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教学负效应是一种与预定教学目的相违背的心理反应。例如,教师希望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明白遵守纪律的重要性,但小学生学习后却认为违反一点纪律无关紧要;教师想通过教学让学生懂得言行一致做老实人的道理,但学生却认为老实人吃亏,做人不能太老实了。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负效应削弱和抵消了课堂教学效果,使小学生对老师的正面教育产生怀疑、忽视、厌倦。抵触等不洁心理,有时甚至出现对立情绪,拒绝接受教师的道德要求,严重影响了学生道德认识,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形成,影响学生思想品质的发展。思品课教学负效应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一般来说来自三个方面。一、教师因素思品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非教育性言语情感、行为是产生负效应的原因之一。有的思品  相似文献   

2.
道德责任判断的直接目的在于找出可称赞或谴责的原因,对行为者做出合理、公正的道德判断,使其承担应当承担的道德责任,从而减少和消除不公,融洽社会关系,引导行为主体朝向更崇高的目标。道德责任判定涉及行为者与行为之间的关系、行为后果和价值标准等  相似文献   

3.
关注学生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是这一理念在教学中的重要体现。“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已经成为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的责任不但在于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在于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相似文献   

4.
文章阐述了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教学中道德引导行为的必要性,道德引导行为在专业课教学中的体现.要进一步提高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道德引导重要价值的认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式,做到言传身教、深挖教材内容,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实现专业教学道德引导行为.  相似文献   

5.
教学乃“为己之学”——教学行为的道德评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未必有德性,教学未必是德行,因而教学行为是需要道德评判的。教学行为的道德评判,就是对某种或某类教学行为在道德意义上做出肯定或否定的价值判断,从而把教学行为区分为善的或恶的、有利的或有害的、正义的或非正义的、合理的或不合理的等类型,通过对教学行为的赞许或谴责来干预教学生活,从而使教学走上人性化的道路,真正全面地丰富、涵养和提升人性。教学行为的道德评判应当在教学行为的全过程中进行全面和综合的分析,即看教师是否在既定的客观环境中做了他所应做的、他所能做的和他已做到的。通过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形塑和完美自身,通过形塑和完美自身不断形塑和完美学生,这两者不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而是一体化的过程。教学良心为教师的教学行为“立法”,规约和制导着教师的现实教学生活或实际教学行为的选择,所以教学行为的道德评判在某种程度上又是教师教学良心的自我评判。  相似文献   

6.
所谓的教学负效应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信息的过程中,产生与教师预定的教学目标相背离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教学负效应降低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削弱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徐超 《考试周刊》2014,(93):22-22
中职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就像鱼和水的关系,两者密不可分,联系得非常紧密。教师要发掘语文教材中的思想品德教育素材,并利用多媒体等设备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利用作文写作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道德的重要作用。中职语文教学是教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有义务有责任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8.
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自律与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理道德就是对管理人员提出的道德要求,即要求管理人员具有与管理活动相适应的道德素质,要求管理人员的行为是有道德的行为。教育管理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指从事教学等各项事务的人在为学生和教师服务的过程中应遵守的与其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也就是说,教育管理者所特有的职权和特定的职位都直接或间接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影响,管理者是积极主动地承担职位责任还是被动地承担甚至逃避职位责任,是正确地行使职权还是滥用职权甚至以权谋私,除了有明确的规章制度规定的外,还有一部分需要自身的道德规范和制约力量来保证。教育管…  相似文献   

9.
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教师的个人榜样,是青年心灵开花结果的阳光。”人们把教师看作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文明的传递者”,教师一方面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另一方面又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绝大多数人民教师呕心沥血,在教育战线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也有极少数教师得过且过。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语言和行为上的不负责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负面影响。本文就教师负效应的表现形式及防范措施进行探讨。一、教师负效应的表现形式教师负效应即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由于语言或行为上的不当给学生造成消极的、不良的影响。教师负…  相似文献   

10.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初中思政教育、德育教育、行为教育的重要课程,承担着美育、智育、德育的重要责任,在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深化该课程的教学有效性,初中道德与法治将教学重点放在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上,为学科教学带来了新方向和新色彩。  相似文献   

11.
道德辨析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教师结合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实际,选择和运用相应的事例及材料,引导学生依据正确的道德要求对其作出是非曲直的判断,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达到认识上的统一。通过道德辨析,不仅能强化学生的道德认识和行为,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辨别与评价的能力。运用道德辨析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相似文献   

12.
郑丽芬 《天津教育》2023,(28):126-128
<正>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尤其是情境教学更是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不仅承担着向学生传递基础道德与法治知识的重要责任,更需要起到引导学生心理、规范学生行为、培养学生品质等多个方面的作用。因此,十分有必要将情境教学运用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本文结合自身经验分析了情境教学的应用现状,从应用价值和应用途径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使学生在有效的道德与法治情境的帮助下获得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情感,是人受某种事物的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反映,如爱好、憎恶、愉快、悲伤、同情、失望等。教学中的激情,是指通过某种教学手段或方式激发学生的这种心理反映,使之进入特定的情境,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可以通过导入、讲述、讨论、辨析等多种方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对教材内容的感奋,升华为思想共鸣,成为具有理性的情感,即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一种巨大的动力,它能推动学生对一件事物或一种行为采取赞成或反对,追求或舍弃的态度。所以,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一、创设情…  相似文献   

14.
职业中学职业道德教育之我见董冰祥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各行各业对本行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要求,同时又是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职业中学在增长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觉悟的同时,还担负着对学生...  相似文献   

15.
中小学道德教育中惩罚的限定和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素梅 《教育探索》2008,(3):114-116
中小学道德教育中的惩罚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由学生违反了道德规则而起,由教师针对错误行为而实施,使学生感受到责备,具有教育性.道德教育中,惩罚的意义不在于报应或补偿,而在于使学生承担不道德行为的责任;它的目的不在于惩戒,而在于保持道德规则的权威性;它的价值不在于道德灌输或情感感染,而在于使学生受到理性的道德教育.惩罚不应刻意避免,但也不可随意使用,因为它是对责备的一种严厉而敏感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学校不仅是知识、理念传递的场所,更是人性、品行滋养的殿堂。课堂教学中蕴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学生不良心理和行为的矫正转化工作要在课堂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因此,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对高尚道德和丰富人生的体验,这样,学科知识的增长也就同时成为了人格的健全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7.
马秀萍 《甘肃教育》2021,(6):144-145
初中时期是学生建立正确“三观”的重要阶段,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增强学生的行为自制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而且能培育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据此,笔者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诸多问题,提出了关于如何有效解决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问题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8.
思想品德课教材中的练习,一部分是从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政治法律常识、道德概念、伦理观点和原则着眼编拟的,另一部分则是从引导学生掌握道德的行为方式,辨识行为美丑、善恶、对错,操练行为技能,指导行为践履的角度设计和编拟的。课文中的练习不仅是思想品德课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对学生的“导行”提供了生动具体的材料和丰富多彩的形式。  相似文献   

19.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负效应”的思考与对策绥化地区教育学院李树文所谓的教学“负效应”,一般地说,就是学生在接受教育信息的过程中,产生与课题预定的教学目的相背离的心理现象和反应。实践证明,教学中的“负效应”会阻碍和削弱课堂的教学效果,给学生造成逆反心理,对...  相似文献   

20.
澄清反应是教师在教学中对自身教学行为或学生所阐释的观点作出的反应,目的是激励学生进行行为反思,得到正确的价值判断。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落实立德树人,我们应让学生建立价值澄清模式并进行澄清反应,认识到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在教学过程中,基于素养生成,让学生掌握道德与法治基本知识,提升思想政治素养、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坚持学科逻辑和生活逻辑协调发展要求,促进学生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