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单调的示范和讲解方式进行武术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武术技术动作难度大,不易掌握,可望而不可即。“形象化分析法”能有效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拳谚"是武术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的独特语言,具有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对仗工整、寓意深刻的特征,和便于理解、记忆、流传等功能.武术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熟练掌握和运用拳谚,不仅能生动形象地讲述复杂的武术功法,准确地表达武术文化哲理,有效地提高武术课堂教学质量,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可和自信.  相似文献   

3.
民族传统体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一个主要内容,武术教学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思维、实践的表现机会,在武术教学中本着"谈、看、识、教、练"这一主线进行。  相似文献   

4.
张翠 《宜宾学院学报》2007,7(6):112-113
眼法是武术技法之一,是眼神与各种动作协调配合的方法,是完成动作的先导,有洪托套路演练的气氛和精神、帮助维持身体平衡等功能。由于学生对武术特点了解不够,手眼协调练习不多,以及眼法本身的复杂性等原因,致使学生演练形神拳时眼法运用不当,大大降低了武术套路的演练效果。本文旨在突显眼法的重要性,建议通过"看定点练习、看动点练习、看飞物练习、单个动作练习"多方法练习,提高眼法运用能力,真正做到手法、眼法、身法、步法、精神、气力融为一体,整个套路动作气势饱满,形神兼备,使形神拳演练日愈臻美。  相似文献   

5.
武术运动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价值和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为了发扬中华武术,挖掘社会珍贵文化遗产,本文作者搜集丰富的洪拳文献资料,并走访洪拳名师进行交流,讨论。对洪拳的起源,发展及其拳理进行系统的整理,修正和讨论研究。  相似文献   

6.
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武术,在其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使武术理论和技法体现出了浓郁的中国传统哲学色彩.从中华武术各种技术体系不同运动方法的形成,到各门各派不同拳理的产生和完善,都能看到中国古代哲学观的巨大影响力,即借助哲理来阐述拳理,借助哲理化的拳理来规范拳技.而中华武术“心动形随“的演练意境也正是在这种关联中找到了自己的文化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7.
广东"客家拳"是广东近代拳种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客家拳派主要指清代中晚期传入梅州客家地区后所形成的武术流派。本文深入探析其传入时与"天地会"相关的社会时代背景、拳派关系特征以及区域生态、人文环境等内外影响因素,希望为客家武术发展及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中国学校武术教育改革势在必行。通过分析太板拳在学校武术教育中的发展现状和太板拳独有的文化理念对学生的教育作用,确立太板拳作为学校武术教育的组成部分,对新时期学校武术教育改革和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武当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武术的一大流派,是内家拳的代表.中华武林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说.为中国武术一大名宗.目前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当武术的成名已有600年历史,但学者、专家、权威机构,著作、文献中从未见到记载与标识,在湖北板块中国武术主要拳种分布图中也未见到文字记载,也就是说武当武术没有纳入中国武术之列,也没有纳入湖北地方武术.从武当拳法研究的挖掘与整理到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辅以体育考古学的角度与视野,探讨其与武当武术的关系,经过20余年的跟踪调查、研究、统计、分类,构建了武当武术拳械的基本框架,以填补中国武术拳械目录之空白.  相似文献   

10.
少林武术作为一种健身、御敌、竞技的人体文化形态被国人所熟知,禅武是需要经过长期历史形成的人文文化现象,注重内外兼修的修养方式,主张通过"悟"来达到最高武术境界,同时悟也是禅武修炼的共同手段,是禅武走上更高层次的共同途径,"禅"与"武"在共同的练与悟的过程中相辅相成,少林武术的独特的文化内涵是禅拳一体,禅拳并传,以武悟禅,以禅导拳。  相似文献   

11.
李利军 《文教资料》2006,(19):165-166
作者以石家庄市部分中学的学生为对象,探讨拳操代替传统体育教学内容,对中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学习能力的作用。结果发现拳操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用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武术的兴趣及上体育课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2.
"男拳女舞"是体育教学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大力发展中华武术及健美操运动的简称,它突破了传统概念的学校体育教学现状。"男拳女舞"教学的实施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方面都可以得到显著提升。课题以研究体育学、心理学和社会体育学为指导,利用体质测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体育方面的科学研究方法,探讨了"男拳女舞"教育活动对中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方面健康所产生的影响,以规范的报告形式详尽呈现。  相似文献   

13.
太极拳教学是高等院校武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有积极的作用。高等院校开展太极拳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要加强研究,从而为高等院校太极拳教学的发展提供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4.
民族传统体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一个主要内容,武术教学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思维、实践的表现机会,在武术教学中本着“谈、看、识、教、练“这一主线进行。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心意六合拳这一传统武术的形成、发展,尤其是河南派心意六合拳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研究,重点对河南派心意六合拳的主要组成部分都作了详尽的阐述,文中将河南派马氏心意六合拳"四把捶"与"十大真形"的关系进行了重点介绍,并细说了马氏心意六合拳的"十大真形".  相似文献   

16.
论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教学实验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从课时设置、学生的认知情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学生期末的综合成绩等方面对苗拳引入地方高校武术课程中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7.
武术是中华文明长期氤氲滋养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运动形式,折射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构成,文章阐述了形神拳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太极图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以及太极图与形神拳的关系,认为学校武术应以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为目的,应不断开发和研究武术教育的文化资源,大力开展学校武术教育。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武术教育思维变迁的角度入手,以古代、近代和现代武术教育思维为主线,对"'文武分途'与'文武兼备'"进行了论述.古代武术沿着"从'崇文尚武'到'重文抑武'、从'文武兼备'到'文武分途'的轨迹"发展;而近代武术沿着"从'文武分途'向'文武兼备'、从'重文抑武'向'崇文尚武'的轨迹"回归;现代武术则是沿着"近代武术之学校教育轨迹"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项目、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庆东乡武术是别具一格的地域武术种类。在其传承过程中出现了特有的教“场子”和“破拳”的传习方式。“破拳”的传习方式在推动了东乡武术实战性的提高,促进了东乡武术技术体系的融合与发展的同时,却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东乡武术核心技能的传承。  相似文献   

20.
武术内家拳是中国武术与道教文化体系结合的产物。其技法的原则受到道教文化的影响,从道教文化的角度去审视武术内家拳,进而客观地认识它,充分发挥其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