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现实的人”作为唯物史观的前提,内在地包含着人、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马克思的“现实的人”概念凝结了人和自然、个体和类的最简单、最基本和最普遍的关系,是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的有机统一,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基石,与一切旧的人学思想划清了界限,在马克思的新世界观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从黑格尔"精神的人"、费尔巴哈"感性的人"到马克思"现实的人"的理论,不仅推动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发展,而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供了重要理论来源。中共中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实践和体现了马克思"现实的人"的理论。  相似文献   

3.
论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脉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本质"问题,不仅是马克思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更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当前探讨以人为本的问题,更需要从文本研究的角度弄清楚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信奉黑格尔、用黑格尔的范畴表达自己人的本质思想到信奉费尔巴哈、用费尔巴哈的范畴表达自己人的本质思想,再到形成自己唯物史观思想、用唯物史观范畴——"现实的人"表达自己人的本质思想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无论是从总体性的“人的类本质”出发去阐明现实人的生活状况,还是以“利己主义的人”为出发点去论述总体性的社会现实状况,这两个出发点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抽象的,都不是彻底现实的东西,所以,马克思在由此出发去阐述历史、证实历史观的道路上遇到了理论难题。而正是把“人的类本质”所内蕴的辩证法和“利己主义的人”所内蕴的唯物论内在地结合在一起,马克思得出了“现实的个人”的结论,建立起了一个既是辩证的又是唯物的新的出发点,从而开启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大门。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所理解的生活世界之所以是现实的,关键在于它牢牢地并真正地抓住了“现实的人”,从而为自己的理论找到了真正现实的“切入点”,同时也为生活或生活世界找到了真正现实的主体。当然,马克思对“现实的人”的探索历程十分艰辛,尽管如此,我们仍不难从中读出马克思生活世界视野中的“现实的人”的丰富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立足于现实的个人,从生存论视角揭示了人与世界的原初关联,确立了“感性对象性活动”的生存论原则。马克思从生存论意义上回归了人本身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了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生存论转向。从生存论意义上对马克思哲学予以解读,不仅赋予了马克思哲学以新的血液和生命,而且对人类思想史的发展也有重大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理论能够超越其他现代性理论的决定性力量正是来自于生存论。  相似文献   

7.
教育是一项关注人、造就人的活动与事业,不仅要关注人的理想状态,更应关注人的现实生存状况。人的存在是现实的存在,是灵与肉相统一的存在,在其现实生存处境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助长、引导、影响或限制。人正是在其现实生存处境中,展现人性,体验人生。教育的真正本质是在充分关照人的现实生存处境的同时,给人以超越现实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9.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以往历史观的区别在于,它不是从“抽象的人”出发,而是从“现实的人”出发来创建“新唯物主义的”的历史观的。从黑格尔“精神的人”、费尔巴哈“感性的人”到马克思“现实的人”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  相似文献   

10.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出发点。马克思从实践出发,从人对自然的关系和人对社会的关系中系统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是现实的人及其本质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数字革命催生出了新的生存形态——虚拟生存。我们只有在对虚拟概念的正确界定、虚拟世界繁荣的原因,虚拟生存与现实生存的关系及矛盾的研究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理解虚拟生存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马克思对人的理解经历了"抽象的人"向"现实的人"的理论转变过程;"现实的人一这一观点产生干<神圣家族>,完成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到了系统发挥和论述.梳理"现实的人"观点的理论嬗变过程对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理解有着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三大来源中“人”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的理论的来源。马克思主义有关人的理论是对以往人学理论的扬弃。“现实的人”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最根本的体现。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与反作用、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决定了“现实的人”的特性即主体性,其特点包括:自主性、自觉性、创造性。  相似文献   

14.
现实的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起点),是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中的一个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现实的人在本质上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它是自然存在物,也是实践存在物,更是社会存在物.马克思通过研究现实的人,以关注现实人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人的现实的时代遭遇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科技、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等方面.在当下,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为破解人的时代遭遇指明了现实归途:构建生态文明、倡导人文关怀、实现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5.
现实的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起点),是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中的一个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现实的人在本质上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它是自然存在物,也是实践存在物,更是社会存在物。马克思通过研究现实的人,以关注现实人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人的现实的时代遭遇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科技,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等方面。在当下,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为破解人的时代遭遇指明了现实归途:构建生态文明、倡导人文关怀、实现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6.
寻找人的确定性本质一直是哲学努力的方向。马克思确指出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但人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只提供了理解人的体系“在其现实性上”探寻人的本质的思路和方法论。人的本质只能是“获得的”,必须从“社会关系”中去寻找,人的本质不能“直观”,只能通过反思的形式去把握。  相似文献   

17.
弗洛姆从新人本主义的视角,在自己的理论语境里对马克思有关人的本质的思想进行了独特的理解。弗洛姆认为,马克思承认人具有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人的本性,并且承认存在着一般的人的本性和变化了的人的本性;马克思的人的本性就是人的本质;马克思把人的本能和欲望区分为两种类型:自然的和社会的,人的自然属性属于人性的本质部分,而人的社会属性则是与人的本性没有直接联系的、非本质的部分。通过以上观点的表述,弗洛姆得出人的本质是隐藏在劳动背后并支配人的劳动的人类潜能的结论。这些观点实际上主要是弗洛姆本人的思想,并不是或不全是马克思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现实的个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在场主体与前提条件,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现实的个人”概念进行了系统阐述。在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当今世界,资本支配和统治着一切,“现实的个人”成为资本所宰制的工具和手段,并逐渐被抽象化与边缘化。追溯马克思的“现实的个人”概念的形成过程与科学内涵,让“现实的个人”这一重要维度在当今时代下重新显现出来。马克思的“现实的个人”概念蕴含着自然特性、实践特性、社会特性、历史特性与精神特性的丰富内涵,为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尤其是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启示。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通过人的"类本质"、"社会本质"和"个体本质"对人的本质进行了全面完整的论述,并通过实践将三者实现了有机的统一;通过对人的本质的全面认识,使人们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思想的"本来面目"就是把社会历史的发展归结于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又最终归结于"现实的个人"的发展。在他看来,个人不只是人类历史的前提,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目的。但长期以来,人们忽视甚至扭曲马克思现实主义的个人观,通过"虚假的人"来压制现实的个人,漠视现实的个人的现实需要。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基本确立,为生成和创制"现实的个人"创设了条件,为"新"人工程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