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飞 《湖北档案》2008,(3):40-41
1950年10月,昌都战役后西藏和平解放。时任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的张经武将军奉命入藏.担任“钦差大臣”——中央人民政府驻西藏代表。从1950年入藏到1965年9月调离西藏.张经武在西藏奋斗了十五个春秋.为党的统一战线和西藏的和平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张经武在西藏十五年.其一言一行无不以和平为根本。西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家园.各民族友好和睦,祖国大家庭才能和谐兴旺。正因为如此,张经武被誉为“西藏和平的使者”,为西藏人民永世怀念。  相似文献   

2.
1950年7月,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康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的格达活佛受中央人民政府的委托,为劝说西藏地方政府进行和平解放西藏的谈判,从西康甘孜前往西藏,路过昌都时,遭到国外反动势力和西藏上层分裂分子的百般阻挠.  相似文献   

3.
周妤 《兰台世界》2012,(1):17-18
解放初期,邓小平领导的中共西南局根据西藏的历史发展和现实情况,科学地制定和平解放西藏的政策,促使中央人民政府得以实现和平解放西藏的战略目标,促使在民族区域自治行政体制下的西藏步入到了新的发展轨道。一、贯彻执行中央的西藏政策1950年1月8日,邓小平在与刘伯承联名给中共中央转毛泽东和贺龙的电报中  相似文献   

4.
1949年5月,毛泽东指示二野以主力或全军向西进军,经营川、黔、康.6月2日,毛泽东亲自点将"小平须准备去四川",从此开始了邓小平一生比较辉煌的时期——主政大西南.1950年1月,毛泽东决定由以邓小平为首的西南局完成解放西藏的任务.如何完成这一历史重任,邓小平潜心思考,精心准备,充分展示了其和平解放西藏的谋与略.  相似文献   

5.
岁末,回首过去一年的涉藏外宣工作,中国以更加开放、主动的态度,频频派遣涉藏团组走出去,积极与国际社会交流、对话,从不同的角度向世界介绍一个真实的西藏.如2009年3月,全国人大西藏代表团访问美国、加拿大;中国藏学家代表团一年中多次组团分别访问了德、英、南非等国;10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外国机构在意大利罗马联合举办"第二届西藏发展论坛",论坛通过并发表了<罗马宣言>……正是这一系列"走出去"的举动,加大了国际涉藏舆论中来自中国、来自中国西藏的声音.  相似文献   

6.
朱昭华 《历史档案》2013,(1):96-104
1887年藏人在隆吐山设卡,引发了中英之间藏锡边界纠纷,迁延多年,英国以此为借口两次发动侵藏战争,并最终撇开清朝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直接谈判,签订《拉萨条约》。在中、英藏锡边界纠纷中,驻藏大臣无力说服西藏地方政府履行条约,反过来又使英国开始质疑清政府的治藏主权,在日后的西藏问题上提出所谓的"宗主权"概念、"西藏独立论"等。同时,从中英有关西藏问题的交涉中可以看到,英国政府不仅在藏锡边界问题上攫取利益,同时对打开西藏贸易市场以获取更大的商业利益亦非常关注。  相似文献   

7.
张经武(1906-1971),又名张仁山,1906年7月15日出生于湖南省酃县沔渡乡的一个农民家庭.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时任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的他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驻西藏代表.此后历任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办公厅主任、西藏军区第一政治委员、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第一书记、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相似文献   

8.
文厚泓  许得存 《兰台世界》2016,(18):108-110
综合考察18世纪末六世班禅进京入觐时的西藏社会,有助于了解前现代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建构。在六世班禅入觐时,清中央政权及其对西藏的控制已稳定;西藏地方政权由传统的政教合一制过渡到由中央驻藏大臣与格鲁派两大首领(达赖与班禅)联合执政模式;西藏经济在稳定的社会秩序中有所发展,与喜玛拉雅周边国家与地区有了更密切的贸易交往西藏文化继再次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不丹、锡金、拉达克等成为清朝的"藩部之藩属"。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国大部分地区的解放,1950年吹响了进军西藏的号角,中央多次号召西藏地方当局来京进行和谈,但是西藏地方当局百般阻扰拖延。1950年10月6日至24日,人民解放军解放西部重镇昌都,打开了通往西藏的通道,粉碎了帝国主义及西藏亲帝分裂势力妄图以武力顽抗的梦想,摄政达扎被迫下台。随后,第十四世达赖喇嘛提前亲政。身为西藏增额噶伦的阿沛&#183;阿旺晋美多次上书噶厦要求和谈。噶厦政府在布达拉宫召开了3天的会议,决定接受和平解放西藏的建议,派代表和谈。达赖批准了这一建议,但是由于对前景把握不住,他从拉萨前往边境小镇亚东,方便进退。  相似文献   

10.
昌都是西藏第二大城市,古为羌地,唐属吐蕃,是康巴藏区政治、文化、宗教的中心.位于西藏东部、四川西部,距成都1248公里,海拔3240米.地处三江流域横断山脉,地理独特,山高谷深,立体气候.东邻金沙江,与四川、云南、青海等省相毗邻,是闻名遐迩的川藏、滇藏公路的必经之地.过去长期在土司和活佛的统治之下,1950年解放初,行...  相似文献   

11.
保障藏族人民学习使用藏语言文字的权利,促进藏语文的学习、使用和发展,一直以来是我国落实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西藏和平解放开启了藏族文化发展的崭新进程,藏文辞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各种藏文辞书相继出版.60年来,民族出版社、西藏人民出版社、中国藏学出版社等9家国内涉藏出版社先后出版了各类藏文辞书数十种.这些辞书类型丰富多样,为藏族人民学习使用藏文,对藏族社会文化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舵 《东南传播》2012,(8):123-125
《西藏一年》是近些年涉藏纪录片的一个突破,它从八个普通藏人的日常生活细节入手,真实地描绘了西藏江孜地区社会各阶层的风貌。它的出现也改变了中国涉藏对外宣传长期处于失语状态的尴尬局面。这主要得益于制片人"对外传播"理念的转变。本文通过对西藏对外传播的紧迫性、传统涉藏纪录片的困惑、西藏一年的成功经验进行思考,试图找出涉藏纪录片对外传播的具体技巧,以期更好地学习纪录片的创作之道。  相似文献   

13.
1951年,在"把光明和幸福送给西藏"的感召下,解放军第18军3万余人"二次长征",由川入藏,把红旗插上世界屋脊。其中1200余名女兵也历尽艰险徒步进藏,并在此扎根。迄今,这个女兵群体还有600至800人在世  相似文献   

14.
为了拍摄北京电视台的13集大型系列片《走进喜玛拉雅》,我们计划用两年的时间,走遍包括西藏,云南,四川,青海,甘肃在内的广大藏区。98年首次进藏,趁着8月份草木茂盛,空气湿润,氧气充足,摄制组踏上了西藏这片神秘的土地。初入西藏不可伯实话实说,早在入藏之前,我们就被有关西藏的种种可怕传闻吓怕了,办公室的小姐们花容失色,哥们儿们给我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但是真正走进西藏其实并不可怕。  相似文献   

15.
1950年7月,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康省人民政府副主席格达活佛受中央人民政府的委托,为劝说西藏地方政府进行和平解放西藏的谈判,从西康甘孜前往西藏,路过昌都时,遭到国外反动势力和西藏上层分裂分子的百般阻挠。是年8月,被敌人放毒致死,享年47岁。听到这一噩耗后,时任江西省人民政府主席的邵式平,为失去这位朋友感到万分悲痛……邵式平和格达活佛又是怎样在战斗中相识、相知、相交的呢?这里面确有一段不寻常的故事……。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此时,再读记者刘鉴强的《天珠——藏人传奇》(西藏人民出版社),自然又多了一重意味。这部2009年出版的佳作——既是新闻作品,又是历史著述,经过修  相似文献   

17.
从冰清玉洁的杰马央宗到奔腾浩荡的马蹄形大拐弯,雅鲁藏布江自西向东穿越在冈底斯山与喜马拉雅山的狭窄谷地,横亘2000多公里的藏民族母亲河犹如一条洁白的哈达,飘荡在万里高原,它像一本鲜活生动的书,刻录着西藏岁月的变迁.西藏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后,雅鲁藏布江两岸以它从未有过的速度步入了辉煌的历程,翻天覆地的变化闪耀出夺目的光芒.  相似文献   

18.
在2010年6月举办的"国家珍贵古籍特展"上曾传出消息:"一册散佚海外的<永乐大典>重现于世并将入藏国图."近日经记者确认,这册<永乐大典>已经正式入藏国家图书馆.  相似文献   

19.
丁勇 《中国记者》2020,(1):23-23
非常有幸参加今天的报告会,借此机会向新华社长期以来对西藏宣传思想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作为一个在藏30多年的"老西藏",我想从一个宣传思想战线工作者的角度,给大家谈谈我眼中的新华社西藏分社及记者朋友们。近年来,西藏分社主动将40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作为践行"四力"的主战场,既以扎实调研为党中央治边稳藏提供决策参考,也以赤子之心为西藏人民美好生活鼓与呼,是涉藏报道不可替代的主力军和国家队,成为地方媒体学习的榜样。  相似文献   

20.
1950年10月的昌都战役,打开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大门,为人民解放军进入拉萨,把红旗插上喜马拉雅山奠定了基石。当时,作为新华社随军见习记者,我参加了这一战役。 这次穿越横断山脉,历时十二个日日夜夜,在特殊环境下进行的特殊战斗,是我高原记者生涯中最难忘的一页。简述几个片断,雪泥鸿爪以记往昔峥嵘岁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