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冯友兰先生在其著作<新原人>中提出了人生四境界说,从低到高分别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人生境界说是冯友兰先生哲学思想的核心,尤其是"天地境界"给中国现当代哲学界带来很大影响,而且哲学界对此境界的理解和褒贬也不相同.本文通过解读"觉解"来认识"天地境界",并探索"天地境界"对当代的启迪.  相似文献   

2.
《人生的境界》(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课)一文中,冯友兰先生将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其中“天地境界”是冯友兰先生最为推崇的人生境界,较之其它三种境界,“天地境界”显得较为深奥神秘,抽象难解,以下试从四个方面对“天地境界”加以解读。  相似文献   

3.
冯友兰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他从“觉解”入手,推出人生意义在于“觉解”,依据人对宇宙人生的觉解程度不同,将人生境界由低到高划分为四个层次: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冯友兰提出的人生境界说是融合了中西方哲学而形成的一套比较完整系统的人生哲学理论,并指出天地境界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佳境界。但是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4.
冯友兰先生的天地境界既不同于道家境界,又不同于宗教信仰,而是建基于理性的支撑之上,通往精神自由的哲学信仰之路。天地境界是真、善、美的统一,它在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中展现出人与宇宙万物的和谐之美。天地境界是出世与入世的统一,冯友兰以庄子"游"的方式讲儒家"成圣之道",兼有儒家的入世情怀和道家的出世气度,"极高明而道中庸"。天地境界是理性和信仰、信仰和践行的统一,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5.
冯友兰先生称自己不是“接着”宋明以来的理学讲,而是“照着”宋明以来的理学讲,因此,称他的哲学系统为“新理学”。冯友兰先生的“新理学”最终落实到了人生,《新原人》一书是“新理学”体系的中心。在《新原人》中,人生被分为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四个境界,最终表达了冯先生的最大愿望:人应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到达天地境界。  相似文献   

6.
冯友兰先生界定了四种人生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作业设计如果停留在“自然境界”,则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进入“功利境界”,可以提升教师的原创设计能力;进入“道德境界”,可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进入“天地境界”,教师设计与学生设计同等重要。在“天地境界”,教是为了不教,设计作业是为了不设计。  相似文献   

7.
冯友兰先生的"天地境界"说包含着丰富的环境伦理意蕴。人不仅应对社会承担责任,而且也应对宁宙自然承担责任;人类不应一味地征服自然,而应该顺应自然。从冯先生天地境界说的角度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对我们体悟人生境界及人生意义是一重要的指导和参照。  相似文献   

8.
冯友兰作为新理学的代表人物,其核心点即在其境界说,而其境界说的核心又在其天地境界。也正是这天地境界一直以来在学界颇受争议。从传统“有”“无”概念来看,冯友兰天地境界是融有佛道之有无智慧,然终归有之境界。而要达到冯友兰天地境界,须是借助佛道之无之智慧,修养的过程就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觉解即是“无”中生“有”的过程,敬及集义的过程就是一个持“有”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冯友兰先生的天地境界说在很大程度上汲取了禅宗人生哲学的精华,可是由于两种学说在根源和归旨等方面存在差异,由此导致其诸多区别。  相似文献   

10.
冯友兰先生的“天地境界”说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终极价值与关怀之间关系非常密切。本文对冯先生天地境界的论说进行分析,阐明了其在推进儒家的形上学思想的同时,通过对佛家般若学思想、道家无为思想的融通,从而提供了一个新的终极价值关怀。  相似文献   

11.
秦可卿是一个诗化意象,似真若梦,又神又人又鬼,她生命存在的本体结构是一个多维立体符号:其本原秉“正邪两赋”之气,是作者对儒家善恶二元论的解构,回归生命存在的原生态。其生命存在,联结“空”、“色”,“情”三个不同的维度,各自独立,又三位一体。“色”界,是作者为凡间生命群体存在拍摄的全息图像;“情”界,寄予作者对青春女儿爱与美生命毁灭的悲剧体认;“空”界,是“色”界和“情”界的原点,“色”是“情”和“空”的转接点,“情”是“色”和“空”的焦点。三者共同完成了秦可卿美丑泯绝的生命存在.寓示曹雪芹对生命今世身,前世身和来世身的三重生命体认.是曹雪芹生命哲学的诗性书写。  相似文献   

12.
唐君毅的人生境界论是唐君毅哲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唐君毅的整个哲学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同时,唐君毅的人生境界论有"泛道德主义"的趋向,不能很好地为现代化提供切实的指标。在形式上,缺乏辩证的生动性,且在客观工具理性与道德理性的关系之如何建立上,其人生境界论存在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13.
庄子从宇宙本体之道的高度俯观万物,从“以道观之,物无贵贱”的世界观出发,从天、地、人并生的关系中强调人在世界中的地位,通过以物观物反观以我观物,达到“无我之境”,最终升华到“藏天下于天下”的达观境界,追求有无合一,肯定个体生命价值,对实现和谐完整的理想社会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冯友兰人生境界说是在“正的方法”与“负的方法”的交互综合中建构起来的,冯氏近乎严密的逻辑论证,兼通中西哲学之长,融会了中西哲学之智慧,它对于哲学史、文化史及现实人生都具有深远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道家哲学中"道"的含义是丰富的,从本体论的意义看,"道"是万物的本原和发动者,具有普遍性和无限性,且是永恒变化和运动的,彰显出其寓于万物之中运作而又不凝滞于物的特质;从认识论的意义看,"道"的意义为超越主观偏见和标准,实现万物相通的特性;从社会处世观的意义看,"道"的意义为遵从"自然"之法,从而实现无为而无所不为,呈现出不执著于俗世俗务的特性。所有这些丰富的含义都指向了"道"的一种深刻属性——超越性,即不执著不沉迷于物,而这一属性辐射在现实世界中则为超名利、超是非、超生死的逍遥境界,超越性实现了"道"在整个道家哲学中的贯通。因此厘清这一重要属性,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整个道家哲学的超越思路,更启迪我们摆脱现实的束缚与限制,从执著走向逍遥。  相似文献   

16.
“洞穴喻”是柏拉图哲学中的一个著名寓言,这个天才式的哲学寓言一直启示着后人对自己身处的世界和人生的不断自醒和反思。文章试图从“洞穴喻”所引发的哲学与政治之间关系的思考、哲学和艺术之间关系的思考两个方面展开探究,以期窥视思想背后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从一种全新的角度——色彩入手,选取《野草》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三种色彩——青色、红色、白色,并把它们看做鲁迅世界的本体性颜色,进而对鲁迅的生命哲学以及生命体悟来进行重新的认识,以期还原一个更具丰富性的文学巨子,借以重新解读文本的意蕴。  相似文献   

18.
“生活”与“教育”是既有本质区别,又有内在联系的一对辩证范畴,对于二者内涵与外延的探讨,是教育哲学界的一个永恒课题。笔者在对生活与教育作哲学思考的基础上,对二者含义进行了诠释:生活是意义生命的存在、更新与延续历程,教育是对生命意义的引导,而对积极生命意义的追寻是本真教育的灵魂。  相似文献   

19.
“个体生命之我”的发现,是以杨朱、老子、庄子等道家代表人物对中国古代人本主义哲学领域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在一个礼崩乐坏、个体生命被任意杀戮的时代,道家学派以恢复个人的“天性”为标准,重视个人自由,强调“为我”、“贵己”、“无为”、“逍遥”,把人的觉醒,以及对个体生命的爱悯和呵护上升到宇宙人生的本体论层面,这在古今中外哲学史上都是一种具有颠覆性的命题。  相似文献   

20.
从马克思人本理性哲学的人本原理出发,可推出其在应用伦理学领域的体现在于对人生的关怀,即对“生命、生存、生活”的关怀。“生命、生存、生活”是马克思人类学哲学的基本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这就是“三生教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三生教育”是教育观念的重大创新,把它建立在马克思人本理性哲学基础上是至关重要的。人本理性哲学与“三生教育”是深度相关的,是“体”与“用”、根与叶的内在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