两盟近代教育起步较早,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在内蒙古近代教育兴起与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依据各种文献资料和档案资料的记载,昭、卓两盟在接近和了解西方以科学、民主为内涵的近代教育的同时,积极兴办新式学堂,广泛开展教育活动,使教育从形式到内容更加合理、科学,具有鲜明的民族与地区特点。这对当时思想的解放、民族的觉醒和社会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自孔子首创私学,私立教育在中国不绝于史。古代湖南的私立教育以私塾、义学、家馆的形式存在,也一直非常兴盛。在湖南教育中具有很重要地位的书院教育虽然从元代开始就纳入官学的体系,但书院的发展一直沿循着官、民两条途径,由地方士绅创办并经营的私立性质的书院到清代中期时在湖南还为数不少。但此处所  相似文献   

3.
受新武教育崛起、西方农业技术传播和农政管理改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近代农业教育于清末产生并形成初步的办学体系和一定的办学规模.农业教育体现着新式教育的诸多特点,表现出教育目的的实用性、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先进性、师资队伍的专业性.清末农业教育影响至深,为数不少的办学实体延续至今,一批在近代农业生产和农业教育彪炳史册的农业人才得到培养,农业学堂的开放武办学直接促进了当时的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传播.  相似文献   

4.
清末在西藏兴办的近代式的普通教育,是西藏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是有史以来最深刻的一次,它给西藏封建农奴制腐化的社会注入了一些近代式的文明因素,近代式教育的文明之花从此开始在西藏萌芽。某些合理的教育思想难能可贵,同时清末西藏教育革新的开展,在某种意义上加强了汉藏文化交流,维护了国家的主权。  相似文献   

5.
6.
7.
8.
清末民初的留日学生与中国近代社会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清末民初是中国向日本派遣留学生的高潮时期,为中国社会的变革培育了新生的力量,留日学生对中国社会变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推动了晚清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二是促进了辛亥革命的爆发,三是掀起了解放思想的新文化运动,四是推动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五是对民国以后中国政治的演变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董俊  王芳 《文学教育(上)》2011,(19):151-151
清末民初是中国翻译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先进知识份子大量的翻译促进了新式教育在中国的传播。清末民初的翻译与近代中国新式教育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分析二者之间的联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清末时期,袁世凯手握军政大权,主张派遣军事留学生学习国外先进的军事科学技术。民国初期,袁世凯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留学教育理念,其主政的北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留学教育的法律规章,规范了留学生的选拔、管理、经费等问题,促进了留学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初之际,全国各地官办和私立的女校纷纷建立,女子学校教育发展迅速,河南表现得尤为突出,是全国的缩影。河南省所办女子学校不仅具有一定的数量、规模,而且具有相对完备的办学体制和章程。此外,河南在当时还涌现了许多个人捐资兴办女学的教育家,刘青霞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女子学校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河南整体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  相似文献   

12.
清末学前教育师资情况简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屈军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0(10):19-21,113
在中国古代,学前教育是在家庭中完成的,其教育者主要是家庭中的妇女。到了近代,随着社会的大变革,中国的学前教育也走向了近代化,担任学前教育任务的家庭妇女已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因而出现了经过培训的学前教育者,主要有本国经过培训的乳媪、节妇和师范毕业生,以及来华的外国传教士和日本的学前教育者。她们为中国学前教育的近代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她们的不足也影响了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清末时期“实业救国”的浪潮推动了我国实业教育的发展。作为教育大省,浙江实业教育虽然开全国风气却一直处于缓慢的发展状态中。其原因主要在于缺少较强的政府推动以及地方各界的共同关注和充足的经费来源。但其重视女子实业教育,立足地方经济、为地区发展服务,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随社会发展作出动态调整的办学特点,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留下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4.
清末科举制革废和新教育兴起所带来的知识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的转变、教育界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和公共言说领域的活跃、办学体制的多元化等等,都直接或间接地促成了政学分离。这一历史过程中所反映出的现代教育主体意识的觉醒为我们全面评价教育独立思潮的历史地位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5.
大学预科教育是国内外高等学校普遍设立的一个教学层次,专指中学与大学之间的一种特定的教育阶段。中国古代虽然已有预科教育的萌芽,但是直到清末才把预科教育列入学制。近代预科教育从独立设置到附设于大学直到走出历史舞台,也不过是20年的时间。探讨、反思清末民初大学预科教育的特点、意义,对当今预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的三四十年里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在社会大变动的背景下,秘密会党嬗变经历了三个阶段.在这时期,秘密会党既表现出下层民众传统的反抗压迫、剥削和反对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积极作用的一面,也暴露了其对社会建设不足破坏有余的落后消极的一面.总的趋势是蜕化.  相似文献   

17.
论清末留学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清末留学教育高潮兴起于1905年的教育大变革,其动因主要源于国内科举考试的废止及国外政策的吸引。从留学生构成、学科选择,到留学管理政策、留学国别趋向的演变,都形成了一系列相应的特点。持续不断的“留学热”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袁世凯与清末教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世凯在清末力主废除科学制度,大力推广新式学堂教育,积极规划学堂管理,是清末教育改革中频有影响的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