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邹琴  钟扬俊  万秀 《海外英语》2012,(3):226-227
《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小说是南北战争的导火线,对废奴运动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小说成功地塑造了正直、友爱、忠顺极具基督教义的汤姆叔叔、勇于反抗的乔治·哈里斯夫妇和从自暴自弃变得真诚和善良的小黑奴托普西的典型形象。这些都是不同于美国以往的作品中那些身份低微、性情麻木、遭遇凄惨和无任何权利的黑人形象。该文从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方面简析了黑人形象变化原因。  相似文献   

2.
韩阳 《文学教育(上)》2014,(24):114-115
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深刻的揭露了美国奴隶制度的腐朽。本文通过分析小说所塑造的汤姆叔叔等经典黑人形象,阐释人物的不同命运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安德烈.勒菲弗尔的理论为框架,对美国作家斯陀夫人所著的《汤姆叔叔的小屋》的林纾译本进行分析和研究,从国家和民族状况、译者主体条件等方面说明社会意识形态和译者的思想对作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汤姆叔叔的小屋》是美国废奴运动的推动力量之一,对美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作品塑造了多个典型的女性形象,如伊莉莎、凯西与伊娃。伊莉莎与凯西是实现自我救赎的典型代表。她们不屈服命运安排,敢于冲破奴隶制牢笼,重获自由,而伊娃则更多的是寄托了作者对黑奴的人性关怀。作者通过对这些典型女性形象的创造,可以引领人们深入地理解女性主义作用、宗教影响力与种族歧视等问题,进而使人们更好地品读作品,认识美国。  相似文献   

5.
谢燕 《考试周刊》2012,(18):14-15
美国作家斯托夫人所著的《汤姆叔叔的小屋》是一部经久不衰的小说,代表了美国废奴文学的顶峰。小说中刻画了肤色各异、性格迥异、代表各阶级的人物形象。本文通过探讨其中三位白人男性形象来探究斯托夫人是如何将基督文化和废奴主义贯穿全文的。  相似文献   

6.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有许多引文,这些引文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意义至少表现在五个方面,即揭露统治者对黑奴人权的剥夺和对其精神的奴役,表达黑奴向往天国的美好愿望,表现作者对天使的赞扬之情,表现黑奴对公道与正义的追寻,以及增强内容的真实性和加强作品的批判力度。  相似文献   

7.
本文作者在大学三年级的外语专业学生中开设了<汤姆叔叔的小屋>一课,该文讲述了黑人奴隶汤姆的故事.文中批判了蓄奴制,对破裂的奴隶家庭充满情感的描述向女性发出反蓄奴制的呼吁.通过强调女性的道德力量,通过对母爱的理想化描述,试图唤醒美国女性的同情之心,号召美国女性反对奴隶制,拯救社会.  相似文献   

8.
曾传玉 《考试周刊》2009,(43):31-32
《汤姆叔叔的小屋》是美国女作家斯托夫人写的关于汤姆、乔治等黑奴们曲折经历的一部废奴文学的代表作。这本书的主题、叙事方法、写作技巧等方面都已经被深入地研究.但多数的研究把它放到历史背景中去考察,分析小说的时代背景。挖掘其时代意义,很少关注作品本身的结构。本文运用西方文论中的结构主义批评理论、运用二元对立法解读作品中存在的二元对立及其深邃涵义.从视点和视角的角度解读小说的艺术手法.探讨作品的深层意义结构.强调对这本小说的复义性与多层次性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9.
李芙蓉 《文教资料》2014,(21):27-28
本文以美国小说家比彻·斯托夫人的首部反奴隶制著作《汤姆叔叔的小屋》为切入点,讨论主人公汤姆颠沛流离的奴隶遭遇,分析作品中流浪母题和死亡母题对黑人奴隶悲惨命运的凸显,揭露美国南方黑人奴隶制度的暴虐残忍,刻画汤姆仁爱的博大胸怀,彰显基督教博爱和救赎精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关于美国南方奴隶制度的研究,在国内外往往有截然不同的观点,或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汤姆叔叔的小屋》因为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美国南方奴隶制及黑人奴隶的状况,因而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在研究美国南方奴隶制方面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本文力求通过引用《汤姆叔叔的小屋》的客观描述来客观评价这一制度。  相似文献   

11.
由以色列学者伊塔玛·埃文一佐哈尔提出的多元系统理论对从事翻译实践与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鉴于学术界对林纾的译作历来褒贬不一、众说纷纭,本文试从多元系统理论这一角度,选取林纾的译作《黑奴吁天录》,对其进行多方面的分析与解读,以此为研究林纾的翻译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乱世佳人》对黑人从侧面有大量的描写,关于黑人的很多问题在这部作品中都有反映,对黑人在美国内战前后的描写可以映射出内战前后黑人社会地位发生的巨大变化,也可以了解到黑人在美国内战后的真实状况,从而进一步看出内战对黑人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与《飘》中人类的精神涅般木来源于人类自身的自恋行为,通常作为文学创作的问题出现;守望是对红尘世界人类精神的一种褒扬与肯定,常以正题出现。两部作品都对人类精神做出了超脱与皈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