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写新闻,一般说来不能不交代背景材料。可背景材料往往会给人以陈旧、枯燥、干巴的感觉,这对以富有现场感为重要特征的“现场短新闻”来说,更是一忌。作者运用多种手段,好不容易将读者带进了“现场”,可是一交代背景,往往容易使正在“进行式”的现场出现断裂,如同放映立体电影突然停电,大刹风景,现场感消失,致使人们扫  相似文献   

2.
《今传媒》1995,(5)
编辑要当读者的“眼睛”文/韩晓晖新闻三味有位新闻界的前辈曾说过一句很精辟的话:“记者要当读者的眼睛。”意思是:当记者站到新闻发生的现场,或是面对新闻事实时,他要将自己的眼睛“变成”读者的眼睛,去“看”读者所欲知晓的情景、细节、信息,用读者的眼光去选择...  相似文献   

3.
高明的记者,不是给读者叙述新闻,而是向读者再现新闻。再现的“诀窍”之一,就是把读者带到新闻发生的现场,让读者看到画面、听到声音、嗅到气味、感受到气氛……从而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效果。(一) 现场描述,是维系新闻真实性的一大要素。没有现场感的新闻,就象没有香气的花朵、没有奏响的乐曲、没有动感的电影镜头一样,难以很快赢得读者的信任及征服读者。当然记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现场”所发生的一切细枝末节都“转播”给读者。但是,记者应当  相似文献   

4.
刘振 《新闻知识》2001,(9):45-45
读者在阅读时,总是先看标题,在知其新闻大概意思之后,再选择感兴趣或关心的文章细读。在各类新闻体裁充斥的报面上,现场感强的新闻,往往受到读者的关注。读者为什么相对喜欢这类新闻呢!众所周知,现场新闻的特点能使读者有如临其境之感,从而增强其感染力和可读性,但现场新闻自身的优势远不止这些。首先,现场新闻符合新闻规律———新闻要求新鲜的原则。人们常说新闻姓“新”,说出了新闻的主要特征。这里的新除了时效新之外,要注重的是内容的新,这才是新闻本质的“新”。现场新闻这种体裁,要求记者必须最集中的体现“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现场短新闻最大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有较强的现场感。他能够把读者带入新闻事件中,拉近新闻事件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对新闻事件有一个生动真切的感受,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大大增强了新闻的活力和吸引力,让读者觉得可信、可亲、可读。因此,要写好现场短新闻,  相似文献   

6.
徐战 《记者摇篮》2004,(5):26-26
作为报刊上的新闻稿件,图片新闻还是受到读者欢迎的。这是因为图片新闻比较直观,而且新闻事实发生现场的景象再现,相对的给人一种真实感。这种相对信任也给我们新闻摄影工作者提出一个很严肃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应当用什么样的拍摄态度面对这种信任?是把新闻事件的本来面目展现给读者,还是按着你的主观意识“创造”出一个“理想”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诸多传统媒体中.报纸、电台的传播方式是单一的.报纸通过文字,电台通过声音,他们所能做到的就是将新闻信息传递给受众。而对于电视新闻来说,以屏幕画面为主.声音、语言为辅,声画并茂,通过这些立体的传播方式.不仅仅是把信息传递给读者,更能将观众带进到新闻事件的现场,展现新闻现场环境、气氛并通过与当事人的谈话.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相似文献   

8.
记者要多写消息工人日报总编辑张宏遵效观念,更要站在读者角度,考虑读者究竟在这件事上想知道什么,自己能够尽最大努力给读者奉献多少。往往容易忽视的,是“背景资料”的运用。消息是要有新闻的,新闻包括了现场刚刚发生的事实和现场之外但又与此相关的必要的“背景资...  相似文献   

9.
高明的记者,不是给读者叙述新闻,而是向读者再现新闻。再现的“诀窍”之一,就是把读者带到新闻发生的现场,让读者看到画面、听到声音、嗅到气味、感受到气氛……从而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记者到达事件发生现场以后,要敏锐地观察、谨慎地证伪、不断地联想。 1、现场采访中的观察 现场采访之所以必要,是因为世界上有许多不能到达事件发生现场的读者和观众,迫切希望记者代替他们“到事发现场去看”。有幸到达重大事件现场的记者千万不能忘记带上自己的“眼睛”。 眼睛,是人身上最灵敏的器官。它像一架精密的自动摄像机,  相似文献   

11.
编辑在编发新闻图片稿的过程中,往往对发“专题”还是发“独幅”难以与作者达成共识。就军报的情况来看,似乎要求发“专题”的越来越多了。针对这个问题,我想着重谈谈独幅照片的优势。一、从新闻照片的本质特征青,最能体现“一圄胜千言”优势的是精彩的独幅照片。我们常说新闻照片“一图胜千言”,是指新闻照片以其最能体现新闻事件本质特征的最佳瞬间,向读者展示了该事件最精彩、最能说明问题的典型情节和细节,使读者能从照片画面提供的有限信息中能联想起事件的前因后果和预期的发展趋势,而且能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  相似文献   

12.
在新闻报道中的一个重要技巧就是要掌握和运用好细节性、现场感强的描写。我们所讲的“把读者带到现场去”就是通过精心采写,把人物或事件中最富有特征的片断、镜头、瞬间展现给大家,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这就要求记者不仅要在采访过程中善于采撷丰富、生动、有现场感的新闻素材,而且要用心写作现场见闻,真实地把新闻现场“再现”给读者,使色、香、声、味呼之欲出.做到逼真显形,进而深刻传神。  相似文献   

13.
让“现场感”跃然字里行间──浅谈现场短新闻采写心得冯世和当今,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节奏加快,读者对新闻的要求也愈来愈高,不仅文字要短,信息量要大,还要给人以真切的“现场感”。于是,现场短新闻顺应这一潮流应运而生。现场短新闻决非是“...  相似文献   

14.
目前报刊、电台发表的现场新闻,有的看不出、听不出“现场”特色,只能说明作者用腿去了现场,而没有时刻注意到用眼、耳、鼻等感觉器官去采访现场所发生的一切。因此,读者、听众没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相似文献   

15.
有位新闻界的前辈曾经说过一句很精辟的话:“记者要当读者的眼睛。”意思是:当记者站到新闻发生的现场,或是面对新闻事实时,他要将自己的眼睛“变”成读者的眼睛,去“看”读者所欲知晓的情景、信息、细节,用读者的眼光去选择,去组织新闻事实。这样,他的报道才能成为读者所喜闻乐见的,一读为快的报道。此言诚哉!  相似文献   

16.
“一篇理想的新闻报道应该把读者带到现场”, 这是一位新闻名家的写作经验谈。记者是作为读者的耳目而存在的。他的使命,便是让读者跟随自己的视野,见到他们个人视野以外的事物,使他们看到、感觉到、甚至闻到当时所发生的一切。在这里,记者不仅要在采访中亲至现场,而且要将自己的切身感受,即在现场动用一切感觉器官记录下来的第一  相似文献   

17.
“亲历式”报道,在国外较多地被称为“个人经历报道”。这种体裁,或者是记者直接参与某一事件,或者是记者亲身经历某一事件发生、发展、结局的全过程,且把自身直接参与其事的亲身经历写进报道中去,用以吸引读者,说服读者和感染读者。它要求记者在发挥更多的主观能动性,亲临事件发生现场,通过观察、询问、感受来构思主题,描述新闻事件的经过、发展。这种报道形式本来是最受读者欢迎的形式之一,然而,一些媒体由于盲目跟“风”,出现了大量模式化的亲历式报道。许多报道纯粹是为了“亲历”而“亲历”,大搞各种带有炒作色彩的“亲历”,哗众取宠,…  相似文献   

18.
一“现场新闻”,也称“视觉新闻”、“目击新闻”、“现场速写”、“特写”等,它是记者或通讯员亲临现场,通过耳闻目睹采写的新闻。这种报道方式贴近现实生活,真实感强;能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可读性强,从而使新闻作品易于贴近读者。一般来说,现场新闻有以下特征: 一、可感性。现场新闻必须写出特定的现场氛围,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在现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精彩镜头,典型场面。通常的消息侧重于文字记叙,现场新  相似文献   

19.
随着“渠道霸权”时代的离去,电脑互联网络将我们带进了一个新的传播世界。无重量的“比特”将期刊轻快地送到每一个读者的面前,以往期刊发行由于渠道限制而造成的传送障碍荡然无存。但是在这个看不见的通道上面,期刊阅读仍然具有区域封闭性。本文就数字期刊区域性阅读的现状以  相似文献   

20.
魏超 《当代传播》2003,(4):85-85,88
“亲历式”报道,在国外较多地被称为“个人经历报道”。这种体裁,或者是记者直接参与某一事件,或者是记者亲身经历某一事件发生、发展、结局的全过程,且把自身直接参与其事的亲身经历写进报道中去,用以吸引读者,说服读者和感染读者。它要求记者发挥更多的主观能动性,亲临事件发生现场,通过观察、询问、感受来构思主题,描述新闻事件的经过、发展。近几年来这种报道方式在我国新闻界逐渐流行起来,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