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李健吾先生的著名散文《雨中登泰山》(见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中写道:“古诗人形容泰山,说‘泰山岩岩’,注解人告诉你:‘岩岩,积石貌。’”笔者认为“岩岩”并非“积石貌”而应为“高峻貌”。“泰山岩岩”出自《诗经》中的《鲁颂·(门心)宫》,原诗是赞美鲁僖公功绩的,文多溢美,以泰山之高大来喻鲁僖公的所谓伟业。金启华先生在其所著的《诗经全译》中,将“岩岩”译为“高大”。众多辞书均将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新编高中《语文》第六册《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一文有这样两句话:“我们平常说的‘察颜观色’‘眉目传情’等等,都是不用语言的一些特定的交际方式。”“即使像‘察颜观色’这一类特定的交际方式,也必须有语言的交际为基础,预先有了一定的了解,双方才能领会。”笔者查阅了《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中国成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汉语成语词典》(四川辞书出版社)等多种权威工具书,均无“察颜观色”一词,而只有“察言观色”。“察言观色”一词出自《论语·颜渊》。孔子跟他的学生…  相似文献   

3.
“捉刀”和“操刀”这两个词都有典故。“捉刀”见于《世说新语·容止》:“魏武(曹操)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圭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后来,“捉刀”一词多用来指称代别人做文章。“操刀”有两个典故。一个是“操刀必割”,语出《汉书·贾谊传》“黄帝日:‘日中必熭,操刀必割。’”喻时机不可失。另一个是“操刀伤锦”,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郑国的  相似文献   

4.
第五册《公输》一文,共用了三个“请”字:“请献十金”、“请说之”、“吾请无攻宋矣”。课文对“请”的注释是这样的:“请(让我)奉送(给你)十金。请和下文‘请说之’、‘吾请无攻宋矣’的‘请’都是敬辞。“这三句中的“请”都释为敬辞,值得商榷。我以为本文中三个“请”,除“请说之”一句中的“请”可作敬辞用外,其余两个“请”都不能当敬辞用。特别是“吾请无攻宋矣”一句。我的浅见:“请献十金”和“吾请无攻宋矣”二句中的“请”,释为能愿动词“愿意”,比较妥贴。见《辞海》中“请”的第三义项:“犹言愿。”并列举了“《公输》‘请献十金’”一例。又见《中学语文教师手册》第383页“请”的第三义项:“愿意”,“《公输》:‘请献十金’。(我愿意送给你十金。)又:‘善战,吾请无攻宋矣’。(好啊! 我愿意不再攻打宋国了。)”  相似文献   

5.
“嘛”与“吗”作语气词时,作用有明显区别。《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得很清楚:“嘛”用在句末表示道理显而易见或期望、劝阻;“吗”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该词典还特别提醒读者注意:“表示疑问语气用‘吗’不用‘嘛’。”然而不少报刊“嘛”“吗”不分,甚至高中教材也有这种语病。例如: ①此时更需要我们扬弃苏轼精神, 古为今用吗。(《中学语文教学》1999年第3期) ②在体裁上也有一定的限制,因为题目本身就是要提倡写科幻吗。(《中  相似文献   

6.
“妈”是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对母亲的称呼。但北方方言区多呼母为“娘”,有人认为:“妈”、“妈妈”来源于南方方言:(1)《喻世明言&;#183;穷马周遭际锤媪》:“北方的‘媪’字,即如南方的‘妈’字一般。”(2)明&;#183;方以智《通雅》:“江南又称母亲为‘阿妈’。”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1996年)第846页对“买”一词的释义是:①拿钱换东西(跟‘卖’相对);②(Mǎi)姓。这样的释义是不够全面系统的。准确而全面是词释义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所列义项能够涵盖该词条  相似文献   

8.
《辞源》(修订本,1988年第一版)中,“廛”共有三个义项,其第三个义项为:“束,通‘缠’。《诗·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这里“廛”有“束”这个含义,是因为“廛”通“缠”,而“缠”有“束”这一含义。再看,《辞源》中“缠”这个字的义项共有四个:绳索;盘绕;纠正;日月星等天体的运行;同“躔”。诸多义项中,唯独没有“束”这一义项。由此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如果“缠”没有  相似文献   

9.
报刊的体育版记者仃J在对赛事优胜者的称谓中,很少用“第一”,而是代之以其他名称,这些代称多彩多姿,饶有情趣,下面不妨举出一些“第一”的代称及典故,以飨读者。1.冠军。犹言诸军之冠。出自《史记·项羽本纪》:“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今多用以称比赛第一名。这也是“第一”最多最常见的别称。2.折桂。《晋书·卻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诜对曰:‘臣举贤良  相似文献   

10.
说“无赖”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下片: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词中的“无赖”,一般注解都说是“顽皮”“无赖”的意思。如浙江版《语文》第五册“无赖”注:“这里是顽皮的意思。”《语文月刊》1999年第4期《名句欣赏》也说“小儿”“不顾众人正忙于农事,自个溪头卧剥莲蓬”,“有违农家以劳作为根本”,“实是‘无赖’”,“但辛弃疾坦言‘最喜’小儿‘无赖’,迥异常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关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课程教材研究所&;#183;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版)中第十四课何其芳短诗《秋天》中“清洌”的“洌”字用法的辩论。提出“‘清洌’的‘洌’字乃‘冽’字之误”的观点,通过论证,意在维护现代汉语规范用语的准则,避免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错误。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第一册《劝学》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课本对“参”的解释是:“参,验、检查。”这一注释值得商榷。《辞源》:“参(san),通‘三’。《左传·隐公元年》:‘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  相似文献   

13.
《汉书·窦田灌韩传》 :“坐乃起更衣 ,稍稍去。”该句亦见于《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其中“稍稍”一词在《史记》和《汉书》中均无注释 ,盖为常见之义 ,即“逐渐”也。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常用词 (八 )》“稍”字条认为“‘稍稍’二字叠用等于现代的‘渐渐’” ,并举该句为例。《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将该句释为“座上的客人看见势头不对 ,便起身托言上厕所 ,渐渐地散去了”。王伯祥《史记选》将该句释为“坐客于是托言更衣 ,陆续退去”。《汉语大词典》“稍稍”词条下共有十一个义项 ,其中“随即 ,已而”条下举《史记》该句为例。按…  相似文献   

14.
我们知道,“对于”和“对”都是介词。介词特点是不能单独使用,它必须用在名词、代词或词组(短语)的前边,跟这些词组成介词结构(介词短语),共同作句子成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对’和‘对于’的用法差不多,但是‘对’  相似文献   

15.
程水龙 《学语文》2002,(3):18-18
2000年2月第二版普通高中语文第一册《劝学》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课本注云:“‘兴焉’:兴,起。焉,还有下面‘生焉’‘备焉’的焉,都是助词。”然而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第154页译文是:“堆土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两者不统一,既然“焉”为语气助词,那么译文又何来“从那里”“在那里”呢?为此,我翻阅了其他注本及相关资料。  相似文献   

16.
龙文余 《语文知识》2002,(12):32-32
谢逢江老师在《数字表述中的常见毛病》(载《语文知识》2001年第10期)一文中指出:在“产值由4000多万元提高到1.23亿,翻了两番”的病例中,“‘翻两番’应该是:〈原数×2〉×2,应该是16亿多万,可见这里不能用‘翻两翻’,应该用‘提高了两倍’”。谢老师把病例中的“翻了两番”改为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古语“实事求是”是这样解说的:“‘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按照这种解说。这里的“实事”是偏正结构,而“求是”为动宾短语,这自然不失为一种新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着名学启功先生说:“唐诗宋词元曲明传奇,在韵方面,久已具有公认的评价,成为它们各自时代的‘一绝’。有人谈起清代有哪一种作品可以和以上四种杰出的艺相媲美?我的回答是‘子弟书’。”(《创造性的新诗子弟书》,见《汉语现象论丛).中华书局,1997)这一评价充分说明了子弟书在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郑友霄 《语文知识》2001,(12):56-59
清华大学附中的韩军先生在《百年现代中国语文教育八大关系》一文中说:“语文学习不太类似于‘科学化’的数理化学习,可以‘举一’(如例题)‘反三’(做习题),‘举少’而‘胜多’。语文学习常常是‘举三’而‘反一’,‘举多’而‘胜少’,‘举十’才‘反三’。人类语言的学  相似文献   

20.
《汉书·贾邹枚路传》 :“至秦则不然。贵为天子 ,富有天下。赋敛重税 ,百姓任罢 ,赭衣半道 ,群盗满山 ,使天下之人戴目而视 ,倾耳而听。”师古曰 :“戴目者 ,言常远视 ,有异志也 ,倾耳而听 ,言乐祸乱也。”吴恂《汉书注商》 :“戴目而视 ,言举目仰视 ,《说文·目部》谓之 ,《史记·孔子世家》所云眼如望羊者是也。此乃怒目而视之义 ,非有异志之谓也。倾耳而听 ,言时有戒心 ,不安寝处 ,非寻常谛听之谓也。”杨树达《汉书窥管》 :“‘戴’‘载’通用 ,‘载’‘则’亦通用 ,‘戴目’即‘侧目’也。”按 :此句是刻绘秦时的社会状况。“赋敛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