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诵读经典就是让学生读"最永恒的书",引领学生走进经典的殿堂,培养诵读的习惯,享受诵读的愉悦,为学生终身发展和幸福人生奠基。根据县教研室《关于全面推进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通知》精神,我校把国学经典诵读作为学科建设、文化培育的重要途径和抓手,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了国学经典诵读,积极营造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2.
经典诗文是祖国优秀文化的代表,学生有必要进行经典诵读。以故事激兴趣,师生共同诵读,以"改写"促"感悟",以"课内"带"课外",由此,学生爱上了经典诵读。  相似文献   

3.
只有建立长效机制和实践学习的模式,才能让经典诵读立足校园,立足青年,增强吸引力,才能为高校经典诵读活动提供强大的支撑,使之不流于形式。为此,本文提出经典诵读活动应以校园晚会为载体,以将经典诵读纳入相关课程和活动为主渠道,以"经典诵读教学科研基地"建设为抓手,以名家讲座为补充,以学生社团为带动力量,从而充分发挥经典诵读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师资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国学经典浓缩了中华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诵读国学经典有助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应与语文日常教学、主题教育活动、校园文化建设、艺术教育相融合,遵循"兴趣先导、不求甚解、尊重差异、持之以恒"的原则,通过"教师导读、多媒体引读、家长陪读、同伴助读、个体熟读"等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孩子迈向圣贤之道。  相似文献   

5.
经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积淀,历经岁月河流的淘洗依旧光彩夺目,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诵读祖国优秀的经典文化,可以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受到古诗文经典的道德熏陶,接受中国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我校很早就被命名为"中华经典文化诵读试验学校",同时我校每年都有"读书节"。依托这样的平台,学校各个年级、各个班级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诵读经典诗文活动。我们班在这个大环境下,开展了诵读儒家经典书籍《论语》  相似文献   

6.
杨涛 《学周刊C版》2014,(2):18-19
只有建立长效机制和实践学习的模式.才能让经典诵读立足校园,立足青年,增强吸引力.才能为高校经典诵读活动提供强大的支撑.使之不流于形式。为此.本文提出经典诵读活动应以校园晚会为载体.以将经典诵读纳入相关课程和活动为主渠道.以“经典诵读教学科研基地”建设为抓手.以名家讲座为补充.以学生社团为带动力量,从而充分发挥经典诵读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师资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娄平 《考试周刊》2015,(39):33-34
<正>"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番讲话让经典诗文诵读迎来了又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在合肥市南国花园小学,经典诵读已然成为一种传统、一种习惯与一种文化。学校成立"经典教育工作室",研发校本课程,开展经典诵读教育,引领全校师生接受中华古诗文的基础训练和文化熏陶,依托读书明理、读书做人,强化素质教育,引  相似文献   

8.
传统经典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基,进行经典诵读已成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好"教材",也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让学生学习背诵传统经典,对学生具有重要价值。分析了中华传统经典的内涵及其在学生教育中的价值,探讨了开展传统经典背诵的有效途径,对指导学生背诵经典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正>国学经典博大精深,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学习经典,弘扬国学,就是守住民族的灵魂,保护民族的根。如今国学经典文化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近几年来,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许多学校都注重通过诵读国学经典,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自身修养,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那么,如何将诵读国学经典融入学校教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热情呢?笔者在参与推广国学经典的诵读活动中尝试了以下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  相似文献   

10.
正儿童启蒙阶段的诵读教育,是一种意义深远、合乎人性的素质教育,可以让孩子明白许多做事和做人的道理,同时也能增进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对生命的感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当帮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学生"诵读、背诵优秀诗文,小学阶段不少于160篇(段)"。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积极参加学校经典诵读活动,以下是我在低年段经典诵读活动中的做法和感悟。  相似文献   

11.
经典是历经历史筛选而出的文明精华,是人类情感和智慧的结晶,经典中承载着优秀的思想和精神,是完美的教育的素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活动发起已久,旨在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汲取经典中正面积极的正能量,获得精神养料,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智慧和中华品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增强校园文化底蕴。本文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运用现状,并探讨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正经典诵读是培养学生高尚人格,塑造良好行为习惯,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2008年,河北省张家口市桥西区通顺街小学确定以"诵读古诗文,学做儒雅人"为主题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开展诵读工程。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精神,也为推进国学特色教育,提升办学品质,我们把经典诵读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相结合,把经典诵读与学生德育教育相结合,把经典诵读与培养学生特长相结合,在师生中开展了系列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相似文献   

13.
<正>经典就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著作。在台湾,"经典诵读"也即"读经",是台中师范大学王财贵教授在台湾发起的教育运动。学生通过诵读经典,丰厚文化底蕴,启迪品性灵气,全方位地提升语文素养。一、经典诵读的心灵化育功能"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是经典诵读活动的目的。童年是化育的最好时期,家长和老师是最好的化育者,经典作品和人们的行为是最好的化育载体。(一)陶冶情感,塑造健康人格许多千古传诵的诗文佳作中蕴涵着诗人的情感体验,往往具有超越时空的  相似文献   

14.
正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从小就吸收国学经典的文化知识,不但能够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质,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扩大知识面,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由于学生在学前对国学经典接触较少,而且古诗文意思难懂,学生在经典诵读中缺少一定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因此,教师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经典诵读的兴趣,让他们把诵读经典当作一件乐事,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诵读习惯,让学生  相似文献   

15.
徐斌 《甘肃教育》2020,(4):49-49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之根,是民族精神之魂,内容广博,意蕴深刻。现代中学生接触较多的是"快餐文化",更需要国学经典的浸润感染,以提高道德文化素养,完善人格教育。高中阶段正是学生"三观"定型时期,诵读国学经典,领会文化精髓有利于学生"向美向善"发展,让学生借古人的学习之道增强学习效果,借经典智慧调适心理减轻压力。国学经典浩如烟海,学校要组织老师根据本校实际编写适合学生诵读的校本课程,采用多种方式营造诵读气氛,在践行中传承国学精神。  相似文献   

16.
加强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熏染学生的文明素养是社会文明发展、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是中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要途径。当前,中职经典诗文诵读教学效果不理想。本文从营造书香环境、开发诵读课、搭建实践平台、形成多元评价四个方面着手构建经典诗文虚拟"诵读驿站",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形成包含听、赏、读、练、演等多种形式的体验活动模式。  相似文献   

17.
<正>广州市越秀区署前路小学是一所有着7f)年办学历史的学校,有着较深的文化积淀。近年来,该校用精神文化资源打造校园,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工程,推进"经典诵读"进校园活动,建设文化长廊,突出美德、行为教育,以传统文化教育支撑道德建设,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资源。校园文化建设体现了"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  相似文献   

18.
<正>"读千年经典,做少年君子"。小学低年级开展经典诵读,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精选诵读材料;利用各种途径,激发诵读兴趣;引导学以致用,增进诵读功效。力求将经典诵读与学生的养成教育、人文教育以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机融合,着力打造新时代的优秀少年。经典,是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诗经》到诸子百家的诗文等,如同璀璨的星星,光耀  相似文献   

19.
<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2016年9月版)指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为此,引领学生诵读经典,"弘扬传统经典,传承中华文化",成为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要让学生"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则须探索并实践经典诵读中的文化浸润途径。一、身体力行,点燃"诵读的激情"  相似文献   

20.
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值得教育人用心研究的课题。引导学生读经诵典,是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而将经典诵读以"化整为零"的形式开展,能让学生"知""行"同进,是经典诵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一个行之有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