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吴马丽  刘荣 《新闻窗》2011,(1):66-67
“问题产品匿名报道”,是指在新闻报道中记者不便或不宜公开报道所要揭露的问题产品的名称。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媒体也渐渐走是商业化与市场化的道路,在公众利益和资本利益的博弈中,许多媒体也兴起了类似两方媒体曾经出现过的、揭露资本侵害公众利益的“扒粪运动”,  相似文献   

2.
新闻发布与新闻执政的紧迫性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美国政治学者兰斯·班尼特在他的新著《新闻业:幻象政治》中,在对现代媒体运行和大量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新闻与政治,政府与公众的关系和新闻里的政治经济学,指出新闻的驱动力是经济利益,而不是民主。作者惊世骇俗地揭穿了媒体自由的神话,提出“言论自由并不能保证信息畅通”、“新闻也并非民主的保障”。作者批评当今商业化的媒体是一个饥肠辘辘的大怪兽,其特点是“个人化、戏剧化、片面化”,而且大量的软性新闻正在远离政治。他尖锐地指出,媒体喜欢一哄而上,喜欢群起而攻,并提出未来的公民要摆脱媒体的束缚。在中国大力推进文化产…  相似文献   

3.
低俗之风“拷问”媒体社会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红杰  邹声 《新闻世界》2004,(12):18-19
炒作明星绯闻、迎合猎奇心理、专重感官刺激、渲染色情暴力……近一段时间,低俗之风在一些报刊、图书、电视、网络中呈抬头之势,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针对这种现象,多位专家表示,媒体在追求“眼球效应”和经济利益的同时.绝对不能忘记自己所承载的社会责任,为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提供一个健康的媒体环境。  相似文献   

4.
艾滋病报道的语言规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熙 《新闻界》2005,(5):150-150
艾滋病报道的相关用语能左右公众的舆论、认知和态度.当前,由于媒体记者和编辑缺乏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的了解,往往用大量“惊心动魄”的语言来突出艾滋病的可怕性,诸如“世纪瘟疫——艾滋病”等,以期引起公众的高度关注.同时,随着新闻改革的深入,媒体开始走向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的市民类报纸纷纷抢滩登陆云南报业市场,媒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白热化.为了提高阅读率或收视率,争取更多的广告投放,抢夺能够抓住观众眼球的新闻就成了媒体的生命线.因此,在艾滋病报道中,媒体猎奇、炒作的风气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5.
邢军  邢海峰 《青年记者》2006,(12):85-86
“注意力经济”的理论认为公众的注意力是电视媒体竞争的最大资源,更有人直白地称之为“眼球经济”:谁吸引到的目光最多,谁就可以成为市场中的翘楚。在此种背景下,活动营销成为电视媒体的首选,电视媒体纷纷行动起来,用活动吸引注意力,吸引公众和商家的眼球,塑造电视媒体品牌。  相似文献   

6.
秦斌华 《新闻窗》2009,(1):66-67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媒体竞争的加剧,读者的阅读习惯也随之改变,都希望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因此更倾向于直观、形象和简明扼要的新闻报道形式,这使报纸的图片新闻深受青睐。报纸进入“读图时代”,用视觉冲击力强的新闻照片瞬间抓住读者的眼球,不少报纸在这方面动足了脑筋。读图时代,对作为基层纸质媒体的地县报纸如何更好地发挥新闻照片的信息传播功能,  相似文献   

7.
一个时代接着一个时代。到2006年末,中国宽带网民7700万。于是有人惊声尖叫:中国互联网的宽带时代已经来到。对纸媒体来说,这意味着什么?还好,目前网络读者好像没有看纸媒体的人多。但是,再看看增速、看看成长空间、看看购买力、看看社会决定力,一种“痛苦”还是会涌上纸媒体的心头。  相似文献   

8.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广播电视进入了迅速发展时期。随着广播影视节目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变化,广播电视节目越来越受到受众苛刻的挑剔,“变化”警示媒体:只有办出尽可能多的品牌栏目和精品节目,才能求得发展空间,并最大限度地吸引受众,拥有受众。“创立品牌”、“打造精品”已成为广播电视媒体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追求。  相似文献   

9.
<正>在灾难报道中,媒体的报道能力固然重要,不过其前提是:不能有违新闻伦理。不论是天灾还是人祸,面对伤亡现场,媒体不能一味满足新闻的好奇心,不能过度放纵媒体的私心,决不能通过消费灾难来博取眼球。一些媒体为了追求新闻的现场效果,不顾伦理禁忌,将灾难现场的血腥、恐怖乃至暴力细节不加遮挡地呈现出来,刺激公众的神经。有媒体借口道,干干净净的东西公众不关注,人们的眼睛是嗜血的,贪婪的;我若不血腥和刺激,别家媒体也会不择手段,大  相似文献   

10.
正媒体公信力的逻辑起点在于公众信任,是一种公众的主观行为。因此,讨论主流媒体的公信力问题,必须围绕媒体和公众关系展开。全媒体传播中的新型传受关系,改变了公众对主流媒体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对主流媒体保持和增强公信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主流媒体公信力面临速度考验。全媒体时代的公众信息需求是以分秒来计算的,呈现出一种急切的信息饥渴状态。很多人通过智能手机等终端来获取并转发自己感兴趣的各类信息,一些利益群体抓住这一"机会",伪造散布有利于自己的信息,扰乱了舆论环境,甚至引起了社会恐慌。而主流媒体的信息发布要经过采访、编辑、审核等专业流程,不可能做到像自媒体那样的随意地传播,主流媒体也不具备自媒体"人人都是麦  相似文献   

11.
在突发事件中,媒体、政府和公众之间,是一种三角互动关系。首先.媒体是政府的喉舌,承担引导公众舆论的角色;其次,媒体又是公众利益的代言人,要代表公众舆论监督政府作为,并对政府决策产生影响;第三,媒体担负着“环境监测”的作用,媒体有责任为政府、社会及时准确地提供新近发生的,尤其是与公众休戚相关事件的最新信息,主动对危机发出预警信号,  相似文献   

12.
李辉 《今传媒》2005,(11X):51-51
随着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与大众文化的崛起,我们的媒体现今正沿着“新闻八卦化”和“八卦新闻化”的道路大步前进。在商品经济冲击下,有些媒体为了抓住读者的眼球,无关社会大众利益的事件侵占了大部分新闻版面,八卦事件一再成为新闻焦点,而新闻自身的品质已不再重要。  相似文献   

13.
服务大众公共利益,激发民众爱国热情,是报业巨擘成舍我的社会责任内涵。他的报纸始终以新闻专业主义建构真实社会镜像,以平衡报道视角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并强化舆论机制,与公众一起积极应对社会问题。当前媒体应发扬成氏报纸的社会责任传统:站在公正立场、抓住社会主流、维护公众利益,从而把握好公共性这一媒体社会责任理论新内涵。  相似文献   

14.
媒体的社会责任是指媒体必须真实、全面、理智地报道新闻,确保公众获得“知”的权利,媒体必须按照崇高的道德标准约束自我行为,尽可能地对公众和社会负责。媒体的社会责任是由其政治、社会属性决定的。确切地说,媒体的社会责任包括政治责任和道德责任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除了公共电视台站,美国媒体都是追求利润的私人企业,它们需要赞助和做广告,需要施展浑身解数吸引尽可能多的受众群,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媒体报道新闻时的客观性。1.追求利益带来的偏见在纽约,电视新闻节目时间1%的比例变化即意味着一家电视台的广告年收入要相差500万美元。想进入媒体就必须付钱,金钱给你说话的权利,没有财力你不要奢望在媒体中展现自己的观点。据“公平准确报道”组织的调查,媒体受访者中来自于和平、环保、消费或劳工组织的代表几乎见不到。而广告商给了钱,媒体就必须为他服务。电视网播放戏剧《纽伦堡审判…  相似文献   

16.
罗莉 《新闻窗》2007,(2):48-49
追求“平民视角”已成为当前媒体发展的一种趋势,成为媒体抓住受众的有效手段。党报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也应该从“平民视角”上去进行新闻报道,这样才能使新闻报道为群众所爱看,才能更好地让党的各项政策深入人心,才能让党报经受得住市场的洗礼,在媒体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报系新闻敲诈案2015年底一审宣判,这个一度震动传媒界的案件再次引发广泛关注. 如今,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受到极大的挤压.如何确保媒体市场化经营合规合法,已经成为行业不得不面临的问题.传媒的市场化改革将媒体自身利益交织进各类商业利益关系网,增加了媒体行为的复杂性.对此,媒体人和大众都应该具有理性认识.考虑到市场化改革后的媒体商业属性趋强,媒体追求自身经济利益与新闻报道实现公众利益的原则不免发生冲突.本案中,这种冲突集中体现在媒体经营者沈颢扮演的双重角色上.当实现公众利益与追求媒体商业利益的责任集于一人之身时,二者孰轻孰重?如何调整二者关系,依法规范媒体的商业行为,保障公众利益,成为改革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后“买方市场”的到来使任何一家报纸都必须有所作为,否则就会坐以待毙。在生存竞争和利益竞争的时代,越来越多的报纸开始注重“事件营销”,抓住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力争吸引更多读者的眼球,从而获得最大的回报。但是因为各家报纸的水平有差异,  相似文献   

19.
<正>2013年12月2日一起"老外街头扶大妈被讹诈"的新闻颇引人关注。无他,就是因事件发展一波三折:当众人初读完报道,正欲借该妇女之"行径"痛斥国人劣根性时,却随着当事人的发声和其他目击者的证言,情节陡然而转,媒体又将焦点直指老外——说撞人之事是有的,妇女的行为并非讹诈。于是,众多网民和媒体旋即陷入尴尬,读者也如坠云雾,分不清事实究竟为何。面对网络传播的汹汹来势,传统媒体认为自己之所以阵地失守,无非是输在了速度上,于是开始尽可能地抢时效,一个事件甫一发生,只要被其认为能抓住眼球,就会被收罗进版面上或  相似文献   

20.
时下,一些媒体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热衷于吸引读者和观众的眼球,不惜采用造假的手段来追求新闻“卖点”,制造轰动效应。笔者认为,相对于纯粹性、直观性、赤裸性和完全性的假新闻,那些隐晦、掺假、拔高、添油加醋的假新闻具有更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