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单向度知识传授与浇灌是当前学校德育的一个误区.要走出这个误区,应当实现三个"回归",不入过能让学生受到情感冲击的机会,使德育生活化,融入教育的整体之中,激励学生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2.
反思我们的德育,之所以实效差,是因为长期以来,我们总喜欢设定太多的条条框框,常常过分地强调从规范出发,以规范去剪裁学生,用一种固定的教条教育学生,无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德育过程重说教,以灌输和强制为主要方法,缺乏道德体验和品德内化,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想,窒息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背离了德育规律,因此常常陷入尴尬境地。所以,学校德育只有贴近现实生活,根植于学生生活的现实世界、尊重生活,创造生活,以生活为教育源泉,才能克服德育"高原现象",求得实效。基于此,本刊编者提出了"生活化德育"的专题研究,旨在克服上述弊端,努力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探索出一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生活化德育之路。该专题以"困境——出路——实践"为研究脉络,三篇文章构成了"生活化德育"的完整专题框架,为学校生活化德育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参照。  相似文献   

3.
综观当今的学校德育工作方式方法,虽然形式多样,但其宗旨似乎只有一个——把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灌输”给受教育者。这是一种典型的“德育内容中心模式”,这与时代的精神格格不入,严重地阻碍了德育内容的展现和学生的内化,造成了德育效果欠佳、作用不明显。鉴于此,笔者就构建学校德育新模式进行了实践与研究。  相似文献   

4.
例1:一位小学艺术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对海底世界的兴趣,把一缸热带鱼放在了讲台上,并神秘地对学生说:“大家请看好,这里将会发生有趣的事情。”随即投放了几条食人鱼。只见食人鱼凶猛地扑向鱼群,顷刻间鱼缸内只剩下了断骨残骸……下课铃刚响,几名孩子做起了模仿游戏,一位扮演食人鱼的男生作势扑向另一位同学……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教什么?许多人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是教语文。但是,纵观当前的语文教学内容,许多已经大大超出了“语文”的范畴,科学的、政治的、思想道德的、文化生活的甚至天文地理等都在语文课堂演绎着,以致语文教学被泛化为人文教育,最可怕的是有些人还标榜此为“新课程”旗帜下的新探索并乐此不疲,没有“语文”或者不是“语文”的语文课频频占据着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学课堂。  相似文献   

6.
德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人的“情感”的教育。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质,说到底还是一个“如何做人”的问题。从教学双方看,不外乎“教人求真”和“学做真人”两方面。只有将“培养学生具有真挚的情感”作为德育工作的核心,才能从根本上确定德育在学校中的主导地位。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从以下三个环节入手: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全社会对学校德育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提高以及学校德育理论研究的逐渐深化.人们开始认识到学校德育的另一些特点,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校德育的寓它性。在本文,我们对学校德育寓它性的含义及其启示作一简单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读完余胜国校长的大作,给我一种直接的感觉是:这所学校德育工作抓的全面、扎实、有效。然后又有一种念头产生:要是众多中小学都如此抓,“德育首位”就不是一句空话了。谁都心知肚明,德育重要:有关民族素质国家兴亡;有关学生和学校的“饭碗”。可眼前更突出的压力是升学和就业,按照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首先必须解决“饭碗”问题,然后才是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学校传统德育中,忽视学生人格的发展和个性的培养。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21世纪将属于能承担社会变化和经济改革所带来冲击的人格健全。培养“健全人格”应成为学校德育关注的焦点。为此,学校德育应从创设良好的德育氛围、重组德育内容、培育学生的主体性、构建以发展学生道德判断力为主线的德育运行机制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10.
学校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增强德育实效性为目标,以德育课程系列化为重点,以德育活动为载体,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要途径,坚持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和全面育人的德育观,努力形成“主体性、体验式、活动化”的德育实施形态,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德育体系,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课改已进入了第五个年头。曾几何时,多元理论、建构原理、绿色教育、后现代主义……弄得教师不分南北。一些人言必称希腊,动则讲革命,好像不翻点花头,玩点噱头,就要落伍。其实,教育之道真的会瞬息万变、日新月异吗?有许多教育的规律可称得上亘古不变的。“因材施教”“为人师表  相似文献   

12.
真实是感动的前提;真实是德育的追求;真实是教育的生命!当教育与真实分家的时候,那是教育的悲哀,更是社会的悲哀……  相似文献   

13.
公心冰 《福建教育》2006,(11A):48-48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欣慰,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成功的意念和力量。”因此,教师不仅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心灵深处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更要善于让学生在情境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过程中发展自我。  相似文献   

14.
《宣武教育》2005,(9):45-46
有人说,批评是有颜色的。有一种批评是黑色的。学生犯错后,教师“横眉冷对”,而且还施之以阴阳怪气的讽刺挖苦。“黑色批评”会使学生觉得尴尬、难堪,甚至是羞辱,而且还很有可能会使他们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无法“抬起头来走路”。还有一种批评是白色的。教师对犯错的学生“凶神恶煞”地大声呵斥,紧随其后地还可能是不堪忍受的严厉惩罚,这种批评给学生留下了一种“白色恐怖”的感觉,所以被称为“白色评批”。  相似文献   

15.
一、整体构建 整体构建,是指学校德育工作要全面设计、渗透到学校所有工作、所有环节。根据“育人”为宗旨的办学思想,可将学校德育工作概括为“管理育人”、“教书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最近,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颁发,又一次把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培养提到了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能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如此高度关注,一方面充分体  相似文献   

17.
周斌  关磊 《教书育人》2004,(12):27-27
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教育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显然是学生的生活实际。反观我们现实的学校德育工作,其德育目标只注重方向性,缺乏时代感而不切实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假、大、空”的弊端:教育错误地认为,只要讲授或灌输.受教育就必然会听进去,包教包办的意味较为浓厚,而受教育的参与性较低,出现精神游离现象:朱小蔓教授说:“任何国家,如果只是在课堂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名品德课教师,仔细观察我们的课堂不难发现:课堂上的空洞说教和严厉监督让学生缺少“心理安全”,学生学会了奉承、迎合。教学中,就教材讲教材,就内容呈现内容,忽视情感的引发,忽视价值观念的引领,将认知从情与意中剥离出来,  相似文献   

19.
20.
道德教育伴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随着全球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对人的道德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强对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的引导,培养团队精神、合作能力等方面的道德教育日益成为教育工作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