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西厢记》英译本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大胆地摆脱了戏曲语言结构的影响,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抒情部分采用了词体的形式,叙事部分采用了散文体的形式。在语言处理上,主要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英译本散文体的内容力争做到了基本内容、形式与原文保持一致。在人物的描述方面,为了准确体现原作的生动性,译者绞尽脑汁,借助于英文的各种描述性语法来取代原文中过于冗长的并列句、复合句,生动地体现了原作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2.
从古至今,文学中的爱情题材经久不衰,成为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在不计其数的爱情作品中,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悲剧与喜剧。汉末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和元代杂剧《西厢记》便是其中两颗璀璨的明珠。  相似文献   

3.
《西厢记》描写叛逆的爱情。崔莺莺的叛逆,不仅要触动她所属的那个阶级,而且她首先要背叛反映在她的思想性格中的她所属的那个阶级的习性、教养和观念。莺莺是勇敢的,虽然也有软弱;她的胜利是双重的。  相似文献   

4.
《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戏曲史上最大型的优美的喜剧性杰作,其浓烈的喜剧效果主要体现在框架结构、人物性格、故事结局和全剧的气氛和情调等方面。《西厢记》正是以它浓烈的喜剧效果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人类生活中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继承了文学创作的传统,运用了大量的、形形色色的信物,穿插于故事情节中,如绢帕、汗巾、香囊、九龙佩、鸳鸯剑,甚至还有头发,指甲。不同的信物表现了人物的不同身份,塑造了人物的不同性格,揭示了人物的不同命运。  相似文献   

6.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曲乃至整个古典文学创作领域的一部杰作,它深邃的思想内容和精妙的艺术风格一直以来备受人们赞叹。这部作品以深刻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性和精湛优美的艺术性赢得了古往今来无数读者的喜爱。作品里描写的崔张爱情故事简直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作品的艺术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品的语言艺术,可以这样说,运用什么样的语言,作品就具有什么样的艺术风格。本文拟就《西厢记》里所体现出来的语言艺术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7.
朝鲜经典盘索里小说《春香传》和元杂剧《西厢记》堪称世界文学史上的两部经典名作,两部作品中所描叙的男女婚恋故事,呈现出朦胧的现代意识,具有反封建的思想主题。两部作品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一是文学体裁不同,《西厢记》为元杂剧,《春香传》是"盘索里"类小说。二是《西厢记》与《春香传》主人公身份地位不同,崔莺莺是相国千金,张生却家境贫寒;而《春香传》则相反,李梦龙是两班贵族,而春香是退妓之女。《西厢记》与《春香传》中男主人公在追求爱情方式上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本文在此基础上考察中朝两国文学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西厢记》与科举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厢记》与科举文化有着深刻的联系。王实甫在《莺莺传》的“婚”与“仕”的基本文化背景上,改造了西厢故事的基本情节,揭橥了历史的真实,从而突出地展示了科举文化与世族文化的矛盾冲突。科举新人张生最终战胜了顽固的世族势力,充分体现了作者特定的“风月情”与“功名念”相统一的人生理想与团圆之梦。王实甫以他杰出的才华和敏锐的洞察力,使西厢故事以戏剧的形式达到了应该达到的历史深度。仅从其崭新的思想内涵而言,《西厢记》就不愧是一部杰出的喜剧  相似文献   

9.
曹寇 《成长》2007,(4):91-93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此诗说的是个有钱人家的小姐,她在西厢房里等待明月升起。时间是深夜,而她却不关上房门,虚掩着。这时候,月亮升起来了,月光下,她隐约察觉到墙边的花影在晃动。那才是她真实的等待,情郎逾墙而至,他爬上爬下干扰了那些睡眠中的植物。她惊恐并快乐地从凳子上霍地站起,走向那扇虚掩的门。扶着门框她定睛细看,这才发现情况并非如此。一切仅是幻觉,其原因在于她过度地紧张和兴奋。她再也不能回到凳子上安静等待了,她只能将自己等待的形象永远镶嵌在门框之内。  相似文献   

10.
元稹在唐传奇《莺莺传》中塑造的崔莺莺是爱情悲剧的主角,其出身并非豪门大族,身份并非相国小姐,对爱情的表达坦诚、率直,无矫情做作,到了元代王实甫《西厢记》杂剧中,崔莺莺已是相国千金,在与张生的情感历程中,对爱情的表露显得含蓄蕴藉,有许多口不应心的“假意儿”,但一旦爱情遭到变故,她又勇于保护己得的幸福,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拥有了自己的真爱。  相似文献   

11.
元杂剧《西厢记》的故事家喻户晓,但历来学者对剧中主要人物关注较多,而对剧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的僧人关注较少。文章对西厢记众僧的形象作了研究,认为在《西厢记》中普救寺的僧人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他们并没有抛弃了世间的情,而是溢满了情与义,王实甫如此塑造僧人形象,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为主题服务,二是迎合市民口味。  相似文献   

12.
红娘是《西厢记》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人物,由于她的鼎力相助,崔莺莺和张生才摆脱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实现了自由美好的爱情。同时,红娘也是封建社会下层人民中善良,淳朴,爱憎分明的代表人物,在红娘这个人物身上,我们可以学到纯真善良。王实甫一改“人微言轻”的传统观念,在剧中大大增加了红娘的戏份,赋予了这个人物更多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刘庆元 《湘南学院学报》2002,23(4):64-66,76
《西厢记》英译本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大胆地摆脱了戏曲语言结构的影响,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抒情部分采用了词体的形式,叙事部分采用了散文体的形式。在语言处理上,主要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英译本散文体的内容力争做到了基本内容、形式与原文保持一致。在人物的描述方面,为了准确体现原作的生动性,译者绞尽脑汁,借助于英文的各种描述性语法来取代原文中过于冗长的并列句、复合句,生动地体现了原作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4.
前朝崔相国病逝后,夫人郑氏和女儿崔莺莺扶灵枢归葬,途经河中府,停灵于普救寺中。书生张珙上京应试路过普救寺,在佛殿上偶见莺莺。一见钟情,借故也在寺中住下。两人隔墙和诗,道场传情。互相爱慕,但无由相会。  相似文献   

15.
元杂剧《西厢记》的故事家喻户晓,但历来学者对剧中主要人物关注较多,而对剧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的僧人关注较少。文章对西厢记众僧的形象作了研究,认为在《西厢记》中普救寺的僧人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他们并没有抛弃了世间的情,而是溢满了情与义,王实甫如此塑造僧人形象,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为主题服务,二是迎合市民口味。  相似文献   

16.
《西厢记》以其惊世骇俗的思想内容、“花间美人”般光彩照人的格调,达到了元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从主旨、悲喜剧、大团圆结局、考证等方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研究状况作大致的梳理应有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实甫的《西厢记》来源于元稹的唐传奇《莺莺传》,后来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历经了唐、金、元、明几个朝代的演变和改良,这段爱情故事无论从情节、人物、主题还是最后的结局上都发生了重大改变。"文变染乎世情",正如刘勰所言,在崔莺莺和张生爱情故事的演变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在唐传奇《莺莺传》中,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以多情的崔莺莺遭受了始乱终弃的命运结局,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段爱情故事演成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结局。由于时代环境的发展,王实甫的《西厢记》走出唐传奇《莺莺传》,蜕变为世代流传的爱情佳话。  相似文献   

18.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作品。  相似文献   

19.
文章穷尽调查了《西厢记》正文和金圣叹评点中的模式词语,进而分析金批中模式词语增多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西厢记》和《牡丹亭》是中国戏曲艺苑里的两朵奇葩,反映了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和追求自由爱情的理想.本文就《西厢记》、《牡丹亭》之创作过程、剧情及艺术表现形式和对后人的影响进行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