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一所学校,都会安排教师听课活动。这是一件很正常的教研活动,通过听课,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而案例中“走马观花”式听课是形式主义的做法,已失去了听课意义,是教师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这是功利思想在作怪。教师的这种做法是对教育的一种亵渎,更是教师师德滑坡的一种表现。如果学生知道教师的做法,会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降低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为防止教师中出现“走马观花”式的听课现象,强烈要求学校取消把听课节数与绩效考核挂钩的做法,这种与金钱相关联的做法不可取,听课应成为教师成长的内驱力。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改革以来,基于U-S协作的校本教学研究成为一个亮点,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主要特色.大学专业研究人员积累的课堂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对欲从事课堂研究的中小学教师而言是十分宝贵的,其专业的引领不仅必要且意义重大,是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捷径之一.U-S协作开展校本研究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是通过引领集体备课、公开教学、评课活动等系列活动来完成课堂教学;另一条是通过“引领备研”、“引领听课、观课”、“引领评课”等活动来完成课堂教学研究.专家基于校本教学研究的专业引领为教师观念的变革、能力的提升和专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3.
听课,是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方式之一,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出现“走马观花”式听课,一方面是由于中小学教师在繁重的课务、事务压力下的无奈之举,另一方面则与中小学教师自身专业成长意识不强有关。在笔者看来,听课不能“走马观花”流于形式,而要“走心”,听出感想、听出问题、听出建议、听出水平。  相似文献   

4.
在一次较大规模的观摩教学活动中,发生了下面这样一件事。一位青年教师上公开课,在学生的热烈争辩中,不知不觉下课的铃声响起,可是仍有几项教学任务没有完成。更让人苦恼的是,听课的教师们手里都有一份公开课的“简案”。原本想借公开教学活动来展示教师风采和学校形象,可是竟连起码的教学任务也没有完成,下面听课的教师议论四起,有的说: “学生讨论的时间太长了,教师上课怎能没有计划呢!”;有的说: “要善于控制局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总之,众多教师议论的弦外之音恐怕是:教师要把学生的讨论、争辩引向问题的实质,启发、引导学生顺利而高效地解决问  相似文献   

5.
谈如何听课     
听课是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一种重要内容,也是教师相互交流的一种有效形式。当前听课中存在一些问题,有的教师不是为提高自我而听课,而是为完成任务而听课,其表现为:面面俱到——有的教师在听课过程中,不知道该怎样做记录,把做课教师教学中的板书、出示的例题,甚至师生间的对话都要一一记下,根本看不出自己  相似文献   

6.
钱湛恩 《现代教学》2007,(7):106-109
最近我们组织了一次以“教材处理”为主题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并邀请市有关教学专家一起参加。在活动形式上一改传统的“教师上课、说课、专家点评”的教研活动模式,而是采取“执教教师上课、专家围绕‘教材处理’这一主题根据课堂教学的情况提出问题、然后执教教师回答、听课老师评议”这一形式展开,以达到专家与教师对某一课时教学在“教材处理”方面的意见统一。  相似文献   

7.
郎文涛 《今日教育》2006,(7S):59-59
误区一:机械型听课 听课教师没有明确的动机与目标,遵照学校的要求,“为了听课而听课”,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在听课过程中,我发现一些英语教师经常会组织一些“中看不中用”的活动,或者是一些“重复性”活动。一节课下来,学生倒是兴高采烈,教师也自我感觉良好,但学生的基本能力没有得到培养,教学任务没有完成。我认为教师在进行活动设计时要考虑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9.
“听课”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为此,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明规定了教师每学期必须完成的听课次数,并依此对教师进行严格的考核。但结果往往是学校和教师都陷入“两难”的尴尬境地:对于学校来说,虽然教师的听课次数都达到了要求,但听课的效果却没有得到真实的显现;对于教师来说,尽管对听课没有兴趣,但为了完成“指标”还是要穷尽办法应付检查,甚至临时“抱佛脚”,在检查前集中突击听课乃至相互抄袭对方“听课笔记”内容。  相似文献   

10.
听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课堂教学规律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我们在感慨广大教师听课热情的同时,却不难发现,目前,听课活动中的走形式、走过场等现象十分常见,听课效率低下。在学校的常规管理中,如何破解教师“走马观花”式的听课?  相似文献   

11.
听课,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须“四要”、“四忌”。一要明确目的,忌“心不在焉”。听课目的不外乎:以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为榜样,加快教改步伐;采“他山之石”为借鉴,探求教改之途径,即为提高素质教育质量寻找一条“路”,以少走弯路,避免误人歧途。听课忌“心不在焉”,“醉翁之意不在酒”。听课不是奉命完成任务,不是凑热闹,更不是教学的“点缀”“小憩”,不能图“形式”走过场。  相似文献   

12.
听课评课是一项在教学教研过程中经常开展的必不可少的活动。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学会上课,学会听课,还得学会评课,这是新课程对我们提出的更高要求。现实中.存在着教师把听课、评课当成负担的现象。对于教师来说.对听课本身不感兴趣以及缺乏听课技能是导致听课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这集中地表现为有的教师不明确“为何听”“听什么”和“怎样听”。专业化的听课评课需要教师带着问题进课堂,全面透视教学,增强反思意识,这样才能充分实现教师听课评课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3.
“听课”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所以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明文规定教师每学期要完成多少节课的听课任务,想以此促进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但这样的“好心”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好报”,相反的是,听课目前在很多学校教师的眼里,是一种形式,是一项教师必须完成的“作业”。一件好事,为休沦落到如此地步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所谓常规听课,是指学校行政或业务部门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调研或指导的教学管理活动。在传统的教学管理中,常规听课常常被作为了解教师个体教学状况,“约束”、“监督”、“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这种以“督导”为指向的常规听课与新课程关注教师专业成长的理念已不相适应。  相似文献   

15.
听课是一个学校的常规教学研究活动之一。它可以有效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借鉴、交流和探讨,取长补短,有助于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和业务水平,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因此,不少学校还明文规定了教师每个学期听课的指标和任务。不过,听课只是一种感性认识,而只有认真“研”课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听而不“研”,只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听课节数,而教学能力不会有大的提高。所以,听课要收到实效,需要做到“三研”,即课前“研究”,课中“研思”,课后“研讨”。  相似文献   

16.
每一所学校,都会安排教师听课活动。这是一件很正常的教研活动,通过听课,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而案例中"走马观花"式听课是形式主义的做法,已失去了听课意义,是教师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这是功利思想在作怪。教师的这种做法是对教育的一种亵渎,更是教师师德滑坡的一种表现。如果学生知道教师的做法,会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降低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为防止教师中出现"走马观花"式的听课现象,强烈要求学校取消把听课节  相似文献   

17.
“听课”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为此,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明文规定了教师每学期必须完成的听课次数,并依此对教师进行严格的考核。但其结果往往是学校和教师都陷入“两难”的尴尬境地:对于学校来说,虽然教师的昕课次数都达到了要求,但听课的效果却没有得到真实的显现;对于教师来说,尽管对听课没有兴趣,但为了完成“指标”还是要穷尽办法应付检查,甚至出现临时“抱佛脚”,在检查前集中突击听课乃至相互抄袭对方“听课笔记”内容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孙华 《湖北教育》2005,(2):60-60
教师互相听课、评课,是教师之间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许多学校对此都有这样的要求:每个教师每月听、评课不少于多少节,并在课后组织教师进行交流。但不尽人意的是,许多老师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实际操作却是:每月按数量要求听课,听课记录寥寥几笔,听到哪儿记哪儿,课后思考和交流也不多。这样听课,很难达到相得益彰的目的。久而久之,教师们对校内的听课活动就不以为然了。  相似文献   

19.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些中小学校为了加强对教师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便开始采用一种名曰“推门听课”的管理方式。所谓“推门听课”,顾名思义,即在不事先打招呼的前提下,学校管理者“突然袭击”式地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的一种管理活动。据不少采用这种管理方式的学校管理者介绍,这是一种不错的管理方式,可以有效地控制教师的行为,值得提倡。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判断一种学校管理方式是否具有合理性,首要的不在于即时的、表面的效应如何,而在于其背后的管理理念是否合理,能否经得起人类理性的检验。“推门听课”作为一种具体…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启动和逐渐深入,各种教改活动、教研活动轰轰烈烈地进行。听评课作为学校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重要途径,深受学校和教师的青睐。不过,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他们对待听课评课的态度往往不尽相同。在现实中,有的学校,只注重教师听课的数量,不注重听课质量,不切实际地规定教师听课节数,不注重检查和落实,造成教师平时不听课,期末学校检查听课笔记时集中听课,疲于完成听课任务量而胡乱选择听课学科,甚至出现教师抄袭听课笔记,弄虚作假的现象;有的教师,不重视听课学习,听课不认真,行为不严谨,或私下窃窃私语,或摆弄手机,甚至打瞌睡,他们评课不能切中要害,不是一味高唱赞歌,就是把一堂课批得体无完肤;还有的教师,不重视别人听自己的课,或在课堂上表演作秀,或以没“准备”为由拒绝,关起门来上自己的课……这些都与课改的初衷相悖,自然达不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