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年来,西方社会的一些研究未来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理论家都在议论新技术革命(或称“第三次浪潮”,或称“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问题。他们认为,西方国家在达到高度工业化以后,现在要从工业社会转入信息社会,或叫做知识、智力社会。他们说,信息社会就是大量生产知识,“知识的生产力已成为决定生产力、竞争力、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这些说法,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化后经济和社会变化的一些动向。这个动向,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我国要搞四化建设,不能不注意在我们周围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根据我国的实际情  相似文献   

2.
继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出版后,甘哈曼的《第四次浪潮》一书又大写特写信息化社会,宣传的浪潮使他们预测的准确性与可信度大大地夸大了,当中国的哲学家科学家正潜心研究信息的定义与本质时,它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词。全球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引起的轰动效应.INTERNET这一全球最大的国  相似文献   

3.
早在1980年,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便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将大数据赞颂为“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2009年前后,“大数据”一词才开始逐步受到信息技术行业的重视.在经历了几年的批判、质疑、讨论、炒作之后,大数据迎来了属于它的时代.2012年3月,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发布《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成立“大数据高级指导小组”,率先将“大数据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  相似文献   

4.
对于当今时代特征,从2 0世纪80年代开始,不同的学者做出过不同的概括:托弗勒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提出了“第三次浪潮”的概念。奈斯比特在其《大趋势》一书中提出“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观点。未来学家丹尼尔·贝尔提出了“后工业社会”理论,认为如果工业社会以机器技术为基础,那么,后工业社会是由知识技术形成的,如果资本和劳动是工业社会的主要结构特征,那么知识和信息则是后工业社会的主要特征。美国经济学界则提出了“新经济”概念,认为进入2 1世纪以来,由于高技术产业的强劲发展,美国的经济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新经济的本质特点…  相似文献   

5.
热心畅销书的读者对美国学者奈斯比特的《大趋势》一书是不陌生的。几年前,《第三次浪潮》、《大趋势》流行一时,伴随耳目一新、眼花缭乱的观点和材料,它们也被蒙上一层“新观念”、“新思想”的迷雾。1990年2月,奈氏谐其夫人又推出《2000年大趋势》。他的著作又一次成为畅销书,倍受一些人的青睐和推崇。我们国内在数月间,竞相出版了四种译本,印数达十几万册。盛名之下,或有其“实”,笔者有意拨开迷雾,去见识一下《2000年大趋势》的“真谛”!  相似文献   

6.
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次浪潮为农业化;第二次为工业化;第三次是信息化。托夫勒认为,信息化革命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第三次浪潮,预示着人类文明史将步入一个崭新阶段。吴军在《浪潮之巅》中说:"人在一生中赶上一次浪潮就已足够幸运,而最幸运的,莫过于赶上一波大潮。"进入21世纪以来,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网络技术正可谓此次信息技术革命中的一波大潮。作为传播学核心期刊,  相似文献   

7.
废都大爆炸     
《废都》出版啦!消息自京城辐射。霎那间轰动了全国。这是贾氏继《浮躁》获美国“飞马奖”,三毛绝笔书赠平凹之后,海内外掀起的又一次贾平凹热的狂风。有人把此称为贾平凹滚动的“第三次浪潮”。  相似文献   

8.
《广东图书馆学刊》1984年第1期刊登了丘福宏同志写的《我馆用出版年月作书次号的做法》一文,自己仔细阅读后,觉得一些问题有必要提出与作者商讨。  相似文献   

9.
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墨迹未干,随即已经有人心急火燎地开始赶写“第四次”。在这个脱离不了网络的时代.一根根网线将我们的生活与一个难以触摸的广袤空间捆绑得越来越紧密,紧密得让人几乎无从拒绝。  相似文献   

10.
博物馆现代化诸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博物馆改革的中心课题是实现现代化当前,在全世界范围内,正在掀起一个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为主体,以控制机的发明和普遍应用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人们称之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或"第三次浪潮".它导致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恩格斯说:"科学发现和科学发明推动了产业革命,产  相似文献   

11.
大约百年以前,著名思想家郑观应写了一部《盛世危言》,其成为传世之作的主要原因,是在国情问题上能够讲实话、讲真话、讲新话。郑氏在书中说:“中国当此危极之时,而求安图治,上下皆知非自强不可,而自强非变法不可。”当时人评价此书“为时务切要之言”。近百年后的今天,又有不少议论国情的著述摆到读者面前。这些争相问世的书,其中既夹杂着东拼西凑、粗制滥造之作,也不乏有理有据、精辟透彻的力作。《生存与发展》一书,即属后一种。  相似文献   

12.
范英 《传媒》2002,(1):19-20
眼下,道德建设是个热门话题。新闻界在向整个社会宣传“以德治国”思想、抨击各种不道德行为的时候,也有必要反思一下自己本行业的职业道德建设问题。其中,不以行业优势谋私可能是个值得议论的问题。 《朋友》让人看了“不舒服” 我们可以从一次电视节目谈起。前不久,中央电视台第三套节目10月7日播出的一次《朋友》节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目录五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近百余年来出土的简帛文献,提出了五点关于中国古代目录的全新认识:第一刘向之前已有作为二次文献的一书目录,它只有“目”而没有“录”;第二,刘向之前已有置诸书前的一书目录,“古书目录,往往置于末”之说并不准确;第三,目录之“录”不是指刻木为书,其意应训为“次第”;第四,《易传·序卦》并不是“莫古于斯”的最早一书目录;第五,汉代已出现法律专科目录。  相似文献   

14.
电子住宅     
《视听界》1991,(3)
电子住宅(Electronics Cottage)是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所描述的未来社会的一种生活方式。在电子住宅里充分应用包括  相似文献   

15.
迎接新的技术革命对图书馆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际,西方国家的学者们惊呼他们的国家正面临着一场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有同等意义的伟大革命。他们有的称这次革命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有的称之为“第三次浪潮”,称谓不一。所谓“第四次工业革命”,按照西方较流行的一种说法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70年代,第二次始于19世纪40年代,第三次是在20世纪初开始,以电子、化学制品和汽车的发展为标  相似文献   

16.
视觉文化在现代传播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尔温·托夫勒曾在《第三次浪潮》中写到:人类社会正孕育三种文盲,文字文化文盲、计算机文化文盲和视觉文化文盲。而后两种文盲是工业化社会,尤其是后工业化社会不断制造产生的。这原本只是托夫勒的一种预测而已,可今天,这种预测似乎已成为了现实的一部分。影像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80年代下的蛋”们对影像的敏感程度要大大超过他们的前辈,他们花更多的时间来看电视、看电影、看漫画、看广告,而不是看书。诚然,读书时间的大大减少已经明显降低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但不断发展的影像技术的应用也“使得年轻人可以把‘影响消费’的经验转…  相似文献   

17.
杨文萌 《新闻知识》2007,(2):13-16,79
一、风生水起的电视民生新闻国内电视理论界人士认为,从1958年我国电视事业的开端到现在的40余年中,中国的电视新闻改革经历了三次浪潮。1978年中央电视台开播《新闻联播》,开辟了“时政新闻”的先河,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央电视台创办新闻杂志栏目《东方时空》、开播《焦点访谈》、推出《新闻调查》,一系列的新生栏目让新闻有了故事,有了深度。中国电视新闻的这两次改革浪潮都是由中国最大的媒体中央电视台发起和推波助澜的,而进入新世纪后,电视新闻改革掀起第三次浪潮的始作俑者则是地方电视台。2001年是新旧纪元之交,当年一个标志性的新闻事…  相似文献   

18.
黄集伟的那话儿——“语词笔记”之第四卷《冒犯之美》又上市了。“语词笔记”记录社会流行语汇,每年一本(前三年出了《请读我唇》、《媚俗通行证》和《非常猎艳》三本),越做名气越大,逐渐成了一个品牌——一本色彩鲜明的个人年鉴。 所谓“语词笔记”,乃是以随笔和注  相似文献   

19.
谢浩 《大观周刊》2013,(12):10-10,39
美国著名趋势预测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主要论述了能源互联网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关键产业对人类生活方式产生的巨大影响。尽管学术界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划分雏度并不统一,但是从世界经济已经发生的种种变化上看,21世纪世界经济的大硅乏势必然是第三次工业革命。通过对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相关内容的梳理,和对历次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的比较,总结当今世界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化,得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0.
2008年底,第9届深圳读书月的“阅读中国30年”系列活动中, “30年30本书”的评选经过一个月的公众自由推举、一个月的网络票选及手机短信投票,从30年来的30余万本出版物中最终选出了30本对中国人心灵影响最大的文史类读物.钱钟书的《围城》、李泽厚的《美的历程》、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傅雷的《傅雷家书》、陈忠实的《白鹿原》、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阿尔温·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金庸的《金庸作品集》等经典之作榜上有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