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精神实质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俄国实现,是马克思主义俄国化进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主义实践模式: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发展及其崩溃的历史经验表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历史的产物,具有历史形成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同时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只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个别模式,它的崩溃和失败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失败,它的失败只是意味着一种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模式应该寻求新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与失误,有其特定历史原因,更与斯大林在理论上的失误,以及苏联共产党领导人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未能把握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对苏联模式反思与突破的过程,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不断创新的过程。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回顾、总结这样一个历史过程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1991年,在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70多年的国旗永远的降落了,一个昔日的世界超级大国顷刻瓦解了.苏联曾是全球共产党的精神领袖,它的解体影响着全世界社会主义.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和经验教训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本文通过阐释苏联模式以及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来更好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更好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5.
试论邓小平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历史上既起过积极的作用,也包含了一系列严重的缺陷和弊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十分强调以苏为诫,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教训进行了深刻总结:针对缺乏生机、日益僵化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由此形成了全新的社会主义观点;针对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邓小平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观点;针对苏联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观点;针对苏联霸权主义、沙主义的对外路线和政策,邓小平提出了在新原则基础上建立国与国、党与党之间新型关系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如何看待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苏联的具体国情、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必须分两个层次进行:一是根本性质的层次,即它是否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二是这些基本原则的具体实现形式的层次,即它们在苏联条件下是怎么实现的。综合起来,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基本是正确的,局部是错误的。苏联演变的症结不在于社会主义模式是否有失误和弊病,而在于苏联共产党自身没有正确对待这些失误与弊病。  相似文献   

7.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两大模式之争在近七十年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不断被引起关注。比较两大模式之异同得失不仅是还历史本来面目之需,更是国际共运当前发展之需。本文从五个方面比较两大模式之异同,并力求找出其产生原因。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发展建基于对苏联模式问题的准确把握.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科学地分析和对待苏联模式,进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突破苏联模式的困境,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后,苏联模式虽然不复存在,但仍对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具有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正确认识和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正确认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理论前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基本原则,正确对待苏联模式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同时也是保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的关键.只有搞清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才能更加清醒而有效地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0.
罗默在批判苏联模式基础上提出证券市场社会主义,主张所有公司的全部股票都被重新分配,银行国有化,政府安排有重大意义的投资,允许资本主义企业的存在,公众选举银行董事会。罗默证券市场社会主义缺乏制度保障,难以摆脱沦为第三条道路的命运,但对探索科学社会主义模式仍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是以独断专行、高度统一为特征的。这种模式的形成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和国际背景,在当时也起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但随着国际竞争的激烈,各种潜在的危机日益加剧,后继者思想僵化,最后照搬西方导致解体。苏联的解体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向人们展示了它的无比优越性和无限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苏联作为一个世界大国,有几十年社会主义的建设的经验,但这些经验所形成的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却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就土崩瓦解,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根本原因在于苏联模式自身的问题.对苏联模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从“民主法治”的角度入手分析苏联模式,对今天中国正在创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苏联模式作为一种历史事实虽然已经远去,但它曾经存在的历史意义和价值是永远都不能磨灭的。因此,深刻把握苏联模式的内在缺陷、弊端和历史教训,既是对中国曾经走过的“以苏为鉴、以苏为戒”道路的历史回顾和反思,更是在现实的起点上深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道路的必然要求,是历史理性与现实发展的创造性统一。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历着一场巨大而深刻的变革,即经历着从传统的社会主义向现代社会主义的转变,从苏联模式向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探讨转变的原因,分析转变的过程,确立转变的标准,有助于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15.
关于苏联模式研究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或"斯大林模式",是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过程中,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苏联具体国情相结合,形成的一整套社会主义的制度。斯大林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不管是取得的成就还是所犯的错误,都是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的,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6.
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曾经出现过新经济模式(列宁模式)、托洛茨基等人提出的“超工业化模式”、布哈林模式和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主义模式,这些模式中的人本意蕴是不相同的,新经济模式(列宁模式)因为列宁的去世以及其它原因而中断,“超工业化模式”因为不符合人民的意愿而退出历史舞台,布哈林模式也随着斯大林对其人身的剥夺而湮灭,历史选择了斯大林模式并最终定格。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族主义模式因为偏离了苏联社会主义道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人本观,不仅没有成功,反而使苏联的社会主义人本实践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17.
<正>■:陆老师您好,我是您的第一个博士研究生,很清楚地知道,您一生的精力在研究苏联、俄罗斯体制改革与转型问题。这次,想请您就这方面的问题谈些看法。●:好啊。很高兴利用这个机会,通过《历史教学问题》杂志把我的一些观点与广大读者交流。■:首先请您谈谈您是怎样进入苏、俄体制问题研究领域的?●:从我的经历来看,从大学本科到苏联留学读研究生,都是学经济专业的。1960年底从苏联回国后一直没有离开过苏联经济问题的研究。在1979年前,我着重研究苏联经济本身的一些问题,并没  相似文献   

18.
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路和苏联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斯大林及其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评价这一重大而又疑难的问题,应坚持实事求是和历史主义的科学态度。它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处在资本主义包围的特殊环境中形成的类似“战时共产主义”的思路和模式。它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以战争与革命为主题的时代要求,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反法西斯卫国战争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二战后,它对于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恢复经济,初步建立工业基础,也起过积极的历史作用。但在同时,它又包含了一系列缺陷和弊端。当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其缺陷和弊端就日趋突出出来,成为经济和社会继续发展的障碍,成为苏联东欧剧变的深层原因。研究这一问题,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邓小平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如何克服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和弊端,走出了一条适合和平与发展新时代要求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标志着社会主义正由适应以战争与革命为世界主题的早期阶段,进入到适应以和平与发展为世界主题的、社会主义向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9.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又是以独断专行、高度统一为特征的。这种模式的形成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和国际背景,在当时也起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但随着国际竞争的激烈,各种潜在的危机日益加剧,后继者思想僵化,最后照搬西方导致解体。苏联的解体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向人们展示了它的无比优越性和无限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李晓勇 《天中学刊》2006,21(1):10-11
苏联模式是社会主义最早的一种实践形式,是苏共中央高度集权并对全社会实行计划管理的后发跃进型的社会发展模式。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之后,通过学习和模仿苏联模式,对之进行调整和变革,其中虽然充满了艰难、曲折和痛苦,但最终形成了能快速、健康、稳定地促进中国社会持续发展的中华民族复兴之路,这就是以邓小平时代为起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