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是现阶段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重大举措。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使社会职业岗位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要已经凸显。高校同质化发展严重,人才培养结构和模式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更为突出。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需求的人才稀缺的问题越发明显。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对日语专业提出了提高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为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日语教学模式,培养应用技术型的日语人才。  相似文献   

2.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提升教学质量的纲领性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实施教学管理的重要依据。为了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构建与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发展相适应的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体系,本文以应用技术型大学中建设通信工程特色专业项目为契机,以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导向,开展了培养方案中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以及实践教学的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制订通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应用技术型高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为背景,基于OBE-CDIO教育理念,深入探讨了新时代应用型基层水利人才培养模式,对应用技术型高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为基础,通过调整培养目标、细化毕业要求,重构课程体系,改革培养方案。通过对专业核心课程设立课程设计、实习、实验等手段,增加实践教学占比,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新时代基层水利事业提供高质量人才。改革成果可以为应用技术型高校相关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如何通过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文章在教学内容、辅导答疑、数学应用能力、数学文化素养以及延续数学课堂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5.
探讨地方本科院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背景和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地方本科院校在实现人才培养机制转型的实践中,应从专业调整、课程建设、职业培养、师资建设等四个方面打造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平台,逐步建立应用技术型高校学历教育的职业素养机制,为地方本科院校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6.
实验室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也是高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孵化基地。当前新建地方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弊端日益凸显,不仅阻碍了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深入,而且还严重影响了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亟待解决。实验室管理模式改革应从转变观念,创新管理模式着手;要进一步拓宽资金来源及渠道,完善仪器、设备有偿服务等管理制度;出台激励措施,加快实验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步伐;同时加大实验室改革开放力度,满足师生科研与实践需求,实现有限资源共享,为新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培养新世纪应用技术型人才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主要措施和保障。从湖南城市学院网络工程专业着手,以实施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主线,确立了实践教学改革新思路。从面向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课程体系建设三个方面,构建了一套以学生就业为导向,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网络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从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方式和手段,搭建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等方面探索了一条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创新人才的新途径,并经初步教学实践验证,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离不开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更离不开高等职业教育的支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必由之路,打破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正在转型.以福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经历了技术型专业人才、应用型实用人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技术技能型复合人才的历史演变。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的人才定位应该转向培养"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并在规划定位、师资队伍、专业群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以实现人才培养内涵的提升与优化。  相似文献   

10.
从技术型人才培养角度阐述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高职院校以培养较低层级的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构建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建立"三个课堂"有机结合的育人体系,建设适合于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保障条件等路径,以实现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1.
在政策制度中,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先后经历了培养技术型人才、高技能人才、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三个阶段。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变迁历程和社会人才分类,在后示范建设时期,高职教育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应然定位是,重点面向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培养技术型人才。高职院校可通过深化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创新多样化育人课堂等路径培养技术型人才。  相似文献   

12.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对人才的培养重在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所以实践教学在应用技术型本科教学中占有重要一席,关乎于人才的质量.本文研究和探讨了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提出构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旨在形成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保证人才培养与地区经济发展和行业的需求的紧密衔接.  相似文献   

13.
如何培养适应互联网新技术、新产业与新经济发展的新型网络工程人才,是地方院校网络工程专业共同面临的新挑战。吸纳高校、行业企业、第三方机构和政府等多主体参与,构建产教融合、校际互动、多元协同的网络工程人才培养共同体,实施共性需求与问题的共商、共研,关键环节与资源共建、共创,重大工作与活动共谋、共担,建设成果与利益共享、共赢的新型协同育人机制,可为新经济与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网络工程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提供一种新路径与新思考。  相似文献   

14.
我国高职教育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供给结构与经济发展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结构不相适应,主要表现为技术型人才供需的专业结构、层次结构、规模结构不匹配,以及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培养体系内部结构不合理且与产业发展需求相脱节。本研究在剖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及中等收入阶段的产业结构特点,以及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人口结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及技术结构等结构性矛盾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技术型人才的供需结构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契合的内生性,并由此剖析了我国现阶段技术型人才的供需结构性偏差。从完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及规模结构等供给结构、提升技术型人才的供给质量和效益、建构人才供给结构对社会需求结构具有动态适应性的现代高职教育体系三方面,论述了如何推进高职教育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5.
实践教学基地是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重要阵地。新建地方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弊端凸显,亟待解决。应从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构建符合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着手。结合三明学院车辆工程专业实践,阐述了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及显著成效,为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公安院校担负为公安机关培养后备人才的职能,是公安机关补充警力的主渠道。通过剖析当前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瓶颈,以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需求为导向,通过创新师资培养机制,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改善实践条件,搭建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平台、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科研机制,促进科研反哺教学等举措,提高应用型公安专门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7.
先进制造技术背景下技术型人才智能结构及其培养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进制造技术是以技术知识为主导要素的知识型技术.我国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亟需高层次技术型人才.技术型人才的智能结构包括智能要素和智能水平两个维度,智能水平分为基础层、胜任层和发展层三个层次,每一个层次又可以分为知识、能力和素质三种要素.促进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包括:实现技术教育的层次高移;建构三位一体的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技术型人才培养机制;完善技术型人才的终身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8.
应用型本科的定位于学术型和职业技术型之间。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特征表现为市场化的专业位置、应用化的课程体系、合理化的教学体系等。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要根据其特征采取相应改革举措。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目前网络工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华南农业大学近年来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探讨了网络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方向,并提出了一些培养措施,包括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方法改革、校企结合和创新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几年来的实践表明,这些改革措施已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的应用技术型高校,普遍还没有真正落实其应用技术型的目标定位,今后必将采取一系列的改进办法,包括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培训力度。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应积极参与制订或修订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自觉与学校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保持一致,尤应注重改革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使之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合。根据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应以模块化教学改革为抓手,突破学科定式,打造模块化课程,构建起教学模块,实施模块化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