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祁连与昆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连与昆仑林梅村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及为甸奴所败,乃远去,过宛,西击大夏而臣之,遂都妫水北,为王庭。其余小众不能去者,保南山羌,号小月氏。—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这段关于月氏早期历史的记录出自博望侯张骞的报告,他于西汉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出...  相似文献   

2.
<汉书>较<史记>衍出秦汉时乌孙与大月氏"共在"敦煌之说,然"俱在祁连、敦煌间"仍本于"始张骞言",乃张骞被羁匈奴时所"闻",故其可靠性值得研究.中亚地区伊犁河流域(新疆及原苏联)大量乌孙考古遗存的考古学及人类体质学研究表明:乌孙系欧洲人种,自公元前3世纪至4世纪基本稳定地活动于伊犁河流域.难兜靡为西迁夺地的月氏所杀后其部东逸,后乌孙借助匈奴力量击败月氏复居"故地".  相似文献   

3.
汉魏敦煌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分“天下”为九州。今天的河西广大地域,属于雍州。因此,秦以前,敦煌为“禹贡雍州之域”。可是,因为《禹贡》里有“三危既宅,三苗丕叙”的记载,《尧典》有“窜三苗于三危”的记载,《左传》有“故允姓之奸居于瓜州”的记载,而自汉以后,人们知道了敦煌,也知道了敦煌的东南有座山叫做“三危山”,所以,后来集注典籍,往往把三危、三苗和敦煌、瓜州联系起来,代代相因,几成定论。其实,“三危远不在敦煌”(注1),秦以前的敦煌情况,还有待于今后的考古发现。秦统一六国,筑长城,西不过临洮。这时的河西为月氏所居。汉初,月氏受匈奴侵掠,被迫西迁,匈奴浑邪王、休屠王驻牧于月氏故地。公元前121年,浑邪王杀休屠王  相似文献   

4.
一张掖为河西重镇之一。史前时期即为文化发详地,诸如沙井文化即为佐证。商、周、春秋,整个河西一带,生活着总称为羌的西方游牧部落,古籍上氐羌并提,而所谓戎或西戎,也是指羌而言,在《诗经》、《竹书纪年》、《春秋》、《左传》等史乘中均有所载。战国以降,有月氏称雄河西,《水经注》卷一引《十三州志》云“西平张掖之间,大月氏之别,小月氏之国。”后匈  相似文献   

5.
酒泉位于河西走廊西端,“北通沙漠,南望祁连,东迎华岳,西达伊吾”,西汉设郡,为河西四郡之一,是丝绸之路河西之旅的重要一站,因传说霍去病倒御酒于金泉,与将土共饮而得名。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目前保存有莫高窟,榆林窟等古代石窟寺7处,敦煌古城、瓜州城、桥湾城、阳关、玉门关、锁阳城等古城关隘遗址27处,保存完好的汉长城13段,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有疏勒河、黑河、哈勒腾河三大水系,绿洲农业发达。酒泉地区是我国西部土地开发利用最早的区域之一,秦汉以前,上古为羌戎所居,羌、戎为这里土著居民。到汉文帝时(前176年),匈奴逼迫月氏…  相似文献   

6.
敦煌文书中的Lho bal与南波——吐蕃统治时期的南山部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山或南山部族,作为族名在敦煌汉文卷子中已发现8个编号。近年有学者提出,这些卷子中所记载的“南山”,就是晚唐、五代分布于河西至西域东部的“仲云”,系汉代小月氏的余裔。据笔者考察,“南山”这一族名,是在吐蕃统治结束以后的敦煌汉文卷子中出现的,其由来应与吐蕃在关。因而,吐蕃统治时期的敦煌藏、汉文卷子中,不会没有关于“南  相似文献   

7.
河西一地,由三大既相独立又相联系的地理单元组成,区域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使其民风代有差异。以敦煌为例,唐天宝年间,河西五州尽陷吐着,只有敦煌一郡还是汉人社会。据敦煌遗书P992号《沙州百姓上回鹘天河汗书》述沙州旧事云:“沙州本是善国神乡,福德之地。天宝之年河酉五州尽陷,唯有敦煌一郡不曾破散。”已显见沙州与河西其它地方风俗的差异,所以此变文进一步说:“沙州人物风华一同内地,而凉甘诸州雉堞凋残,居民与蕃醜齐肩”,其差异不可谓不大。但到了明代,时序天旋地转,翻天覆地,明庭以嘉峪关为界,关外尽为鞠草茂地,…  相似文献   

8.
《河西学院学报》2017,(6):28-34
梳理古代典籍对月氏的记载,可以看到,在先秦典籍中,对月氏情况的记载非常简略,汉文帝时期,汉廷在与匈奴的交往中得知,在匈奴的西边有一个民族叫月氏,史官将月氏的名称记作"月氏"而不是"肉氏",说明"月氏"之"月"当读"月"而不读"肉"。唐张守节《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注》只给月氏中的"氏"注音而不给"月"注音,说明在两汉至唐,月氏中"月"的读音本不成问题。经刘向、刘歆校订流传于世的《逸周书》、《山海经》中,月氏写作"月氏"、"月支",说明月氏中的"月"不是"肉"的误写。宋代以后的典籍,如《金壶字考》、《太平寰宇记》等典籍将月氏的读音注为"肉支"缺乏根据,今人"月氏"读"肉支"的理由不能成立,仅是一种猜测。  相似文献   

9.
<正> 一、月氏昭武在何处 月氏人曾统治过整个河西走廊,它的活动中心在何处?这是古今中外研究月氏的人都十分关心而又未曾解决的问题。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30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今内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  相似文献   

10.
关于“敦煌”一名的含义,学界给出了多种解释,或汉语,或藏语,或羌语,或吐火罗语,众说纷纭,长期为学界公案。综观西汉武帝设立河西四郡前著于史册的五个早期地名——合黎山、黑水、祁连山、焉支山、敦煌,其中四个大体可以确定都属于突厥语,即合黎=Qara,意为“高”,合黎山意为“高山”,黑水=QaraSu,意为“清亮的水”,祁连=Tängri,意为“天”,焉支(胭脂)=yänggä,意为“嫂子”,同于匈奴单于夫人“阏氏”和今天维吾尔语嫂子yänggä。从史书遗留的当地民族的词汇看,先后生活于敦煌一带的月氏、乌孙、匈奴所操的语言皆为突厥语。说明彼时河西为突厥语分布区,从大概率讲,“敦煌”之名亦应为突厥语。突厥语中有tawuz一词,意为“瓜”或“西瓜”,敦煌古以产瓜闻名,在相当长时间被称作瓜州。将敦煌解释为突厥语tawuz的音译,或许更接近敦煌地名起源之真义。敦煌原为区域名称,以产瓜闻名,后因作为敦煌郡治而特指敦煌绿洲。  相似文献   

11.
小序有唐一代,敦煌地区活跃着一门世家豪族——李氏,他们出仕入宦,营建佛窟,效忠于李唐王朝,并一度控制张氏河西归义军政权,所以早已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和研究。现存敦煌莫高窟的敦煌李氏三碑(《李君莫高窟修佛龛碑》简称《圣历碑》、《大唐陇西李府君修功德碑记》简称《大历碑》、《唐宗子陇西李氏再修功德记》简称《乾宁碑》)及其他敦煌遗书资料如P.4615《李明振墓志铭》、P.《李绍宗邈真赞》等,是记载敦煌李氏世系及其活动的重要史料。但由于三碑所记矛盾重重,造成许多混乱。1983年,孙修身先生发表了《敦煌李姓世系考》一文,对敦煌李氏之族源及世系作了许多正确的考证,使一些混乱现象得以疏理。但由于受到文献阅读方面的限制,文中尚留下一些悬疑问题。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圣历碑》中两处记载李怀让之祖父姓名处均空缺,而作为其底本(或抄本)的P.2551号写本不易见到原件,朱笔书写之墨迹在缩微胶卷上几乎看不到一个字。两年前,笔者因整理敦煌遗书中的莫高窟洞窟营建史料,利用有限的条件,反复辨认阅读P.2551影印件及缩微胶卷,并参照法籍华人陈祚龙氏早年发表的录文,终于确认怀让之祖名“操”。这一发现,对探讨敦煌李氏世系有一定作用,故书此稿,以求教方家。  相似文献   

12.
彭海 《家教指南》2003,(2):47-54
对于敦煌写卷《古文尚书孔氏传》以及唐代日人抄本 ,王国维、顾颉刚等认为源于汉代出现的孔府壁藏本。敦煌写本《尚书》中 ,保存秦火余经中商殷的国族称谓“越”、“有”、“匿”和“若彝及”(即《礼记》伊耆氏、郑玄《注》“古天子有天下之号”)等称呼。伏生传授的《今文尚书》里 ,“”改写成“厥” ,湮失了yuch(禺知、月支、郁郅 )的族称原音。而若、丽、华若彝及等称谓却为西亚波斯语、南亚印度梵语、东亚韩日岛国所吸取。辨析敦煌本《尚书》与壁本《尚书》的关系 ,有助于梳理上古中外交流、部族迁徙的史事。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撰《史记》,记录春秋一段历史,其史料的基本来源是《春秋》、《左传》,《国语》,《世本》及谱谍等先秦典籍。《史记·五帝本纪》说:“予观《春秋》、《国语》。”《汉书·司马迁传赞》:“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当然,先秦的各种史料对司马迁的影响是各不相同的,所起的作用大小也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14.
《史记》等史料中的译名“秦人”,历来被误释为汉族的一种称号,但证据说明这是一种张冠李戴,其实为塔里木盆地居民的一种指称。  相似文献   

15.
汉时敦煌、祁连间的游牧民族月氏,遭匈奴击败后西迁,先至伊犁河流域一带,再越费尔干纳,入阿姆河流域,后建立一地跨中亚,南亚次大陆的贵霜帝国,在古代世界历史上起过巨大的作用。月氏西迁过程,史书记载较为明确,至于时间,由于史无明文,长期以来,众说纷纭,1979年出版的《中国古代北方各族简史》认为,匈奴冒顿单于在汉文帝初年(公元前176年前后)第二次打败月氏,月氏即西逃至伊犁河上游一带。月氏从伊犁河上游再次西迁阿姆河则是公元前174年至161年之间的事。这是国内多数学者的主张。孙毓棠有不同说法,以为冒顿单于在公元前205—202年间第一次攻败月氏后,月氏即开始逐渐西迁;公元前177或176年月氏遭冒顿第二次攻击,到达准喀尔盆地;到老上单于统治时(前174—161年),月氏又大败,遂迁往伊犁河流域;月氏自伊  相似文献   

16.
西晋的著名学者杜预说:"允姓,阴戎之祖,与三苗俱放三危者.瓜州,今敦煌."(《左传》昭公九年注)南朝萧梁时的荀济在《论佛教表》里说塞种"本允姓之戎,世居敦煌,为月氏迫逐,遂往葱岭南奔".根据这两条材料,后世的许多学者都认为古瓜州就是敦煌,春秋战国时期活动在我国新疆境内的塞种是从河西迁去的允戎.例如今人  相似文献   

17.
《春秋》鲁襄公二十九年经文“阍弑吴子余祭”一条,参之以《左传》所记吴越之事,知其为一枚错简,被误编于此年.然三传均有传,故为《春秋》原本之误.此外,《春秋》原本尚有三枚记录日食的错简,故其必为依据史官记录而二次编纂的文本.因之可断《春秋》确为孔子之作.《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于余祭四年亦录有余祭被杀内容,但余祭之纪年却延续至其十七年,且《吴世家》亦明确记载余祭在位十七年.故知《史记》所据吴国史料与今本《春秋》、《左传》有同有异.逐年排比《左传》与《年表》,可知《年表》记事所据确为《左传》,但与今本有异.考之《左传》之流传,知今本为刘歆、尹咸所校之本,与司马迁所据古本应有不同.知此,则刘逢禄以来《左传》真伪、成书之纷争可息矣.  相似文献   

18.
孔子“一生不曾大得志,他收的门弟子很多,他的思想有人替他宣传,所以他的人格格外伟大。自从孔子没后,他的弟子再收弟子,蔚成一种极大的势力,称为儒家。”顾颌刚在这里所说的是符合历史实际的,其论断也是恰切的。 孔子的弟子,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所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依据史料记载,孔子弟子有生平事迹的有三十多人。 孔子于公元之前479年去世后,据《史记·儒林传》记载:“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居楚,子夏居西河……。”孔子弟子分散各地,  相似文献   

19.
河西走廊东部汉长城遗迹考李并成《史记·大宛列传》: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令居在今兰州市永登县境,“筑令居以西”即修筑兰州黄河以百通往河西走廊的长城,皆在保卫河西地区的安全和维护丝绸之路的杨通。历经两千多...  相似文献   

20.
《读书杂志·卷五·汉书第九》“请问”条:“‘高祖独心不乐,悲歌,群臣不知上所以然。尧进请问’,景祜本‘间,作‘问’,宋祁曰:‘问’疑当作‘间’。汪本以宋改。念孙案:原本作‘请问’,义自可通,不当辄以意改也。《史记》亦作‘请问’。” 笔者按:考诸史籍,王说殊误,宋祁所疑甚是,汪文盛本从宋校改极为有见.今《史记》作“请问”者,正当据此校改作“请问”,王念孙反欲据《史记》误本校改《汉书》,未免本末倒置。为论说方便,今将《汉书》有关语句移录于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