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愤怒的娱乐化和娱乐的愤怒化,有时可以分得很清楚,有时却是混杂的,相依为命;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2.
冯仑 《青年记者》2007,(9):78-78
读书可以怡情也可以益智。读管理的书既益智还很实用,所以读管理的书和读其他的书心情会很不一样,一般会放在手边有目的地去看。我读过不少管理的书,有时也推荐给经理们看。  相似文献   

3.
一日三餐,我总爱打开座位前的电视机,收看重大新闻、时事报道之类的节目,且吃、看两不误;逢年过节,想方设法收看电视里播放的文艺节目;有时,碰到合胃口的节目,竟能通宵达旦……外出公差或旅游,我总要随身带上几本书或杂志。没有书看就觉得空得慌、闲得慌。夜深人静,侧卧床头,总是习惯地拿起一本书,有时一目十行地溜一遍,有时细嚼慢咽地玩味一番。不看书我是不能入梦乡的……座前电视、床头书,已成为我业余生活中的两大嗜好_收看电视节目,可以足不出屋而行万里路知天下事屏幕虽小却能折射出四海波涛,聚纳下五洲风云。时常看…  相似文献   

4.
“外行看不懂,内行不想看”,这是好多记者撰写经济报道所遭遇的尴尬,而艾丰的经济报道却很动人:外行爱看,因为他以一种最易接受的形式突破了外行想看而不敢看的畏惧心理壁垒;内行爱读,因为他发现了内行有时也未能察觉的新视点。艾丰写的经济述评充满真知灼见,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许多作品给人以常读常新的感觉,给“新闻是易碎品”的结论以一种新的思索。本篇笔者着重从思维分析角度试图剖析艾丰经济报道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唐德君 《新闻前哨》2002,(11):41-41
电视新闻语言文字的魅力来自电视新闻记者对新闻事实的体验和感受,而不在于词汇的深奥和语言的花哨。总体要求是念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看起来醒目,一看就明白,一听就懂了。正如著名语言学家叶圣陶所说,“电视新闻文稿应该是意思通畅的稿子,观众不必花费无谓的力气就可以了解,而且绝不会发生误会。”电视新闻文稿要做到口语化,要在用字遣词造句上下功夫,要用普通话口语,并且要注意音韵的优美和响亮。要用双音节词,不用或少用单音节词;要用口头语,尽量少用或不用文言词或半文半白的语句;不用同音不同义的文字,少用虚词和关联…  相似文献   

6.
招商引资.有人认为。它既不用自己花钱,又能对经济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许多地方甚至全民皆“招”.给每个单位、每个干部下达招商引资任务。不过,表面上看招商引资不花成本,实际上弄不好也要付出代价。  相似文献   

7.
记者之难     
柴选 《新闻与写作》2006,(11):F0002-F0002
别以为穿件十来个兜兜的摄影背心,扛着相机满世界转的摄影记者是个好干的差事。不信,请看这样的画面;记者不是想进去采访么,不用当事人出面,门外头的保安就足以把你制服。所以,记者不仅需要敏锐的新闻意识,  相似文献   

8.
虽然数码相机不消耗胶卷,在使用过程中直接不产生费用,但是要知道,数码相机的售价比胶片相机高得多,其折旧和维修费用同样是一笔不可忽视的数目。数码相机十分精密。且很脆弱,如果操作不当、爱护不周,相机很容易出故障,维修是一件麻烦的事情,许多地区都没有维修站;有时一点看似很  相似文献   

9.
在日本市场上,有时会出现贴上假标笠的牛肉、鸡肉;可是在台湾,却是假币和剽窃新闻作品的天堂。我采写的新闻稿,就曾多次被台湾记者抄袭;前几天又看到同事的~篇通讯,刊登在台湾一家很有影响的大报上。  相似文献   

10.
大凡读过有关周恩来回忆文章的人都知道,周恩来在熟悉的老同志面前,常称邓为“小超”;在比他年轻的熟人跟前,有时也遵从他们对邓颖超亲昵的称呼,称之为“邓大姐”。但他从来不用“太太”或当年盛行的“爱人”,更不袭用旧社会读书人谦称“拙荆”、“贱内”、“糟糠”这一类现在一般青年人不知为何物的称谓。  相似文献   

11.
声音     
我有时看我孙子喜欢看动画片,但是动不动就是奥特曼,他应该多看中国的动画片。你们做的工作很有意义,要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要向世界展示中国的软实力。让中国的孩子多看自己的历史和自己国家的动画片。  相似文献   

12.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类报刊满天飞。自然,千奇百怪的版面设计也是层出不穷。在普通人的眼里,做版面责任编辑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既不用像记那样挖空心思地选题,风雨无阻地采访;也不用像稿责编那样绞尽脑汁构思,为遣词造句煞费苦心。而版面责编只需将别人的成品拿来,在纸上或是电脑上铺开,用红笔、蓝笔或是鼠标圈圈画画,只要能把一大堆稿件拼凑上去,就算大功告成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社会学有个术语叫“路径依赖”.即走惯了一条路就很容易再走这条路。说白了就是跑顺腿的路不用琢磨也能走到底儿。走路可以信马游缰.做舆论监督就不能不琢磨琢磨。一方面,舆情政治生态复杂多变;另一方面,传播从来都是在政治的“关怀”下成长的,政治控制对舆论监督的实践无时无刻不在起作用。舆论监督是读的看点、报纸的亮点和把关人的难点,要我看,难就难在上述两方面。怎么办?都市报的开拓《华西都市报》就曾把长期以来舆论监督的潜规则形象地概括为六个字,叫“打苍蝇抓生活”。  相似文献   

14.
应提高记者现场采访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提高记者现场采访水平电视记者现场采访报道中认真运用提问,是正确体现报道意图的重要手段之一。可是,我们在看电视现场采访报道节目时,常听到有的记者向被采访人提出的问题,不仅庸俗、幼稚,让人感到很不舒服,而且有时甚至与报道宗旨相背离。如近日看到某电视台记...  相似文献   

15.
提问的艺术     
洪燕 《新闻前哨》2003,(1):23-23
在日常采访中,我们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形:有时,记者盯住一位被采访者,反复问他不愿意回答的问题,搞得双方都很尴尬;有时,记者拐弯抹角问来问去,始终不能得到自认为满意的回答,失望之余还责怪被访者头脑不灵活、不能理解采访意图;有时,记者把采访意图说出来后,干脆告诉被访者:“你必须这样说,你就这样说”......新闻同行们往往自嘲这样的采访是“诱供”和“逼供”。这当然不会是愉快的采访,更不是成功的采访。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细想起来还是记者被自己的采访意图缚住了手脚,形成一个思维定势。那么,如何…  相似文献   

16.
办了多年报纸,有些问题却一直没弄清楚或者说没完全弄清楚。   比如,报纸该登什么稿 ?   有时,记者发来一篇稿子,编辑看了说,这稿子,没啥意思,不登了 !有时,报纸登了一些稿子,记者看了说,这样的稿子也能见报 ?没劲 !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公理”何在呢 ?   从读者心理出发,想了一个比较简单因而可能也还适用的公式,叫做“三要两不要”标准。 标准一:要登读者“很想知道”的稿件   报纸该登什么稿 ?当然该登新闻稿。然而,我们每天抓了不少新闻,也登了不少新闻。为什么读者还是不感兴趣或者兴趣不大呢 ?  …  相似文献   

17.
在档案执法过程中,常常遇到这样一些问题,使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束手无策。如有的单位档案不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有的单位文件材料收集很不齐全;有的单位文件材料虽然收集起来了,但是多年不予整理。这些问题直接危害档案的齐全完整与安全,有时会给档案工作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要解决这些问题,按目前《档案法》  相似文献   

18.
西南联大传奇的秘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寅恪在课堂上用他的江西口音讲隋唐和魏晋南北朝史,既不看书也不看讲义,张口就引各种古书中的某一段,果真是博闻强记,确有“信口开河”、不用任何教学大纲的本钱;钱穆与雷海宗好像在打擂,同时开讲作为全校公共必修课的“中国通史”,各有自己一套理论体系,学生可在二者中任意挑选;陈受颐的西洋史讲了一年连古埃及都没讲完;向达的印度史两个学期其实只讲了中印关系史;一个年纪稍大的学生总在金岳霖的逻辑课上与他抬杠辩论.  相似文献   

19.
《声屏世界》2007,(5):15-15
很多人都忌讳谈记者的架子问题。其实记者要学会摆架子,但不要随便摆架子。不少人都嫌记者架子大,但是没有架子有时很多事也很难办。尤其你要求别人,而信心又不足时。有时候架子又会害了你。我的体会是:对上,要有架子,要居高临下地看你的采访对象;对下,则要和蔼可亲;对同行,你要摆架子,呵呵,找打!  相似文献   

20.
<正>前几天和身边朋友聊天,朋友有一套即将闲置的房子要出租,其中先说到了他家里的有线电视,朋友说,我房子假如出租给居家租户,恐怕要安一个,家有考生的就不用考虑安,这范围可缩小了一大批;假如出租给公司,就一定不用安了,除非他刻意要求。理由很理直气壮,公司年轻人居多,甚至都是年轻人,都有电脑,想看上网看,电视就可有可无了。可是宽带或者光纤那是必须安的,现在的人都不敢想象没有互联网了日子该怎么过,生活该会什么样。你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