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由于教育理论主体与教育实践主体在交往关系上的长期隔阂,不仅造成两类主体的彼此分离,也导致理论与实践的实质性分离。这种分离是教育理论主体与实践主体不同的生存方式造成的。对话是教育理论主体与教育实践主体交往与合作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2.
教育理论主体与教育实践主体交往现状及其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教育研究实践化"和"教育实践理论化"这一教育改革大背景下,一方面,教育理论主体积极寻求走入实践的可行性路径,教育实践主体自觉、不自觉地挑剔教育理论,必然会成为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在理论主体与实践主体彼此走近的过程中,两者又必然会暴露出自身先天的个性偏执与时代缺陷。但是,在评价两者交往关系的各类话语中,过度阐释的往往是建基于理性假设之上的应然关系,客观主义伦理观与道德理想主义往往是阐释者的基本立场和主要话语资源,而忽略甚至有意地避开了人在现实活动中的许多非理性因素。本文对传统教育科研的价值取向及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进行了批判,对如何构建先进的教育科研文化发表了自己的基本看法。  相似文献   

3.
从交往理论的视角看,教育应归属于交往行为,而且是一种特殊的交往行为。创设有效的教育言说语境和变革教育实践者的思维方式是实现教育交往行为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李妍 《考试周刊》2012,(61):162-163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呼吁人们回归生活世界,重视主体间交往行为的合理性,这在当今工具理性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对我们思考社会问题有重要启示。其思想对于我国的主体教育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梳理其理论脉络,会给我们更多的启迪。  相似文献   

5.
主体哲学、交往论为主体教育、交往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然而,主体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却无法避免超功利性与功利性、主动性与受动性、独特性与齐一性、确定与虚无之间所存在的张力.交往教育在理论层面比主体教育虽更有解释力,但学校教育目的与交往目的之间的定位,学校教育自身的复杂性、现实性使交往教育实施的可能性受到质疑.主体教育、交往...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确立划分教育要素的标准入手,对“教育的基本要素是学生和教育资料两个要素”的观点进行了分析,进而指出在确立学生教育的主体时,决不能否定教师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7.
主体哲学、交往论为主体教育、交往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然而,主体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却无法避免超功利性与功利性、主动性与受动性、独特性与齐一性、确定与虚无之间所存在的张力。交往教育在理论层面比主体教育虽更有解释力,但学校教育目的与交往目的之间的定位,学校教育自身的复杂性、现实性使交往教育实施的可能性受到质疑。主体教育、交往教育内部所存在的问题警示人们要对学校教育应然与实然之间的距离、教育理论前提的合理性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8.
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   总被引:96,自引:0,他引:96  
21世纪人类的交往实践格局 ,呼唤类主体的出现。类主体是 2 1世纪教育所要培养的目标。类主体不同于个人主体 ,个人主体的主体性表现为一种以占有为目的的单子式主体性 ,类主体表现为以存在为目的的主体间性。前者的产生诉诸于主—客二分模式 ,后者的产生诉诸于主—主交往模式。当今研究主体教育 ,必须明确培养学生的主体间性 ,同时用交往的精神审视和改造现代教育  相似文献   

9.
交往实践是时代哲学的主题。教育交往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教育交往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具有差异性和独特性的主体之间的连续交往。教育交往的主体,包括交往的双方即教师与学生(也包括师生的个体与群体等)。教育交往的中介化客体,包括交往手段和信息以及信息的载体(语言、文字、符号等)。  相似文献   

10.
教育交往是发生在教育中的师生、生生以及参与其中的所有人的精神世界的相互作用。它不仅包含着知识、思想和意义的传达,更包含着对对方心理状态的体验与移情。教育交往必须建立在交往者主体性、生成性、交互性、理解性的基础之上,才能给教育以真正的活力。  相似文献   

11.
教育理论研究向教育实践活动通达的障碍消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理论研究能否顺利地通达教育实践活动,其主要原因并不在于教育理论研究的个人意愿及其科研成果的品质,而在于教育体制的开放程度和理性水平。实质性地进行教育体制改革,使教育成为体现教育主体性、体现教育应然的本质和宗旨、张扬教育应然的精神和品格的真正的教育,教育理论研究向教育实践通达才具备坚实的思想和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通过翻译实践课程中的教学案例,探讨了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旨在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实践模式的特点及该教学模式的应用,重点关注如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从跨文化态度、知识、技能和意识四个维度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经历了从起步到飞跃,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内容日益丰富的发展过程,在专业定位、结构体系、发展方向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也存在着学科发展方向模糊、学校办学方式不够开放、研究队伍层次不高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也深深地制约了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Leech提出的主题意义和交际功能的关系对于分析德语句序、强调重点和尾部焦点等句法方面的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持。句子的主题意义是其不同交际价值的基础,句子的交际价值是靠不同的主题意义体现的。主题意义理论和尾部焦点理论对德语教学在篇章理解、写作、听力的信息捕捉方面具有可借鉴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批判与反思教育理论自身的发展至为重要,本围绕关涉教育理论发展的几个根本性问题展开讨论,主张:教育理论实现进步与超越的基本形态是内生式而不是外发式的;教育理论研究中真与善的并生共存;要高度重视教育合理性问题的研究,教育理论合理性的检验应是多维度、多层面的。  相似文献   

19.
20.
The aim and theory of Chinese socialist education is to provid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so as to develop the productive forces and to meet the demands of the socialist cause. Since education is the main vehicle towards moderniz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y investment in education is viewed as being productive as it feeds directly into economics. Faced with the demands of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raining a technical as well as a labour force becomes crucial. This is made possible by the provision of two labour systems for workers both from rural as well as urban areas and by two kinds of educational systems for both urban and rural students. Chinese educational theory is seen as a fusion of principles from its own educational legacy with those of Marxist-Leninist principles.
Zusammenfassung Zielsetzung und Theorie der chinesischen sozialistischen Bildung ist es, wissenschaftliches und technisches Wissen zu vermitteln, um die Produktion anzukurbeln und um den Erfordernissen der sozialistischen Ideologie gercht zu werden. Da die Bildung das Hauptmittel ist, Wissenschaft und Technologie zu modernisieren, wird jede finanzielle Investition als produktiv angesehen, da sie wiederum direkt in die Wirtschaft einfließt. Angesichts der Anforderungen industrieller und landwirtschaftlicher Produktion wird die Ausbildung des technischen Personals und der landwirtschaftlichen Arbeiter zunehmend wichtiger. Dieses wird durch die Bereitstellung zweier Arbeitssysteme für Arbeiter sowohl aus ländlichen wie auch aus städtischen Bereichen und durch zwei Arten von Erziehungssystemen für Studenten aus Stadt- und Landgebieten ermöglicht. Die chinesischen Erziehungswissenschaft wird als Fusion der Prinzipien des eigenen erziehungswissenschaftlichen Erbes und der marxistisch-leninistischen Prinzipien verstanden.

Résumé L'objectif et la théorie de l'éducation socialiste chinoise est d'apporter une instruction technologique et scientifique afin de développer les forces productives et de servir la cause socialiste. Puisque l'éducation est le principale véhicule conduisant à la modernisation de la science et de la technologie, tout investissement en matière d'éducation est considéré comme productif puisquil nourrit directement l'économie. Confrontée aux demandes de la production agricole et industrielle, la formation d'une force technique et de travail devient cruciale. Ceci est possible grâce aux deux systèmes de travail proposés aux ouvriers des zones rurales et urbaines et aux deux types de systémes éducatifs pour les étudiants des villes et des camapagnes. La théorie éducationnelle chinoise est vue en tant que fusion des principes de son propre héritage éducatif et des principes marxistes-léninis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