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梁启超是近代文学革新运动的倡导者与组织者,戊戌维新派的交易与哲学观、中西文化的浸润与影响是梁氏倡导文体革命的原因。他不仅对传统的陈腐僵死的古文体进行猛烈抨击,而且大力提倡一种词笔锐达、条理备细、平易顺畅的新文体。与此同时,梁氏还发表了大量的新型散文,梁氏新体散文加速了封建文学向现代文学过渡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的"新文体"是由古体散文演进到现代白话体散文的一种过渡形式。从以"报章文字"为主体的"新文体"到"白话文"这一文体形式的演变,在中国文学近现代转型过程中具有至为关键的过渡作用,而这一演变形式也标志着现代性文体的全面确立。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的跨文体写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来已久的跨体写作,在跨越数千年的体学史上始终未能成为作家普遍的追求,然而,在世纪之交的化语境中,跨体写作犹如横空出世,于不期然间构成了坛的一道独特风景,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纯学失语与孤寂的部分现实,可以这样说,作家艺术创新的强烈愿望,再加之后现代化语境的催生与推动,无疑是导致一批极具先锋意识的中青年作家勇于打破既定的学和艺术体裁之间的疆域,超越传统体规范,尝试让更多的艺术样式共同进入同一个本的话语运作的主要原因,尽管跨体写作目前的现状极为驳杂,理想的本也尚未出现,但它不落窠臼,图新求变的艺术精神是值得首肯的。  相似文献   

4.
作为晚清启蒙文学的领军人物,梁启超唯小说独尊,他对小说的本体性关照,引发了晚清小说界革命的滥觞,小说由此登上文学的大雅之堂。梁启超把小说置于其它文学体裁之上,促使了中国近代文学观念由雅向俗的发展趋向,而这种俗文学观念的变化,在梁启超的文体观中有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5.
作为晚清启蒙文学的领军人物,梁启超唯小说独尊,他对小说的本体性关照,引发了晚清"小说界革命"的滥觞,小说由此登上文学的大雅之堂。梁启超把小说置于其它文学体裁之上,促使了中国近代文学观念由雅向俗的发展趋向,而这种俗文学观念的变化,在梁启超的文体观中有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梁启超为例,阐发人生体验文学感悟之于中国文学发展的实际意义。梁启超的日本体验给了他重新认识中国文学的契机,他关于近代文学革命的一系列设计都直接来源于这样的人生体验。  相似文献   

7.
第环宁 《宜春师专学报》2000,22(3):11-15,,32,
语境就是运用语言的环境,它是语言的一种客观属性。“任何语言活动都是以语境为条件的”,文学文体更不例外。语境对文学文体从内容到形式都表现出充分、全面、系统、复杂的制约功能。本文就此从文学的情节、环境、主题、文体风格等几个主要因素进行直观、简要的分析,度菌 探索出语境研究文学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情景语境有三个变项,即话语范围、话语方式和话语基调。文章从三个变项和书面表达的关系出发,基于《课程标准》的写作目标要求,探讨了如何帮助学生提高书面表达文体选择和应用的能力,从而进行有效、得体的交际。  相似文献   

9.
社会语言学中功能语言观在篇章分析中认为,篇章中的文体变化受情境中因素的制约,话语基调影响篇章中主体互联程度;话语方式限定着篇章形式构成。它们形成篇章中文体变异的依据并与篇章中的表义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这三大功能相互联系,其功能作用决定了它们在篇章中的重要性。可见,只有把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分析结合起来,才能对一个篇章的意义完整理解。  相似文献   

10.
每种文体都有某些造词造句上的语境制约.正规文体庄重严肃的文体特征是由词汇、语法、修辞等多个因素综合作用而成的,形式制约对于正规文体有着比一般文体更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提出和阐发的新民学说,推动了清末民初的维新改革和国民性改造思潮的高涨,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他的新民学说论述了什么叫新民,为什么要新民,以及怎样新民?其中怎样新民,是其新民思想理论的精髓。本文从道德论、民权论、自由观、国家思想、权利义务思想、合群思想、新文化思想等九个方面予以归纳,并进行了概括性论述。  相似文献   

12.
梁实秋的文学批评作为新文学理论建设的组成部分,由他引起的文学论争不仅仅是文学观念的讨论,而且关系到新文学意义和秩序的重建,它既校正了“五四”文学的流弊,对新文学的发展和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制衡和互补作用,叉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文学革命的意义和文学的现实力量,使文学批评脱离主体感受而走向学理化。梁实秋所倡导的文学理性、文学道德和人性论虽被文学史误读成了另一种意识形态,但他对新文学的反思和重新定义却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语境"成为文学批评与研究之中的一个常用术语,不仅是因为语言问题,而且是因为文学问题历来都不是孤立的,甚至还可能与许多非文学的问题相关。因此,从特定的文学语境出发或将文学放在特定语境之中进行评介就成了批评界司空见惯的做法。这种文学批评,我们暂且称之为语境批评。然而在语境批评之中,"语境"给批评者提供某种论证视角和理论支持的同时,也常常使批评者面临诸多的质疑与困惑。  相似文献   

14.
精神分析学说与新时期文学语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中国社会和文化思想上的改革开放性质,使得精神分析学说得以传入并影响了相应文学语境。文学语境的变化,又造成文艺理论和文学创作诸多方面的现代性转换。文学语境还进一步改变了学界对精神分析理论的态度,拓展了理论研究的范围。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文化观之嬗变 ,经历了倡言保教、放弃保教和成为东方文化派代表这三个阶段。他的这种文化观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振兴中华的情感 ,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其中所包含的保守主义倾向是应当摒弃的  相似文献   

16.
从语用学为视角,以具体实例探讨了文学作品翻译时如何解决文化差异的问题;阐述了文化与翻译的关系,分析了文学作品中文化缺省这一现象;强调了文化语境在文学翻译中解决文化差异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对现代性的思考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之一。但是,“现代性”概念的复杂性,以及中国“现代性”言说语境的复杂性,使它成为一个争论不休、歧义丛生的焦点。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清理,以明确我们自己的言说立场、基础和背景,保留差异,增进讨论。  相似文献   

18.
《欧游心影录》是梁启超撰写的访欧游记,集中反映了他访欧回国后的中西文化观。欧游归来的梁启超既批判西方物质文明和科技文明,又肯定西方文明中诸如"自由精神"、"科学的价值、方法"以及尊重"人的个性"的思想等优越部分。同时,梁启超对中国人的精神状况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如何继承和发扬的想法。梁启超中西文化观的变化并非传统观点所认为的是一种保守或倒退,而是对中西文化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是对其之前过于偏重西学的一种纠正,可以说,这时他的中西文化观恰是非常理性的。  相似文献   

19.
古代文论具有多种形态。其学术形态,由理论体系的系统性、讨论问题的反复深入及趋向极致构成,是古代文论的理论基础。其实用形态,以密切联系大众需求而产生,由大量的指导写作的书构成,是大众从事文学创作必不可少的依靠。其资料形态,为有意识地系统化地收集诗史资料、编纂某一时代的文学纪事而构成,为文学史、文论史的资源性材料。其适性生活形态,为文论家自我撰作文论时的精神状态与成果展示,以赏心悦目为其宗旨。完整地把握古代文论的诸种形态,把握其相辅相成的统一性、整体性,才能完整地把握古代文论的真谛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