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语文》考试中的作文作为考生的考场应试作文,除了平时养成的良好写作习惯以外,一些写作技巧的运用,也有助于考生得到高分。考场作文不同于平时习作,它是“一锤定音,不许再来”,况且分值高达30分,所以它必须“抢眼”,要在阅卷老师判分的“第一时刻”就获取他的好感。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体验,为考生从以下几方面作一指导,希望对考生夺取高分能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据《中华读书报》消息,全国高考刚过,上海作家叶永烈先生再次应邀为上海考生写作《他们》的示范作文。然而,叶先生的示范作文并不为广大的中学师生认可,甚至有老师撰文称叶先生的示范作文很失败。《中华读书报》全文刊发了由湖北襄樊七中龚明俊老师写的一篇批评文章,现摘录如下:6月7日,叶永烈先生第八次应邀写作高考作文。  相似文献   

3.
所谓"体验式作文教学",即以丰富学生的体验入手,引导学生充分感悟,激发写作兴趣,抒发情感表达而进行的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变"要我写"的被动写作心理状态为"我要写"的主动情感释放中来,从而也促进了我们由"教师"到"导师"的角色转变,引导孩子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学会用心灵去体验生活的美好。在践行"体验式作文教学"的过程中,丰富活动体验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21,(14):39-40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体验,激发他们对作文的兴趣,从而让作文在体验中变得鲜活起来。作文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的过程,是双方合作的过程,老师不应该对学生参与体验采取放任的态度。作为教学的引导者,我们应该帮助学生选择情境,设计问题,激发思考,整理写作,从而让学生获得经验和成功。  相似文献   

5.
做老师很无奈,做语文老师很纠结,语文老师教作文呢?——很痛苦!直到那一天,在李志清老师的介绍下,我第一次接触了"随笔化写作教学"。随笔化写作教学,就是老师带领孩子们在"玩—写—展—评"等环节中激发孩子的写作欲望,引起其写作冲动,完成写作过程,完善写作结果。换句话说,"玩"是让学生"情动于中"的手段,"写"是让他们"辞发于外"的目的。下课了,我感觉,自己和学生一起做了一次飞翔。  相似文献   

6.
心里拒绝写     
我女儿今年上初中,作文还不错,但面对诸如"人生""梦想""幸福"等貌似高大上的作文时,她也很厌烦.她的回答是:太空了,没劲. 孩子们之所以不喜欢写此类作文,本质上是对"假大空"写作的抗拒.因为这样的写作,没有情感投入和心灵参与,体验不到写作的乐趣.  相似文献   

7.
一近年来的中考作文要求中,关于文体要求已经越来越淡化,如2011年宁波市中考作文《——,不普通》写作要求其中一条关于文体的是: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作,文体不限。重庆市中考作文关于文体的要求是: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又如2011福州中考作文题:请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  相似文献   

8.
2005年高考,山东省首次单独命题,作文实行网上阅卷,这给我们的考生提出了一个不小的挑战,因为网上阅卷除了文面之外,还存在着快速阅卷的问题。如何在短时间内取悦于阅卷老师,抓住阅卷老师的心,是考生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文章是由很多“点”组合的,如果能使这些“眼睛”亮起来,考生的作文就会大放光彩。那么,如何才能使作文亮起来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角度要“可眼”话题作文的写作范围是很宽泛的,但是考生如果对话题泛泛而谈,往往会像“政治家的眼睛,大而无当”。《围(城》)因此,写作时不要面面俱到,力求“一针见血”。如…  相似文献   

9.
谈谈作文教学中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当前的中小学作文教学中有两个问题被忽视了。一是学生作文的对象问题。作文是用来交流思想、情感的,然而当前许多学生在写作时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人与人的交流活动,只感到是在完成一项要交给老师看的作业,奉命行事,毫无写作兴趣可言。二是学生作文过程的体验问题。作文过程应是一个体验构思、写作、修改、发表、反馈和再修改的过程,只有经历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学生才会有真正的收获,其作文能力才能切实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10.
一、胡老师本节作文讲评课的课堂教学情况一般中学作文讲评课普遍习惯于对某一写作题目的几篇学生作文进行点评,而胡老师的教学视野很开阔,讲评方法也很特殊。胡老师为上好这一节作文讲评课,在收集整理班级内学生高一、高二阶段个人优秀作文的基础上,精选了其中的27篇作为本次作文讲评课的讲评内容。课前,27篇优秀学生习作被印发到了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学生家长以及班主任和学校领导的手中。这些选文包括:《悄悄地说,我十八岁了》《当富有在心间流淌》《日记三则——对奶奶的怀念》《10800秒》《感谢“竞赛”》《老巷》《生活在一起的兄弟…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深入地体验生活,在一次次的体验中学习写作,这已成为作文教学的主旋律。体验是学生通过自身经历和实践获得真实感受,形成知识和能力的一种内在活动。离开了生活体验,作文教学便成了无源之水。  相似文献   

12.
刘勇 《四川教育》2008,(7):45-45
中学作文教学,想说爱你并不容易。卿平海老师的写作练笔课《纸随心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范例。 一、寻找作文素材,融入生命体验 一张普普通通的纸,一旦注入了师生的体验和智慧,便成了课堂作文的快乐天使,玩纸、说纸、写纸……作文之乐取代了作文之苦。  相似文献   

13.
近年不少语文报刊纷纷载文论述考场作文的特点,考场作文的顺序流程。考生临场时的思维规律等等。提出考场作文这一命题,并加以缜密思考并非没有道理——探索规律,防止考生临场失误,正常发挥其写作潜能。这是很切中实际的。但笔者觉得所谓考场作文既不是文章的特殊门类,也不须考生具备特殊功能来适应它,并非深不可测,说到底是写作过程中的时空改变,而这常常引发考场作文审题立意的偏颇。至于布局谋篇、语言锤炼等方面,与平时课堂作文并无二致。所以,如果能够让考生把考场作文与课堂作文迅速接轨,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从困惑中走向豁然开朗,化解疑团,快速成文。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4.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 1998年的作文命题《坚韧——我追求的品格》。在这个作文命题中,观点 (中心论点 )已给定,考生只需以相关材料或生活体验加以印证,确定了考生仍无法跳出议论文的一般模式,不利于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所以 1999年的步子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一命题,旨在让考生能自主地大胆说,可以说这也是对考生的一次大解放,它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有着强有力的引导作用,给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带来了勃勃的生机。乘着这股春风, 2000年的作文命题又迈进了一步。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是去年的高考作文…  相似文献   

15.
真题再现以"__在其中"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你可以从"趣""美""情义""做人"中选填,也可以填其他词语;②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④不少于600字。试题解读安徽省2012年的中考作文为半命题作文"__在其中"。命题者从关注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出发,引导学生细细品尝生活之味,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并力求让学生有创意地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实体验。"在其中"亦可实可虚。实者,指身在其中;虚者,可指独特的心灵感受。这道题的写作内容非常广泛。我们可写自己亲身经  相似文献   

16.
作文是检验学生写作能力的主要措施之一,在目前的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对于学生作文能力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让学生在作文教学当中提高写作能力,对写作产生兴趣,能够在快乐中进行作文教学成为了老师们需要研究的课题。而在情境体验的教学方式下进行教学,学生们能够很好的提高写作积极性,对写作产生兴趣。  相似文献   

17.
误区一:错把“话题”当“文题” 近年来,中考作文命题中,话题作文占据很大的比例。话题作文为考生提供了作文的头,考生可以据此自叙经历,表达各自不同的生活体验,抑或发表各自不同的观点见解等,也可以虚构故事,描述想象和联想。话题作文既没限定文章的选材立意,也没规定文章的表达方式和体裁,从而为学生最大限度的施展写作才能,表现个性和努力创新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8.
高珍娣 《教师》2013,(13):102-102
如何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锻炼学生写作的勇气,写好作文呢?我想以自己执教的作文《我喜爱的小动物》为例,谈谈自己的体会。一、走进动感画面,触动情趣之弦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如能"乐之者",作文也就可以事半功倍了。动感画面通俗易懂,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心理,很容  相似文献   

19.
让学生在高考中拿得作文高分,自然不是作文教学唯一的终极的目标,而高考作文却在年年无情地评判着作文教学的成败优劣。如果说《语文大纲》和《考试说明》中所规定的写作要求是对考生在写作上的最基本要求,如果说高考作文命题及其评分标准可作为衡定考生作文能力的公平尺度,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就没有多少理由不去听从高考指挥棒的指挥,就没有多少理由不去调整我们的高中,尤其是高三年级作文训练的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新作文》2007,(9)
写作,也和说话一样,是一种交流,是一种对话。而考场作文,则更具有一种交流性,只不过是一种不见面的交流。考场作文首先是考生与命题人的交流,其次是考生与阅卷老师的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