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编著合一到编著分离(下)刘辰行业性不是出版的本质规定每当出版史涉及到需要把握出版的历史整体的时候,驳方一般都认为必须从“出版业”的概念出发,强调“出版”是一种“行业活动”,主要从行业活动的角度出发把握出版的历史整体。以此推理,还进而认为印刷术的出现...  相似文献   

2.
从编著合一到编著分离(上)刘辰目前,编辑史研究还处在初拓阶段,在某些问题上不免众说纷坛;但多数研究者大致在一些基本问题上的见解是相同或相近的。这些问题可以归结为4点:一是认为传统的编辑界说“收集材料,整理成书”是古代特有的编辑现象,可以为编辑史研究所...  相似文献   

3.
从“编校合一”走向“编排校合一”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闵家华 《编辑学报》1999,11(3):142-143
  相似文献   

4.
集“采编播合一”的主持人从诞生之日起就风头日健,然而风光背后的疲惫不堪、疲于应付也让主持人泪水汗水洒一路。因此,河南大学广播电视教研室朱俊河同志对“采编播合一”提出了质疑。现将该文呈上。文中辩证地看待“专”和“能”的关系,对“合一”与“合作”谈出了自己的理解。关于“采编播合一”就该有不少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刊第十期已发一篇《努力做全能型节目主持人》,欢迎大家参与探讨。  相似文献   

5.
当前图书的质量问题突出地表现为文字差错率高,这是由于这些年图书市场放开,出版市场竞争激烈,一些出版部门在思想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在质量管理上偏重图书选题和印装质量的管理,忽视编校质量的管理而造成的.一些出版单位为了精简编制,不再设专职的校对岗位,实行"编校合一",取消了原来的"三校一读"制度,一本书稿由编辑一人承担编校任务.  相似文献   

6.
说不清是从哪一年开始的,有些新书的封面上,赫然标着“XXX编著”。  相似文献   

7.
李兴梅 《出版参考》2013,(13):26-27
当前图书的质量问题突出地表现为文字差错率高,这是由于这些年图书市场放开,出版市场竞争激烈,一些出版部门在思想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在质量管理上偏重图书选题和印装质量的管理,忽视编校  相似文献   

8.
做好编辑工作很不容易,写如何做好编辑工作就更不容易了,何况我专职从事编辑工作的时间并不长。那是1977年的事,那时“四人帮”垮台不久,邓小平同志重新恢复工作,自告奋勇抓教育。一方面恢复了全国高等院校人学统考,另一方面抓高校教材的统编。我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于1977年8月来到当时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大学教材编辑部,开始了我的编辑生涯。 (一) 十年动乱期间,高等学校是重灾区。虽然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高等学校恢复了招生及上课,但教学水平大幅度下降,教材出版工作陷于停顿,理工科院校普遍采用自  相似文献   

9.
我认为现在令人头痛的不只是书刊上错别字太多的问题,学科性错误也不少。例如我国一位低温物理专家在国外工作期间,听说我国的低温超导工作有重大突破的消息后,欣喜异常,翻阅了所有能找到国内有关报导,在十几篇有关文章中,仅有两篇没错。因此,我认为为提高书刊质量,展开编校合一的讨论是十分必要的。我是个普通编辑,仅站在编辑的角度谈管见一二。报刊时间性强,版面要求苛刻,实行编校合一是毋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10.
去年3月份,我们根据渑池经济发展实际,结合渑池广播电视发展状况,先后组织局直机关负责人和二级机构以上领导,前往灵宝、陕县、孟津、宜阳等14个县级广播电视部门进行考察,结合外地经验编制出我县广播电视行业管理的改革方案,即“局台合一”,就是说广播电视局对外称局、称台、称站,对内实行节目系统和保障系统分开。行政系  相似文献   

11.
12.
《出版工作》开展“编校合一”问题的讨论,这对提高出版物的质量,更好地培养出版专业人才,都是有现实意义的。我是一名从事校对工作多年后转到编辑部门不久的老校对,现在根据个人的体会,谈点看法。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年建社起,就已经有校对科的建制。随着书稿发排字数的增多,人员编制也逐渐扩大,从开始的十几名校对,到1956年已有三四十名同志。这样一支队伍,对于全社仅有  相似文献   

13.
出版工作要适应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也面临着一个改革的问题。《出版工作》围绕编校体制改革问题,提出了开展“编校合一”的讨论,我们认为是非常及时的。  相似文献   

14.
《出版工作》开展“编校合一”问题的讨论,不少编辑、校对和出版管理工作者发表了许多见仁见智之议,这对改进编辑工作,提高书刊质量,培养专业人才,都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在已发表的许多文章中,大家从实际工作经验、出版管理体制、编校人员素质等各方面对编校合一问题进行了讨论。本文拟从研究校对工作本身的一些客观规律出发,对编校合一的几个问题,提出看法。一、校对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校对工作是所谓“编辑六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任务是对原稿负责,改正清样中的差错。但是,我们决不能就事论事,把校  相似文献   

15.
症结不在“编校合一”万莲子【湘潭】时下因于友先同志一句“编辑代替不了校对”而兴起“编校合一”是编辑出版工作中的一种时弊的流行说法(见李频《校对是一种独特的阅读方式》《新闻出版报》1995.11.20)。我作为一名学术期刊的编辑,经过多年的编辑出版工作...  相似文献   

16.
我们没有专门从事过校对工作,如果对“编校合一”的问题有体会的话,主要是从编辑这一侧面得来的。我们赞成“编校合一”。当然,这里所说的“编校合一”,不是指在我国出版史上曾经有过的编校集于一身的那种“编校合一”(这  相似文献   

17.
我刚到地质出版社工作时,由于编辑、校对人员少,所以许多工作,诸如修图、贴字、正文设计、拣图版等,都是由编辑自己做。多数书稿也是由编辑自己校。当时真可谓是编校合一了。后来,人员增加了,就像许多出版社一样,实行编校分工。由于校对大多是新人,业务不熟悉,又不懂专业技术,为了保证图书质量,我们采取一部书稿打两份校样的办法,一份送校对,一份送编辑或作者阅读。  相似文献   

18.
在20世纪80年代,有位专业出版社的领导人对我讲过一句说:“我们的编辑人员一向是坚持‘编校合一’的。”当时,该社分明配有专职校对人员,也设有校对科。这位领导人所以这样说,就是因为那里的编辑人员一向看自己编发稿的校样。难道仅仅因为编辑人员也看校样就是“编校合一”吗?对此,我是心存疑问的。到了90年代,我因工作关系接触到一些校对理论文章,逐渐认识到“编校合一”是一种体制.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按照中央的指示,我国的报刊逐步实行“邮发合一”,即由邮政部门负责报刊的发行工作。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邮发合一”遂成为我国发行史上的一个重大变革,开创了新中国新闻事业与邮政事业密切结合的新方向。 1949年12月17日至26日,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召开了全国报纸经理会议。会议决议提出:“报纸发行工作应学习苏联及我东北、山东的经验,逐步地全部移交邮局办理。各报可按具体情况与各地邮局签定发行合同.”12月28日,第一次全国人民邮政会议形成的决议案  相似文献   

20.
“编校合一”曲与直孙培镜万莲子、刘东力的文章,都是合时之作,有感而发,有理有据,有所开拓。不过,乍一读来,感到彼此之间似互有抵捂,即对“编校合一”的是非曲直似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持论;但稍加分析比较,就不难发现,两家在基本思想上不仅可以相容,而且有互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