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在与时代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中显示了其与时俱进的特征,并形成了党在新时期发展观演进至今的两大首尾衔接的成果,即邓小平发展理论与科学发展观。在全面、深入比较分析邓小平发展理论与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得出邓小平发展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先导、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和发展邓小平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创新、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需要进一步吸收邓小平发展理论等启示。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持、丰富和发展。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人事部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深刻领会科学发展的内涵,把握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自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以人事工作的改革、创新和突破,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造性地回答了关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应用和发展。同时,科学发展观又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直接来源。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谋划发展、解决问题、推动工作。  相似文献   

4.
论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必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合力"作用的结果.世界发展趋势的推动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我国的基本国情及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底蕴;党的历史使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需要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内在动因;另外,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也借鉴了西方国家的发展理念与实践.  相似文献   

5.
论科学发展观与现阶段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型社会发展观,其核心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促进和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践行科学发展观是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文章从分析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入手,对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关系加以论述和阐释,进而对如何以科学发展观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理所当然,科学发展观应该成为职业教育的理论精髓。我们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  相似文献   

7.
一、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看特殊教育科研的意义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当前,全国各行各业都在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特殊教育行业的从业人员,特殊教育教师也应努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特殊教育发展,以适应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是: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第一要义是发展,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可以说,科学发展观这四个方面的内涵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指导和促进作用。首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决定了它要面对大学生这个群体。第二,科学发展观的要义"发展"要求大学生在珍贵的学生时代发展自己。第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促进了大学生发展的全面性。最后,科学发展观和大学生全面发展均可以借鉴系统的方法和模式。  相似文献   

9.
冯文高 《文教资料》2005,(18):71-72
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的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新的转折,体现了一个关于“发展”的完整的辩证否定过程。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内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教育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非常密切。一方面,促进教育发展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教育必须要积极促进科学发展观的实现,因此,教育更加需要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是极为重大的,它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各个领域。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新时期应该坚持用科学发展观不断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观的历史性突破,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基于社会主义本质论,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实现了对传统社会主义观的全面发展和超越,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新的重大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坚持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发展观的历史演变看,科学发展观最突出的历史意义,就是赋予了发展“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从而也决定了社会发展的科学方法和途径。高校是传承文明、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和创新知识的主要战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力军。因此,高校领导干部应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以科学发展观为教育指导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做好落实和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推动高校改革和发展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3.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科学发展观有着深刻的传统文化渊源,其中,"以人为本"既是对管子思想的直接继承,也批判地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民本主义"思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则批判地继承了"中正之道"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丰富思想,汲其精华,去其糟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4.
从经济学角度看,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寻求发展的思想方法论和经济增长新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表述的“经济发展”理论,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增长理论。新内生增长理论揭示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是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以资源稀缺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整合区内高等教育资源、研究区内市场结构形成机理、合理布局资源配置的空间效应和建立整合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是科学发展观推动的创新发展思考。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逐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经历了一个从"以民为本"到"以人为本"的发展过程。这是一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演变历程,也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16.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必须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系,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全面准确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7.
创业型大学作为一种能够迅速摆脱生存发展困境、由弱转强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模式,已被欧、美、亚、澳洲等不同类型、层次、水平的多所大学成功实践,是我国地方高校可以选择的强校之路.福州大学作为省属地方高校,近年来学习、借鉴创业型大学办学理念和发展模式,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积极地探索和尝试,成效明显.地方高校实践创业型大学之路,关键在于确立创业型大学办学理念,建立大学与政府、企业相结合的“三螺旋”关系,形成科学的组织转型途径,争取获得较好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思想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标志着我党在“人”这个问题上已经有了更为明确、更为清晰、更为合理的认识。“以人为本”思想与传统的“民本观”和西方近代人本主义都有所不同,在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理解“以人为本”思想,要把握人既是发展的手段,也是发展的目的,才能更准确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才能彰显我党“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定位和对其丰富内容的完整把握,是学者和实践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对科学发展观进行定位时,不能把它简单看成是一个战略或自成的体系,而应是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在新世纪、新形势下,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科学发展、为什么要科学发展和怎样科学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内容博大精深,十分丰富。  相似文献   

20.
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解放思想的过程。在新世纪新时期,践行科学发展观必须打破原有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经济发展的认识误区,把思想解放在“时代变迁”上,建立在正确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基础上,体现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谋求科学发展的实践当中,体现在锐意改革以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