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五声性调式与西方音乐大小调式特点不同,中国音乐属五声性调式。西方音乐为七声音阶,中国音乐为五声音阶与五声性七声音阶共存。中国音乐中五声与七声的关系是:五声是以七声为背景的五声,七声是以五声为骨干的七声。(1)五声音阶的五个音分别是宫、商、角、徵、羽,一般情况下,此五音可理解为1(do)、2(re)、3(mi)、5(sol)、6(la)。五个音均可作为调式主音。五声性七声音阶即表面上其音阶形式由七个音构成,但实际上  相似文献   

2.
“音阶”是一列具有一定音高和音数的乐音,在音与音之间有一定的音程的大小关系,以其音高和音程的大小关系构成一个级进的音列。这个音列叫做音阶。又以其音数的多少而名之为:五声音阶、六声音阶、七声音阶等。从历史文物中考证,中国的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的形成和发展,它与中国原始时期的古乐器有着密切的关系。早在距今七千年前后新石器时期,那时住在现今的长江下游的浙江余姚河姆渡的先民们,在狩猎生活中,将猎获的禽乌的肢骨作管开凿一到三个音孔,吹出卿卿的声音,它便是中国音乐史上最早的吹管乐器“骨lie”。从骨哨的出土中,…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首先用“三分损益法“计算五声音阶、七声音阶和十二律的相对音高、音程关系及音阶结构.文献和考古证明,三分损益法是中国古代最早确定乐音数学规律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首先用“三分损益法”计算五声音阶、七声音阶和十二律的相对音高、音程关系及音阶结构.文献和考古证明,三分损益法是中国古代最早确定乐音数学规律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花城版"走进音乐世界"小学二年级第四单元的《音阶歌》是一首以do re mi fa sol la si do构成的七声音阶歌曲,目的是让学生完整地感受七声音阶,初步建立音阶的相对音高概念。这要求教师深度理解知识与技能,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6.
罗忠《花团锦簇》序列不含三全音和半音进行,其在层五声连锁、底层七声作背景;朱践耳《“命运”交响曲》序列含有三全音和半音进行,其宫调分割,常用八声和九声的特性音。“均控场”是以研究中国三种传统七声音阶为基础的十二音载体。在“以奉五声”原则下,它可系统研究包括五、六、七、八、九或十等各种音阶及其变体的乐学基理。对上述两部中国现代音乐作品的十二音结构、结构成分及其可能的特征,“均控场”都能作出有说服力、合乎中国传统乐学规范的科学验证。  相似文献   

7.
“三分损益法”又称“五度相生法”、“五度相生律”、“隔八相生法”(指相隔“八律”),是我国古代计算乐律的方法,《吕氏春秋·音律》首先有完整记载,并以求十二律。《礼记·礼运》:“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也。”已经透露略知三分损益法。《管子·地员》以求五音(亦称五声,即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凡将起五音,凡首,先主一而三之,四开以合九九。”讲以三分损益法这著名公式由宫生徵,徵生商,商生羽,羽生角。而《音律》则用三分损益法求十二律。有论著说三分损益法的记载《管子》比吕书为先。可是,相传《管子》是春秋…  相似文献   

8.
匈牙利     
匈牙利自称是马扎尔人,语言学上属于亚洲系和芬兰乌戈尔语族。音乐史上和德国,特别是和澳地利密切相关。20世纪开始,由巴尔托克和柯达依等人的研究使之得以明确的匈牙利民歌特征,是和居住在前苏联的伏尔加河沿岸的少数民族共同的,在旋律构造上具有亚洲的特征。在古老风格的音乐中,重视歌词的节奏,以组细密的装饰音、自由节奏和像说话那样地歌唱为特点的旋律,令人联想起来以亚洲为起源的民族性特征。其中,几百年前开始就有的古旋律,使用的是无半音的五声音阶。在比较(?)近的旋律中,则发展了六声音阶和七声音阶。如今,这种古老风格的音乐极为…  相似文献   

9.
据资料显示①,日本传统音乐理论体系的形成与我国隋唐时期的音乐理论体系有着一定的关系,后来又历经了向西洋音乐的借鉴与学习而逐步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音乐理论体系。调式音阶是音乐理论体系建立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特征的揭示必然可以帮助我们准确的了解和认识日本音乐理论体系的实质。日本的基本音阶是基于五声基础上的,五声化在音乐表现方面具有极强个性化特征的同时,音符材料方面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着音乐的创作实践,尤其是在调式和声的应用方面,而以五声为基础的七声调式音阶就可以改变或者是降低上述的局限性。了解和认识日本的五声向七声的发展、转变过程以及方式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对比性的参考,有助于我们从周边旁系国家的民族音乐体系发展变化的角度对我们自己的五声化进步与发展进行再认识。  相似文献   

10.
陈庭星 《丽水学院学报》2007,29(1):75-79,128
全文通过对《浙江民歌汇集》第五部分174首畲族民歌以及本人深入畲寨采风所采集部分民歌的梳理、研究发现畲族民歌的旋法特征是:先扬后抑,往往以六度大跳或高声区起音,以"大二小三大二"纯五度五声性五声音阶式下行作结,这种纯五度五声性五声音阶式下行旋法具体以6532和2165两种特性音调体现在"商"、"徵"两种调式上,形成了十分独特的旋法特征.  相似文献   

11.
宫商角徵羽既不是诸如 C、D、E 之类的音名,也不是诸如 do、re、mi 之类的唱名,而却大体可类比于主音、属音、导音等称谓,是我国音阶的阶名。其中“角”唸 jué,不唸 jiǎo,“徵”唸 zhǐ,不唸 zhēng,且不能简化为“征”字。我国五声音阶只有五个音,可记为简谱的12356,依次相当于宫商角徵羽。但由于记谱常比较灵活,可采用多种记法,故上述对应关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现以颂歌《东方红》前四小节为例:  相似文献   

12.
课题:丰富的音乐宴会——《交城山》年级:初二课型:综合课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 1.歌曲《交城山》2.音乐知识(五声音阶、民歌) 3.视唱练习4.音乐游戏——歌表演  相似文献   

13.
冯丽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6,27(5):106-108,138
一、作品中偏音的突出与强调偏音(三度间音),即“4”(清角)、“#4”(变徵)、“7”(变宫)、“7”(闰)四个音。早在唐朝,就有了偏音的记载。杜佑《通典》中云“自殷以前但有五声,自周以来加文武二声,谓之七声。五声为正,二声为变。变者,和也。”王仲《琴学概论》中说“殊不知五正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筝曲中,定弦方式已经打破统一的八度排列,出现了有规律的音阶和无规律的音阶特点。筝曲《阿拉木·古丽巴拉》是介于五声调式与七声调式的音阶排列的。它按照新疆特有曲调,使乐曲的旋律别具一格。本文通过定弦、节奏、技法等方面,对乐曲进行分析,望同仁予以指正。  相似文献   

15.
驻马店地区地处豫南,自西汉在此置汝南郡至今,己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文化汇黄淮与江汉文化于一炉,有着丰富的民歌资源。这些民歌记载着驻马店地区音乐文化的起源、历史发展以及与人民生活的密切联系,是他们劳动生活的真实写照,具有珍贵的社会价值。按照群众演唱的不同形式,驻马店民歌可以分为号子、山歌、田歌、叙事歌、小调、灯歌、经调、渔歌、儿歌、叫卖音乐等种类。这些民歌以徵、宫两种调式为最多,音阶多为五声音阶,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相似文献   

16.
为民间音乐记谱、定调,这在一般情况下不是很难的问题,但对于某些在特殊音律、音阶上构成的音乐来说,如何记谱、定调直到现在还是一个争论不休,莫衷一是的问题。如以下两例:例一:《郿鄠调》片段①:例二:潮州弦诗乐《昭君怨》片段②:在我国这种特殊音阶的复盖面很广,从西北的秦腔、晋剧、郿鄠调到南方的广东音乐、粤剧、潮州弦诗等,都有其踪影。建立在这种特殊音阶上的音乐有着极为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这种音阶的律制颇为特殊,既非十二平均律,也非纯律或一般的五度相生律,由这种音阶构成的调式也有别于普通的民族五声调…  相似文献   

17.
筝,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五弦筝,推测是以“宫、商、角、徽、羽”五声音阶来定弦的.琴体为竹制,弦是丝弦,相传是由筑演变而来的.(东汉应邵《内俗通·声音篇》载:“筝、谨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外形与瑟很相似.曾有“小瑟”之称.(明朱载堉《瑟谱》称十四弦,十五弦筝“皆古之所谓瑟也.”)五弦筝在当时的秦国广为流传,有“真秦之声”的说法.(秦李斯《谏逐客书》).所以世人又称之为秦筝.  相似文献   

18.
中国钢琴曲的艺术气质及在跨文化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钢琴曲《浏阳河》艺术气质的解读,探讨了其"中国风格"。在文中的教学案例中,对非音乐因素的介绍不仅能使学生了解音乐的历史背景,而且更能加强学生对于中国历史的了解;再通过听唱歌曲、分辨不同地区的五声音阶、在演奏中寻找"不习惯"等环节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音乐;最后通过创编五声音阶的旋律并即兴为其编配和声,将前面的知识真正做到"活学活用"。  相似文献   

19.
《乐纬》在七经纬中是比较特殊的。《乐经》丢失后,《乐纬》所依据的文本变成了《周礼·大司乐》和《礼记·乐记》。据现存资料来看,《乐纬》对二者的阐释主要集中在五声论、八音论、古乐论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的音乐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河淌水》借景抒情 ,表达思念情郎的美好情感。歌曲旋律是民族五声的羽调式 ,节奏自由舒缓 ,具有回环起伏的特点。自由延长音的灵活运用 ,丰富了歌曲的节奏变化。在旋律发展上 ,以一个基本音阶形成复乐段结构 ,刻画出非常鲜明的音乐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