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樊骏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包括四个方面。中国现代文学:它的存在就是它的意义;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事实的历史,而不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家文学理念的历史;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有"我"的文学史,而不是无"我"的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是由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构成的一个时空结构。樊骏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不但超越了文化大革命前夕,政治革命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而且超越了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普遍存在的翻案文学史观。这种双重超越,是一种终极性的超越,是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自身本质的回归。他把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存在本身视为它们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而且是不假外求的。樊骏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透露出一种至大至刚之气。  相似文献   

2.
本刊从 2 0 0 3年第 1期开始 ,设立“中国现代文学关键词”栏目。该栏目主要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提供稿件 ,同时 ,热诚欢迎文学界给予关注和支持。“中国现代文学关键词梳理”是近两年中国人民大学程光炜教授在研究生教学中开设的一门专业课。其目的在于能够以此为切入点 ,通过对现代文学资源进行整理、挖掘 ,来重新认识、理解这段历史。“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产生、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该学科在设立之初即被纳入国家意识形态领域范畴进行建构 ,学科的学术个性遭到压制 ;加之缺乏一个平稳发展的学术环境 ,使学术研究长期…  相似文献   

3.
时至今日,鲁迅研究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之间有了某种隔阂、壁障以致对立,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鲁迅与其他现代作家研究的发展,制约了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发展。中国现代文学是在内部分裂乃至对立中发展起来的,通过“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鲁迅”研究可以看到,这些矛盾、差异乃至分裂、对立发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内部,统一在中国现代文学具有自身根基的整体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4.
这是世纪之交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回顾和展望的笔谈。文章以这门学科在本世纪使用的三个概念作为线索,概括了这门学科在艰难曲折中发展的历程;文章由这门学科发展现状,即研究空间、研究时间、研究方法、研究途径的拓展,学术规范的建设,指明面向新世纪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这一学科正在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5.
世纪末思潮     
20世纪初叶, "异域的新声"传入中国,中国现代文学或者说中国现代文化终于在文化"他者"的影响下有了"现代"的特质.在舶来的琳琅满目的文化图景中,一股有违传统审美习惯的西方"世纪末"文化思潮在当时出现.这股思潮以颓废主义、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为内核,开启了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大幕,成为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潜在势力.关于"'世纪末'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这个话题,学界已经有了较为具体的研究,具备了成为现代文学研究"新关键词"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现如今的民族国家可以称之为"想象中的共同体",所推崇的民族主义是具备现代化重要意义的内容,也是一类全新的语言与历史的经验,更是一种崭新科学的"世界观"。创造出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因素是中国与外国的的交集,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灵感主要来自于"新中国"。在建设和创设现在民族国家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是中国现代文学。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门学科于1965年在香港建立,此后经历了被取消、再度建立并持续发展的曲折过程。该学科在香港建立之初面临学科环境不利、史料匮乏、人手不足、与内地交往受限、意识形态与党派之争的困扰等诸多困境,但能够最终建立并不断发展,与姚克、李辉英等人自觉的学科意识以及多方面的学术准备有重要关系。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在香港的建立具有历史的前瞻性与开创性,是这一学科在大陆之外存在空间的重要拓展,由此实现了学科的多极化与世界化,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及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本清源,在弄清和确定“学术史”、“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之上,探讨建构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学科的合法依据、体系分类以及建构方法。要建构一门有深度、有力度、有高度的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学科,首先应该很好处理“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坚持正确的学术态度。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择199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几种代表性的论述思路,清理、揭示这些问题关怀、概念范畴、表述模式在特定学术谱系中的来龙去脉.在肯定诸多研究视野对于现代文学研究的重大推动作用的同时,澄清、批评其中的盲点、误判、遮蔽和可能的限度,意识到西方学术创造的理论模式在"本土化"过程中,知识与权力、学术与政治之间的复杂关系,也很必要。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文学肇始于何时,学术界一直是众说纷纭。本文着重从五个阶段论述80年来起点研究的成果和划分标准的演变,以期呈现一个清晰的发展脉络。第一阶段(1922—1949):同生共荣时期。由于研究者和文学现象处于同一时代的社会环境背景下,相距较近,很难对现代文学起点问题在一定高度上作出客观的判断,因而产生了众多分歧,如胡适、周作人等人的5种观点。第二阶段(1949—1976):一元独尊时期。受新民主主义文学史观的影响,学术界均以政治标准作为现代文学史的划分依据,如王瑶的1919年说。第三阶段(1976—1985):复苏发展时期。学术界尚未完全摆脱政治因素的干扰,但展现出突破的新姿,如邢铁华的1894年说。第四阶段(1985—2000):回归文学时期。文学从政治的附庸中解放出来,以文学自身发展规律作为文学史分期因素,如钱理群的1898年说。第五阶段(2000至今):众声喧哗时期。过去一个世纪关于起点问题的各种言说又纷纷在新世纪的舞台上演,形成众声喧哗的局面,如许志英的1917年说,郜元宝的1907年说等。纵观这八十年来围绕着现代文学史开端所展开的论争,即从最初的文学的社会历史型分期到注重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的本体型分期,再到如今两种相异标准的妥协和互补,似乎呈现出一条否定之否定的观念走势。事实上,20世纪的中国处在一个特殊的剧变之中,这决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划分难以游离于社会历史变动的特征之外,难以作出客观合理的判断,不宜以单一不变的标准作为参照。  相似文献   

11.
作为创造与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力量,中国古代文人最引人注目的文化活动就是对“仕途”的执著和对艺术、尤其是山水画艺术的痴迷。与其对仕途的执著相对应,中国古代文人对山水画创作的迷恋也远远超过了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审美范畴。其间一定有更深层的文化与社会心理的原因。探究这些深层原因,不仅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格特征、把握中国古代文人以及山水画家人格的深层机制,而且有助于我们从更深层次上理解中国艺术创作的本质和中国人的艺术精神,汲取当代艺术创造的文化动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不好和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等同划一;中国现代文学是“现代”的,又是民族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五四”开始的中国现代文学在文学观念、价值取向、创作原则、艺术形式和语言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开创了一种写史"范式",影响且改变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与编写。夏志清从文学性、人性和道德情感的角度评判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研究模式,与大陆以"革命斗争"思想启蒙"改造国民灵魂"等关注视角迥然不同。对言词、字句和文字本身细腻的关注是文学史编写文学性的体现,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的基本立足点。就此而言,夏著的典范意义对当前文学史编写如何走出困境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随笔的话语建构,离不开国外现代文艺思潮和现代随笔理论的影响,这典型地表现在中国现代知识者接受西方现代性的批判观念,从而将社会启蒙、社会变革、人生改造统一到随笔的创作中去。与传统随笔比较,中国现代随笔出现了在西方现代性特征影响下前所未有的新美学特质。其表现为:其一,兴之所至,任心闲话。西方现代随笔标举的“闲话”境界极具美学意味,在中国现代知识者笔下就是“我手写我口”,将随笔创作视为谈天说地、率意随心、恣意创作的一种体现。其二,个性精神,人格色彩。中国现代知识者在挣脱封建樊篱而获得西方现代性特征后,就将随笔创作视为强化个人感情色彩,突出批判意识的一种自由文类。其三,信笔涂鸦与雕心刻骨。现代随笔是“表面”的“平常”与“苦心雕刻的妙笔”的结合,同样也能达到“美文”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是一个内涵外延不明显的"混合物",与古代汉语、普通话、欧化以及方言等有着复杂的关系。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不是对立的敌我关系,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来源;无论从广义还是狭义,现代汉语也不等于普通话,普通话是从口头语的角度命名的,现代汉语则更强调书面系统;欧化是现代汉语改造、优化的重要推动力,但现代汉语的本质仍然是汉语,而不是被欧化了的外语。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以来 2 0多年里 ,现代文学研究中发生的重要变化之一 ,就是人们越来越重视研究时段的拓展 ,即突破“传统”的现代文学 32年的研究格局 ,使原先的“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贯通起来。这种变化 ,其实凸显出了人们对于现代文学史观、研究对象和格局、研究视角和方法的重新认识和重新调整的迫切要求 ,并使新时期以来的现代文学研究出现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在承袭了前20年研究成果与经验的基础上,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思潮史、思想家、学术史研究、引进社会史研究范式及学科建设等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本文以2000年以后《近代史研究》与《历史研究》为主要考察对象,对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思想史研究进行了回顾,进而展望了今后思想史发展的基本趋向。  相似文献   

18.
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以发展近代化为主线,叙述了历次列强侵华战争,由于作者自幼受到经世致用思想影响以及后来到美国留学的经历,他认为中国要自强必须靠发展近代化。蔑视人民群众是其思想的局限性,但是作者的爱国热情却是不容掩盖的。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一书受到美国新史学运动的影响,被认为是对新史学思想的最强有力的运用,该书开创的学术传统曾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流框架,它不仅奠定了蒋廷黻先生在近代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而且折射出他那一代受西潮冲击的学人对中国文化及中国前途命运的独特理解。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文革”后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具有转型意义的代表作,其以“改造民族灵魂”的“启蒙”视角为关注点,摆脱了以往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唯“阶级论”是从的理念.“现代”一语不仅是个时间概念,更是价值取向变化的标志.“现代性”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在中国现代文学领域的应用凸显的不仅是语言,更是不同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课程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实践课、技能课。文章基于OBE课程理念,针对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现代汉语的学科特点,探讨高校“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方向,以构建科学的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和语言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