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偶是一种修辞方式,就是用对称的字句来加强语言效果。“偶”在这里是双数、成对的意思。对仗是指律诗(包括赋)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而对联则是指将诗赋中的对偶句独立成为上下两联完全对仗的文学形式。要弄清对偶、对仗、对联这三者的关系,关键在于弄懂什么叫对仗。律诗共八句,分为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做出句,下句叫做对句。上句和下旬的平仄关系,叫做“对”;前联和后联的平  相似文献   

2.
一、明确对联的特点对联是由对称的上下两句组成的对偶句,上句叫上联(也叫出句),下句叫下联(也叫对句),上下联的特点为:1.字数相等。上下联可长可短,但两联的字数必须一字不差。2.词性相同。上下联要词性相同,如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作为实词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3.结构相对。上下联的结构要并列对并列,偏正对偏正,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等,这样可使形式匀称严整。例如:碧野田间牛得草,金山林里马识途。(1982年中央电视台春节征联一等奖)4.平仄相合。“平”即平声(阴平、阳平),“仄”即上、去、入三声的统称,如今入声已经从普通…  相似文献   

3.
在最近几年的中考语文试题中,“对对联”试题经常出现,对联在形式上要成对成双,彼此相“对”;上下文的内容要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副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1.内容必须有关联,表达一个共同的主题。2.两联字数要相等,相同位置  相似文献   

4.
王振民 《现代语文》2011,(11):26-28
互文又叫互文见义,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句式,指一些字数相同(或大体相同)、结构相同(或大体相同)的语句,各句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意义有关联的词,或同义互训,或上下文意互相呼应、补充的一种修辞方法。简而言之,就是指上下文义互相交叉,互为补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相似文献   

5.
对联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也是初中生应该了解和掌握的知识。要做好对联题,先要了解对联的特点: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上下联必须字数相等、词性相对、意义相关、结构一致。总结近年来各地的中考对联题,可看出主要有六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全国高考和各地高考命题中连续出现“对联题”这种新形式,考查的是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首先,要了解对联的格式:从格式上看,它由三部分组成:上联:第一句,也叫出句;下联:第二句,也称对句;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上、下联是对联的主体, 缺一不可。第二,对联要求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第三,要对仗工整,即字数相等,诃性相对,句式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句式中一致的位置上。第四,要熟悉对联的类型:从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来看,对联可以分为:春联、楹联、婚联、挽联、寿联、赠联、勉联等。最后,要把握对联内容。对联上下文的内容要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内容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才能很好地说明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周远喜 《初中生》2010,(3):9-11
对联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也是初中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之一。要做好对联题,先要了解对联的特点: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上下联必须字数相等,词性相对,意义相关,结构一致。近年来,各地中考对对联考查的题型主要有六种形式,下面一一简述。  相似文献   

8.
顶真,也称“顶针”、“联珠”、“蝉联”,是对联的一种修辞手法。其特点是用联语中前一句的末字(词)作为后一句的起字(词),句子首尾相连,上递下接,环环紧扣,一气呵成,读来令人拍手叫绝。  相似文献   

9.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是乾隆皇帝南巡驻通州时,联系通州地名出的上联,没想到才思敏捷的纪晓岚马上以“东西”对“南北”方位,以“当铺”对“通州”地名,对出了下联“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君臣共创一千古佳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是岳飞墓前的一幅对联,对比地将民族英雄奉于忠勇谱上,也民族英雄奉于忠勇谱上,也将奸佞之臣永远地钉于耻辱柱上。通过以上两幅对联,我们形象地理解了对联这种文学形式。对联(又叫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要求上下两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位置相同、内容相关、上下…  相似文献   

10.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乃是化学计算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计算的要领,有人曾编成韵语:化学方程要配平,代入物量均属“纯”,上下单位应相同,前后单位需对应。要领的重点在后两句,即同种物质所用单位要相同;不同物质的单位可以不同,但必须对应。对应单位是指摩尔、克、升(STP)或毫摩尔、毫克、毫升(STP)。  相似文献   

11.
集句联浅说     
集句联就是从诗词曲赋、碑帖、熟语、宗教经典中集录成句为联。联语要保留原文词句,浑然天成,另出新意,还要符合对联对声律、对仗、平仄的要求。 关于集句联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始于宋代的王安石。清代的何文焕在《历代诗话索考》中说:“荆公(王安石)她为集句诗,多者至百韵,皆合前人之句,语意对偶往往亲切过于本诗。”  相似文献   

12.
对偶小解     
对偶就是用一对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语句来表达相同、相关或相反的意思。如: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南北朝民歌《木兰辞》)这里上下两句中相对应的词、词性和结构是完全相同的。上一句,“朔气”对“寒光”,名词对名词;“传”对“照”,动词对动词“;金柝”对“铁衣”,名词对名词。下一句中,也是“将军”对“壮士”“;百战死”对“十年归”。两句不但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也相同。对偶有严式和宽式之分。严式的对偶还要求平仄协调。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第一联…  相似文献   

13.
趣说联珠联     
对联里有一种联珠联,十分有趣,它上递下接,依次蝉联,好像一串珠子,类似修辞上的“顶针”。由于联语递接紧凑,所以生动流畅,富有情趣。  相似文献   

14.
“对联”亦称“楹联”(楹,yng,厅堂的前柱,对联悬挂于上,故称)。俗称“对子”。“对联”由两句对应的语句组成。上句称“上联”,下旬称“下联”。上下联语义相关,字数相等,句式相同,而字音则平仄相对。“对联”语义完整,以对称、凝练和韵律取胜,充分表现汉字“音、形、义”兼具的特点,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不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本中时常有对联,学习掌握它对语文教学很有帮助。对联称“楹联”,俗称“对子”,是中国独特语言艺术和书法艺术的结合体。渊源是桃符。五代除夕题联已成习,宋代沿袭明朱元障一道圣旨,拳联遍布金陵取代“题桃符”对联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两个句子排列在一起艺术形式。可按形成、内容及用途分门别类。  相似文献   

16.
对联的出句和对句,多为两字以上,其中以五字和七字的对联居多,一字联则是字数最少的对联,属对联园地中的珍品。一字联看起来简单,但要对得工巧却很不容易。[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漫话对联     
对联源远流长,是汉民族所特有的一种学样式。对联巧妙地利用汉字的特点,构成两句或两段音节、字数相等,词性对称,声调平仄协调的联语,如鸳鸯戏水,又似莲花并蒂,短小精悍,富于表现力,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是中华民族化长廊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相似文献   

18.
绝句、律诗、排律都属于讲究格律的诗体。它规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押韵,且律诗的中间两联要对仗。在诗中,一联的出句(上句),和对句(下句)成为对偶的,叫对仗句。对仗句必须符合五点要求:(1)字数相等;(2)词性对应相同;(3)语法结构相当;(4)平仄对应相等;(5)意义相关或相反(忌相同)。  相似文献   

19.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有一副妙联:露花倒影柳三变  桂子飘香张九成 这副对联有用人名对人名之妙,柳三变即柳永,是宋代名词人,张九成字子韶,宋高宗时人;还有在人名中以数字对数字之妙,以“三”对“九”;除此以外,这一副对联上联中的“露花倒影”是柳永的词句,而下联中的“桂子飘香”是张九成的句;再,“成”和“变”也可对,两皆为我国古代乐理名词,可知此联对仗是十分工整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个对联的王国,千百年来不知产生了多少对联,在浩如烟海的对联当中,号称“千古绝对”的对联就有不少。把它们收集在一起,集中地加以欣赏,不也是一大乐事么?烟锁池塘柳,茶烹凿壁泉。这副对联的巧妙,除了一般的对称外,上联的左偏旁,下联的下半边,都含“金、木、水、火、土”五行。上联句子清丽雅致,简直就像是五言诗句;下联句子相对而言要差一些,下联据说是北大一位阎姓教授所对,他把五行分置于底部了,其中“凿”字繁体下部是“金”字,整联不失趣味。寄寓客家,牢守寒窗空寂寞;远避迷途,返还莲迳达逍遥。这副对联,巧在上联11个字,都用“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