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关于高职院校师德建设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德建设是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的本质需要,也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文章对当前离职院校加强师:德建设的意义及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自身工作和高职院校实际,就新形势下如何加强高职院校的师德建设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关于高校师德建设的现实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市场经济的大潮给高校师德建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而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又对师德建设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大力加强师德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又十分紧迫的课题。我们应当抓住当前有利时机,通过加强教育、完善规范、健全制度等多种途径,切实加强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论述了新时期师德建设的客观特性和教师在师德实践中的主体作用以及加强师德建设的实践途径,阐明了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作为职业道德的师德,在性质上属于公德,是师德的底线。作为教师道德的师德,超越了公德和私德的区分,凸显了师德的主体性与崇高性,但却存在着将师德抽象化和僭越教师私人生活领域的倾向。从教师专业道德的角度理解,师德是一个有着特殊主体性要求的公德范畴,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所形成的并应具备的自觉的内在的品质,是教师人格的体现。如何实现主体的善良品德,需要从其产生的伦理生活出发,完善其所依赖的具体的伦理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5.
传统师德内容丰富,它对现代师德有重要影响。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要确立新的师德观念。变德育独尊为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倡导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变人治为法治等。  相似文献   

6.
关于新时期师德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瑾 《教育探索》2002,(1):85-87
一、新时期的师德内涵教师职业道德是高层次的道德,它的内容除了德育内容的一般要求外,特别强调要热爱人民的教育事业,终生献身教育事业,自觉做到教书育人,关心和热爱每一个学生,诲人不倦。教师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对青少年一代的培养工作,才能坚定职业信念和理想,产生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又集中体现为对学生的热爱,这既是教师必备的情感品质和职业道德规范,也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性。这一道德规范要求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既要…  相似文献   

7.
师德建设是教育大计的重要课题。传统师德立足于社会要求和教师职业的崇高性面加以规范,以致时有理想与现实脱节之弊。本文试立足于“以人为本”的理念,探讨加强师德建设,阐述其必要性。并提出具体构建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关于加强高等院校重点学科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琴 《培训与研究》2003,20(4):75-76
重点学科建设是高等院校的一项综合性、系统性、长远性的基础建设,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是高校各项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本从重点学科建设的意义、条件及研究方向的选择、学科队伍的建设、重点学科基本条件建设及评估制度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曲成  褚丹荣 《教书育人》2000,(24):45-46
近年来在全社会尊师重教风气倡导之下,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教育乃至教师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的作用,现仅就师德建设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感想。 师德建设就其含义来讲,指的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它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教书育人,甘为人梯;二是热爱学生,诲人不倦;三是教书育人,循循善诱;四是勤奋学习、钻研业务;五是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六是团结协作,共同进步。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具备丰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教育、教学、教研能力,而且还应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教师要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表率。良好的师德是一名优秀教…  相似文献   

10.
邹文武 《吉林教育》2006,(12):30-32
在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今天,师德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传统的师德建设观念、方法和手段受到冲击和质疑,时代赋予新时期的师德以新的内涵及外延。本文作者就是从新时期师德建设面临的新特点和新问题入手,分析了当前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一步阐述了新时期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对加强新时期师德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旨在为加强新时期师德建设、解决当前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提供参考和服务。  相似文献   

11.
职业道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对德育体系的补充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偏重于学生技能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德育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要更新职业道德教育观念,全面整合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改善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上,立和完善职业道德综合评价体系,提高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挑战与应对:高校德育有效性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校德育所受到的重视程度与智育、体育、美育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学校德育有效性普遍不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本试图探讨其原因,并从“知道”与“体道”及其一体化的角度规定衡估德育有效的标准,进而从科学的德育定位,德育实施和队伍建设三方面提出增进德育有效性的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13.
德育教育在高等院校教育活动中处于首要地位,但在新形势下,却受到许多条件,观念的约束和限制,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推进德育教育的改革发展,提高其有效性,章从德育教育目标,德育教育方式,德育教育程体系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4.
基于纷繁复杂的客观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德育受教育者个体需要未得以满足和实现、德育目标“高大全”、忽视德育的个人享用性、德育过程简单化、德育方法粗糙、德育方式简陋、德育评价扭曲等原因,高校德育实效性十分低下。为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理想与民族精神作为学校德育的长期目标,将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鉴别能力、选择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创新德育工作方法,走“主体育德”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欣赏型德育模式既反对灌输,又反对放任,它希望走一种"中庸"的教育路线,倡导德育成为"美丽""动听"的教育,使德育过程的参与者"诗意地安居"。中外优秀道德教育影片赏析德育选修课的开展,体现了欣赏型德育模式在高职德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使德育成为了"一部精彩的影片",它既解放了教师,也放松了学生,使他们在自由放松的状态中快乐地接受道德教育,从而有效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恭德慎行,为世师范”,教师要以道德规范为准绳,处处以身作则,事事做好表率。强化师德建设,以创新机制为载体推动师德教育扎实开展,以制度为保障促进师德教育常抓不懈是当前各大高校需要迫切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加强大学师德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对培养跨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起主导作用。大学师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提高大学教师素质的重要内容,它有别于一般的社会道德,也有别于其他职业道德。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各类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大学师德在这项伟大的工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新事物、新观念、新问题不断涌现,我们应正确对待,在深刻理解大学师德建设的内涵及其重要性的基础上,针对比较突出的问题,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刍议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自觉维系自然界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和不可再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道德理念的一种新型的德育活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目前高校生态道德缺乏全局性、前瞻性和一致性等问题。因此,高等学校必须加强对生态道德教育的研究探讨,发挥高校自身优势,在教育方法的改进上下功夫,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  相似文献   

19.
行动德育强调构建以大学生为中心的家庭、学校、用人单位(企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运行模式。这一模式重在大学生的德育实践,把学校、家庭与用人单位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推动大学生道德力的提高,进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Elsewhere, the author has argued that the liberal theory of moral education is both morally dangerous and philosophically mistaken. The moral educator cannot be morally neutral, but must be morally committed, even if he is to attempt to teach children how to think for themselves about moral questions, or develop their autonomy, rather than indoctrinate them. This position implies that the moral educator must be a moral authority. The author defends this claim against subjectivists who deny the existence of moral authority by arguing that the possibility of moral judgment creates the possibility of moral author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