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会丽 《大观周刊》2012,(10):185-185
“抓阄”在现生活中很常见,人们要在若干个问题中选择其一时,在没有很好的办法的情况下,通常采用“抓阄”的方法。但在“抓阄”的过程中许多人认为先抓比后抓机率大,都想先抓而不愿后抓。真的是这样吗?我们看这样一个问题,学校举行的青年志愿者活动中,要从班上的50名学生中选择1人。在决定谁去的问题采用了“抓阄”制。50个阄中只有一个写有参加,其余的全是空白阄,50名同学按照排定的顺序从中各抓1个,以决定谁参加。那么,先抓还是后抓(后抓人不知道是先抓人抓的结果),对每个同学来说公平吗?也就是说,每个学生抓到“参加”字样阄的概率相等吗?下面我们进行具体分析一下:  相似文献   

2.
昨夜看电视剧《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苏禄国王病逝,永乐帝派人来宣读吊唁的诏书,其中有感叹词:“於戏”。这本来是我国古代文章中常用的感叹词,其音其义与“呜呼”(或“乌乎”)全同。据颜师古在其《匡谬正信》中考证:“古文《尚书》悉为‘於戏’字,今文《尚书》悉为‘呜呼’字,而《诗》皆云‘於乎’,中古以来文籍皆为‘呜呼’字。“这是“於戏”的来历。其实后世  相似文献   

3.
佚名  朱力 《出版参考》2007,(12):53-53
“甲”字是人人认识的最简单的中文字之一。它除了做某甲某乙之“甲”以外,还有些特别用途。比如说,常见报章杂志用“身怀六甲”说某人怀孕。人人皆知“六甲”应指孩子.可是为什么呢?怎么不“七甲”、“八甲”呢?  相似文献   

4.
从“万无一失”谈起郑梦熊经常听到社会上流传的一种说法:“无错不成报”。这是人们对一些报纸差错多表示不满。其实,绝大多数新闻单位对消灭差错是十分重视的。记得前几年在一次中央主要报纸的编校质量抽查评比中,人民日报差错率很低,受到表扬。在那次抽查中,差错率...  相似文献   

5.
《京华周末》是不单独发行的。而且出报时,正刊、周末一外一里,叠在一块儿。然而,我们不止一次发现,有的报摊单独卖《京华周末》。摊主把“周末”从正刊里抽出来,把正刊甩下,高声吆喝:“看《京华周末》啦,新出的《京华周末》!”还不止一次听朋友、读者对我讲,在他们单位,星期六的北京日报一来,许多人都找《京华周末》看。常常是拿来北京日报一瞅,嘿!就剩下正刊了,《京华周末》不知让谁抽走了。这并非是《京华周末》的“独家新闻”。  相似文献   

6.
江坪 《新闻实践》2010,(4):72-72
互动平台网民参与度的多少,决定网络媒体影响力的大小。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报道中,人民网互动游戏“网民方队”的创意新颖,很有启迪。  相似文献   

7.
山西省洪洞县霍宝干河煤矿发生一起安全生产事故,煤矿未向上级报告,反而为闻风而采的记者们发放封口费,多则上万元,少则几千元。煤矿方面称,领取封口费的记者有四五十人,而《西部时报》一位拒领的记者说,据他目测有上百  相似文献   

8.
从“千万别刮风”谈起我在40年的新闻生涯中,保存了许多照片,其中有一张十分珍贵。那是1994年1月20日,江泽民同志主持召开的党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讨论人民日报工作时的场景。我同人民日报的其他领导同志列席了那次会议,聆听了常委们对人民日报工作的指示。会上...  相似文献   

9.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孔子教他的弟子的第一项要求,也是孔子一生治学中最深刻的一种体会。一个人如果好读书,又能时时刻刻地温习和钻研,自然就会获得无穷的乐趣。不侍说,谁能坚持不懈地刻苦学习,谁就会有不可估量的丰收。“三日不读书,语言无味”。书籍是人类的  相似文献   

10.
1899年10月14日,20多岁的伦敦《晨邮报》记者、骑兵团中尉温斯顿·丘吉尔第四次奔赴战场。不久,他在前线战斗中负伤被俘。12月中旬的一个深夜,他趁机逃出,经过60个小时的磨难获得自由。那一刻,他立即向《晨邮报》发出一份描写他从战俘营逃跑的详细报道。这篇报道使他成了闻名全国的英雄,报道被当作惊险小说来阅读,吸引了公众的注意。后来,英国新闻界在论述这一事件时,称之为“丘吉尔形象”,认为其特点就是:记者不再仅仅作为一个旁观者,而是完全投身到新闻事件中去,并且成为它的部分。“丘吉尔形象”值得引起我们思考。应该说,我们众多的记者和遍布各行各业的通讯员,是有条件投身到新闻事件中去的,其中还有许多人本身就活动在形形色色的新闻事件之中。但是,为什么反映在报纸版面上,我们却很少见到自己的“丘吉尔形象”呢?我想无非是两点:一是长时期以来,我们习惯于提采访“像蜜蜂  相似文献   

11.
“戛纳电影节”这一名词,对广大读者来说并不陌生。看电视也经常可以听到“ga na dian ying jie”的读音。然而,“戛”字是读作“ga”吗?遍查我国的辞书字典,无一例外地都注明“戛”的字音是“jia”,古文中如通“秸”字时,又读“jie”,如“戛服”(古代征收赋税的一种制度)。    相似文献   

12.
从“热中”与“热衷”谈起黄磊贵刊是一份实用性很强的读物,对于每期的内容,我都仔细翻阅。在开卷有益的同时,我发现个别文章有白玉微暇之嫌。譬如,贵刊今年第一期登载的《第二届高校出版社学术著作评奖参评图书编校错误举例及错误原因浅析》(以下简称《浅析》)一文...  相似文献   

13.
从“帐”“账”使用谈起孙明忠写文章用字,应该以词典、辞海为依据,这样才能保持我们国家文字的纯洁性,推动汉语规范化进程。作为新闻工作者,在文字使用中,更应如此。仅就“帐”、“账”二字而言,翻阅一些报刊,发现还没有规范使用。例如:人民日报5月22日十版《...  相似文献   

14.
尚杰 《网络传播》2007,(10):90-90
几个月前,有一组名为“裸体京剧”的照片在网上广为流传,原作出自摄影师刘铮之手,是以戏曲造型为载体而创作的系列摄影作品。原本与京剧无关,被好事的网友冠以“裸体京剧”的名字上传到网上,于是引来了一阵疯狂的点击和转贴,各种评论也络绎不绝。  相似文献   

15.
冤良 《编辑之友》1999,(1):44-46
郭殿忱同志的《“硬伤”自探兼论“读书三难”》(载《编辑之友》杂志1997年第5期)分析了在编辑工作中遇到的一些误例及其造成的原因,对此我颇有同感。联系自己在出版社多年返聘工作中所碰到的不少意外的奇特事例,也确实感到读书之难。这里把新近发现的三个例子报...  相似文献   

16.
相传旧社会有一乡民,由于将“南坑的地卖掉”错写成“把南炕的她卖掉”,曾经引出一个“卖嫂打官司”的笑话。新闻报道中因一字之差而造成麻烦的事也是不少的。1990年第8期《新闻通讯》有篇文章揭露,《扬子晚报》在“扬子快语”栏内刊出一篇《“纳言”与“敏行”》的文章,因为把“讷言”(意为讲话应该谨慎)错为“纳言”,引起了30多位读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家、文字学家郭沫若先生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就是这样一位博学多才、著述丰硕的大家,为人为文却特别谦虚、诚恳,堪称后人楷模.  相似文献   

18.
在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之际,笔者又一次翻开美国名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的名著《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笔者在欣赏索尔兹伯里对长征独特的描述、透视的同时,不由得为他的执著地访问“长征”而惊叹。他的这种执著精神很值得我们新闻工作者学习。  相似文献   

19.
曾国藩打太平天国时,开头老是打败仗,急得他要投河。他写了一个奏折给清朝皇帝,说自己“屡战屡败”。一个慕僚说,这样写非受惩罚不可,应当倒过来,叫“屡败屡战”。果然,这样一改,味道马上变了。原来是说老打败仗,表现出他无可奈何;现在说的是每次失败后都还在继续战斗,显示出了勇敢作战精  相似文献   

20.
在一次“中国潮报告文学征文活动”的评奖赛中,一等奖获得者11人中竟有7人是从事新闻工作的。由此使人想到目前新闻记者走穴报告文学或客串报告文学已成日益普遍的趋势,此现象用多棱镜去透视,是是也?非也?可反映出五光十色、莫衷一是的光泽,但有一点是似乎可以肯定的,即记者已不满足于目前报上一般的新闻报道,有时想把一些新闻集中处理一下,提出更深刻一点的见解,这就是有人在“冰冻新闻效应”之类文章中提出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