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于中学生来说,写作有两个基础,一个是生活.这是作文的源泉,一个是阅读,这是作文的翅膀.没有生活,写作无从谈起,就好比做房屋没有最起码的材料;没有阅读,就好像没有翅膀,要想飞高望远.  相似文献   

2.
对于中学生来说,写作有两个基础,一个是生活,这是作文的源泉,一个是阅读,这是作文的翅膀。没有生活,写作无从谈起,就好比做房屋没有最起码的材料;没有阅读,就好像没有翅膀,要想飞高望远,可能有点困难。这两个问题都很大,无法在一篇小文章里谈清楚,今天专谈阅读的问题。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意思是读得满腹经纶,写起文章来自然就漂亮。这其实强调的就是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信然,这是至理。  相似文献   

3.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对学生作文的个别辅导要从内容着手,这就要求教师细心观察、全面了解学生生活,一旦发现学生“有所思”、“有所感”,就要抓住时机,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指导他们作文。教学中,教师主要可以捕捉三方面素材进行个别辅导。一、捕捉学校生活素材进行个别辅导学校生活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善于捕捉能反映学生个性特点、表达他们真情实感的作文材料。如我班一位学生在课间十分钟跳楼梯,不小  相似文献   

4.
材料积累是作文素质训练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它是解决用什么写的问题,即“写作之源的问题”。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师既要指导学生热爱生活,又要指导学生搞好阅读;让他们既学会做人,又学会作文。  相似文献   

5.
一、学生观察生活获取素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材料来源于生活,生活时时在发展,写作材料自会滔滔汩汩地无穷尽地流出来。”叶老的话明确告诉我们,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它的价值。作文源于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观察和思考生活,从生活中、实践中取材,  相似文献   

6.
一、学生观察生活获取素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材料来源于生活,生活时时在发展,写作材料自会滔滔汩汩地无穷尽地流出来。”叶老的话明确告诉我们,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它的价值。作文源于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观察和思考生活,从生活中、实践中取材,  相似文献   

7.
许多学生反映,写到作文就头痛,自己生活面很窄,从家门到校门,从书房到课堂,没什么可写。是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常说:"不是没有动听的音乐,而是没有听得出音乐美的耳朵;不是没有绚丽的风景,而是没有看得出美景的眼睛。“我们的学生不是没有丰厚的“生活源泉”,而是我们教师没有开发出他们“摄取素材”、“积累素材”的潜能。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生活素材”摄取得好,写作就“自有源头活水来”,没有吸取或者吸收得不好,就必然“难为无米之炊”。关键是语文教师怎样在作文教学中帮助、指导学生发现、整理、搜集和提炼这些可贵的素材,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正无米之炊,巧妇难为;没有砖瓦,岂成大厦?没有材料,谈何表达?许多小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感到头疼,觉得没什么可写。究其根源,是缺乏素材的积累。因此,指导与帮助学生积累素材,让学生有话可写,这是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那么如何开拓小学生的作文题材呢?一、立足生活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叶圣陶先生讲过:"生活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而昼夜不息。"《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写作教学应  相似文献   

9.
李再文 《云南教育》2001,(19):27-27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小学生常常为没有写作的材料而陷入写作的困境中。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教给学生选材的途径和方法,我国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朱熹在其《读书有感》一诗中写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他虽然描绘的是忽然把书读懂的情景,但人们常常引用他这两句诗来阐述写作与生活源泉的关系。由此可知,我们应当指导学生到生活的源泉中去引来写作的“活水”,即到“四大生活”中去选取写作的材料。1.指导学生在“校园生活”中选取材料。小学生在每天的校园生活中他们总要接触一部分老师和学生,在脑海里留下他们的音容…  相似文献   

10.
李娜 《辅导员》2010,(12):53-53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作文的源泉就是生活,引导学生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学习。学生写作必须拥有写作文的材料,学会积累是写作的基础。训练学生定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笔记下来,形成作文素材库。  相似文献   

11.
一、捕捉课堂上的写作灵感 作文即“生活”。要想让作文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就必须还作文以活生生的生活,回归作文以生活的自然本真。学生大多数时间在学校,课堂是他们学习知识的殿堂、酝酿情感的源泉,因此,我们要敏感地捕捉课堂中的“兴奋点”,这些“兴奋点”就是学生写作的灵感。而转瞬即逝的写作灵感如何去把握,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会捕捉灵感。  相似文献   

12.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这句话告诉我们,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师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充实生活,进而使学生写出富有个性的文字。我在实践中体会到,小学生的写作源泉,包括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陈宇 《现代语文》2014,(10):126-127
认知能力是高中生写作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自然现象及社会百态是客观存在的,而这些应该是学生写作的重要内容,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认知能力,不能敏感的观察和感受生活,是没办法进行写作的。 一、观察力的培养 课程标准关于“表达与交流”的具体目标的第一条就是要使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观察是人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它在人的一切实践活动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观察力是智力活动的源泉和门户,人们通过观察,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获得有关事物鲜明而具体的印象。就高中生写作而言,观察力的培养是前提,没有好的观察力,无法捕捉住生活,而没有生活的作文是没有生命力的。叶圣陶指出:“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能写出什么文字。”鲁迅也说过:“如要创作,第一要观察。”罗丹告诉其学生、著名诗人里尔克的诀窍是这样一句话:“观察吧,除了观察还是观察!”足见观察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创作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中的真情实感,写出来的东西就不鲜明、不生动,真情实感乃文章感染力、生命力之所在。如果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那么情感体验就能唤醒激活学生的习作之泉,只有让学生的习作之泉充满情感、充满活力,学生的笔才能谱写出动人的诗篇。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生活的细节,学会体验习作的情感。只要有了生活的积累、情感的体验,学生的习作就会为“厚积而薄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而流之不尽。”教师在作文教学上就该引导学生走进生活,重视生活实践,体验生活的所有,挖掘写作的源泉。而作文教学上运用实践法,在这一方面上就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继而形成一种习惯。  相似文献   

16.
秦兴怀 《现代语文》2011,(2):132-133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息。”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说起。“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实际,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它道出了写作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生活实际,学生才乐写;有了情感体验,才能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在指导作文时如何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呢?  相似文献   

17.
农村初中学生生活圈子狭小,见识面不广,学生怕写作文,写出的文章要么内容空洞,要么胡编乱造,没有真情实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师正确引导学生从有限的生活空间中积累创作素材是打破这个局面的最好办法。  相似文献   

18.
生活足写作的唯一的源泉。我们学生并不缺乏生活,但是作文时,常常为“无水下锅”即无话可蜕、无事可叙、无情可抒而发愁。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如何做个有心人,并把生活中自己演绎的点点滴滴、喜怒哀乐记载下来,这就成为学生作文“有米下锅”的关键。我认为只有认真观察、体验生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写作的材料来源问题,  相似文献   

19.
叶圣陶讲:“生活就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息。”这充分阐明了生活环境和写作之间的关系。既然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那么理所当然地容许学生不受拘束地根据学生自身的生活、兴趣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而目前学生的生活圈较小,经历平常,那种惊世骇俗、波澜壮阔的生活场景对涉世未深的学生来讲简直就是天方夜谈。有人概括当今学生作文“三乏”,即学生学识贫乏,生活积蓄贫乏,思想情感贫乏。对这种说法,我不敢苟同。无论是学识、生活积蓄还是思想感情,学生当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多反省…  相似文献   

20.
每次批阅学生的作文,“生病”“钓鱼”“做饭”“考试”等材料不时映入我们的眼帘,学生们为何对这些材料乐此不疲?他们的生活就这么单调吗?不,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他们对生活缺乏关注,没有发现新鲜的、有独特体验的生活片段。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领者,教师应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创新写作素材,提升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