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严全治 《职教通讯》2011,(17):57-60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从其发展过程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以"三改一补"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阶段,以积极推进各类高等专科教育转型为特征的发展阶段,以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规范办学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
新发展阶段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着眼于新发展和新实践,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阶段做出的精准定位。历史滚滚向前,时代永不停歇。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过程中必经的阶段,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阶段,还是中国人民经过几十年奋斗步入的新发展阶段。这是全局性转变,也是历时性跨越。科学理解、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这一论断的理论意涵和实践指向是思政课教学的应有之义。因此,我们要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历史思维对位新坐标,以辩证思维剖析新局势,以战略思维理解新格局,以创新思维完善新体系,加强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领导,促使人们继续沿着正确方向砥砺前行。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是提出新发展阶段的主要依据。新发展阶段并未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定位,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关键阶段;新发展理念以新发展阶段为基础,新发展阶段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新发展阶段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前提条件和必然要求,新发展格局是实现新发展阶段目标的核心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和人民在新发展阶段的历史使命,新发展阶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战决胜阶段。  相似文献   

4.
小学科学课程对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初步发展阶段、停滞发展阶段、创新发展阶段、深化发展阶段、全新发展阶段。其演变呈现出与社会发展和国家政策紧密结合、从模仿国外经验到独立自主创新、课程标准体系化清晰化、强调人本价值等特点。着眼于未来,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建设应以共同概念统领科学课程,增强科学课程的连续性,确立科学课程的核心地位,以职业发展为导向,以差异化为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5.
对计算思维概念本质与结构框架的提炼是计算思维教授策略的基础。文章以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的儿童思维发展逻辑为框架基础,划分计算思维培养的四阶段:实体感知与行为互动中的前计算思维阶段、符号象征与任务驱动中的计算思维准备阶段、逻辑推演与思维抽象中的计算思维形成阶段及假设推理与形式运演中的计算思维发展阶段。根据各阶段儿童认知心理与行为特点的不同设定相应的教学方式与策略:以实物感知与实体操作浸润前计算思维阶段、以逻辑任务与人机交互贯穿计算思维准备阶段、以图形化编程与计算参与助力计算思维形成阶段、以学科领域延伸与深度逻辑推理渗透计算思维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6.
以师范性与学术性特征的交替演变为主要线索,建国后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以学科教育为中心、以师范性特色为主导的初建阶段;师范性与学术性并重的发展阶段;以师范性与学术性高层次结合为特点的现代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阶段。从历史发展的深层内因来看,课程体系的逻辑统一性是推进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发展的重要内核。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是对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进行探讨研究,论述了以宗国爱为内容的早期阶段,以祖国统一为内容的发展阶段,以反帝为内容的发展巩固阶段,以反帝反封建为内容的爱国主义发展新阶段。  相似文献   

8.
自1980年武当山旅游业发展正式起步,至今已有30余年的历史,其旅游宣传的发展经历了三个较为明显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80—2003年,是以政策宣传为主导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2003—2010年,是以文化宣传为主导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2010年至今,是以人本宣传为主导的阶段。三个阶段其实是三次跨越,两次转型,每一次都对武当山旅游产业发展起到了立竿见影、推波助澜的效果,体现了武当山与时俱进的旅游宣传趋势。  相似文献   

9.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来,关于发展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政治变革为中心”的发展观,这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初步探索的成果;第二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观,它满足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迫切需要发展经济的愿望;第三阶段,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科学发展观,这是对社会发展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的准确把握。这一切反映了三代领导集体依据不同的时代特征,逐步深化了当代中国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0.
太平天国研究 90年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研究的特点看 ,基本上分为 3个时期 ,即萌芽期、发展期和成熟期。萌芽时期从辛亥前后至 1949年 ,以 1935年为界 ,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自然主义和实用主义为特征 ,第二阶段以马克思主义和客观主义为特征 ;发展期从 1949年至 1978年 ,以 196 4年为界分前后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太平天国研究的稳健发展时期 ,第二阶段是太平天国研究的曲折发展时期 ;成熟期从 1978年至今 ,以 1989年为界 ,第一阶段是太平天国研究拨乱反正时期 ,1989年以后至今的第二阶段是太平天国研究快速发展、成果迭出的时期  相似文献   

11.
孙武与吴起是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史上的双子星座。《孙子兵法》与《吴子》是两部光耀千古的兵学宝典。二者对政治与军事的关系,治军理念以及战略战术原则的认识,有不少相同和近似之处。二者的区别在于,《孙子》更具理论色彩,展示了对战争规律的高度抽象和把握。《吴子》较之《孙子兵法》,尽管在战争规律的探索上没有明显突破,但在具体战术原则上,则有新的阐发。  相似文献   

12.
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公布民国《暂行报律》,上海中国报界俱进会表示反对,孙中山随即令内务部取消《暂行报律》。民初《暂行报律》事件不只是一场新闻界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更是几派政治势力对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的一次攻击。  相似文献   

13.
孙子“仁”的思想与战争法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熊梅 《滨州学院学报》2007,23(5):117-120
"仁"的思想是构建孙子军事理论的指导思想之一。孙子虽然较少直接论述"仁",但他阐述的"慎战"思想、"全胜"思想和"战后修功"思想却集中体现了"仁"。孙子"仁"的思想与战争法的基本原则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研究孙子"仁"的思想,对于正确理解和运用战争法,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孙子兵法》不仅是战争智慧的宝库,而且蕴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孙子在吸取前人思想基础上,提出了"修道而保法"的治军思想。"修道"和"保法"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共同组成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是我国古代"德治"和"法治"思想相结合,并且走向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说:“宪法,国家之构成法,亦即人民权利之保障书。”换言之,孙中山认为:宪法的内容和意义,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家之构成法”;二是“人民权利之保障书”。本试图以“九权立宪”为题,分述孙中山九权立宪思想形成的过程,主要内容和价值探析等三个部分,阐述孙中山先生留给我们的这份珍贵的精神遗产,以便为我们今天的民主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法律思想在孙中山的思想中占有突出的位置。孙中山对法律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见解 ,他的法律思想具有民主性 ,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孙子兵法》与组织文化战略间的相互关系为立论中心,分析了从组织文化视角研究《孙子兵法》的可能性。《孙子兵法》中对领导者素质的要求、战略管理思维的要求和决策能力的要求等思想都对当今的组织管理者的修养具有切实的指导性。《孙子兵法》中的关爱部属、依法治军等理论对于规范的组织文化制度建设和组织凝聚力的生成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孙膑“为将之道”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孙膑在《篡卒》、《八阵》、《兵情》等篇中提出的有关将帅的素质及其在战争中所起作用的论述,概括出孙膑"为将之道"的两个重要思想:"知道",即智、勇、数战、得民心、知敌情、通战术是孙膑选将的最高标准,是为将的综合素质的体现,并且只有从理论到实践真正掌握了战争的规律,具备驾驭战争全局的能力,才能成为"王者之将";"兵之道",即以"人和"思想为前提,揭示了士卒、将帅、君主三者在治军作战中的内在关系,强调同心协力、密切配合才能克敌制胜。这些思想对于当今军队建设,尤其是建设复合型高中级指挥人才队伍、建立纯洁和谐的内部关系具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电视节目模板的法律保护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节目模板应当得到法律的保护,这是电视界和法律界达成的共识。然而具体应该适用哪些法律,却仍然处于讨论之中。我国现行的著作权法对其只能提供部分的保护,故而应当发挥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补充作用,同时完善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在未来形成一个以著作权法保护为主要手段、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为补充手段的完整的法律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20.
情报思想是《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重点分析了孙子的战略情报分析理论,对孙子"庙算"理论的主体内容进行剖析,认为其庙算理论的分析程序为逐项分析、对比分析、综合评估三步,孙子对每一步都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这对于建立健全科学的军事情报学理论,深入探索军事情报工作的基本规律,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