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代中国是一个社会大变革、历史巨涨落的时期。变革的目的在于打破封建型的社会结构,求得中国的进步和发展;涨落的流向是冲击封闭型的社会僵局,赶上西方近代化的潮流。然而,这场亘古未有的社会变革却以失败而告终,其症结在哪里呢?本文拟借助现代系统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津梁,从整体的、宏观的角度,对中国近代社会变革这个复杂的社会系统的历史环境、内在结构和外部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作一鸟瞰式的掠影,以探求中国近代化失败的多元因素的总和。一、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历史环境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肇始于19世纪中叶的洋务运动,它是一种外力刺激下的被动型的适应模式.部分晚清重臣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以及船坚炮利的进入,开始了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自强""求富"的近代化进程,揭开了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序幕.洋务运动既是为了维护和巩固摇摇欲坠的清朝封建政权,也包含被迫开放、发愤图强、抵御外侮的意图.他们的近代化意识以及开办的近代化企业,即使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和思考的意义.如果说洋务运动使中国迈出了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那么戊戌维新运动则是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首次尝试,二者构成中国近代化运动从先进的器物到制度层面的引进以及从物质文化到制度文化变革的总进程.戊戌维新的"变政"、"变法"在推动社会前进和思想启蒙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在早期的近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失败了,随后清政府自身所进行的近代化变革道路也走向终结.从这一进程来看,历史的辩证法是无情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以封建衙门方式管理大机器生产,只能导致近代企业的破产,没有主权独立就没有实现近代化的基本条件.历史证明,后起国家的近代化,其前提必然是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在一个没有完全独立主权的国家,只能成为强权的附庸,也不可能实现近代化.  相似文献   

3.
清末新式学堂的教师群体是在晚明以来西学东渐的文化交流趋势下,在社会变革的时代背景下随新式学堂的出现,新式教育体制的建立而产生的.教师群体的产生,源于甲午以来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教育改革思潮的滥觞及近代社会结构的分化与重组.教师群体的形成,以1902年南洋公学学潮后成立爱国学社为标志.教师群体产生后,又推动和加剧了这一社会变革的总趋势,二者互动导致中国近代化的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4.
中日两国近代化的不同历史命运并不是偶然因素造成的,其背后有极为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国际环境的深层次原因。中国近代化所遇到的各种阻力远比日本强大,所处的国际环境远比日本险恶,其先进的阶级力量亦远弱于日本。因而中国近代化的失败是不难理解的。  相似文献   

5.
洋务运动时期,基于中西对比和对农业认识错位的原因,近代重商主义开始抬头。学习西方先进技艺,发展近代工商业,成为洋务派官僚改变中国命运的制度安排,农业则处于被轻视的地位。洋务运动的失败,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缺乏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变革不可能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甲午战争后,中国思想界形成了重视农业的共同认识,其原因有二:一是经济因素,一是灾荒深重。在对西方认识更加深入的基础上,清末新政为近代农本主义提供了制度保障,晚清的农业政策开始了具有近代化意义的变革,也为民国时期的农业发展创造了制度条件。中国古老的农村社会由此具有了某些近代气息。  相似文献   

6.
从人类社会转型角度看,近代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其核心是工业化。从历史进程看,从落后的封建社会进到工业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近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在中国近代,近代化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  相似文献   

7.
太平天国在中国近代史上,首次和西方化进行了一次粗浅却又比较全面的对话,或说它对中西化进行了首次格义,形成了包括器物、制度和精神在内的中国社会变革方案。其目标虽然朦胧,但是指向中国需要有一个新国家,从而使这场旧式农民战争具有了近代社会变革运动的新内涵、新特点,揭示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换句话说,中国近代化是以器物、制度和精神的变革融构一体为其序幕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分析近代化变革失败的原因,说明良好的制度是社会变革成功的关键,产权制度是近代化变迁中最重要的制度安排,“官督商办”模式模糊了产权的界限,侵害了产权所有者的收益权,使制度的激励机制无效,因而没有建立起稳定的,近代化的制度基础;保证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相应的市场体系的不健全,经营管理方式的落后,市场交易费用的昂贵,也造成市场发育不完全,制约了近代化进程,适应新社会的经济伦理和价值观念尚未形成,不能为制度安排有效运行提供基本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9.
贵州的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一部分。就政治的近代化发展而言,贵州处在一个迟发展的境地,表现在三个方面:1、推进近代化的政治领导层的缺乏和变革社会的政治环境发育不 良;2、启蒙思想的传播受阻;3、近代化建设所需的人才晚出。一湖南相比尤其突出。它是贵州近代的特征,也置春近代化于两难境地。  相似文献   

10.
12世纪前后这一历史时段,中国和西方社会都有了向近代社会转型的机遇。然而,西方社会这一时期的变革为实现近代化转型奠定了基础,而中国却与近代化失之交臂,这是为什么?也许从中西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中的商人阶层的差异及其不同的历史命运这一视角能寻求某些答案,希望由此引发的历史警醒能折射出历史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板块一 热点专题知识串讲(一 )近代化的含义近代化也叫现代化 ,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从过程上看 ,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 ,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 ,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从内容上看 ,它是以科技为动力 ,以工业化为中心 ,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 ,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在中国近代 ,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近代化是指中国资本主义化的历史过程。中国近代化进程延误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使近代中国民族不独立。没有实现近代化的基本环境;二是近代中国清政府不是近代化的政府,其核心人物也不是近代化的人物或集团。  相似文献   

13.
制度变革、资本积累、世界市场和需求的扩大、技术准备以及思想文化变革这五个相互联系的方面,构成了工业革命由以产生的世界历史条件系统,其中,“主导条件”是制度变革,而内驱力或精神动力则是观念变革。没有制度变革或制度变革不力,且精神动力“乏力”,“世界历史条件”系统中的其他因素和条件的发展及其作用就要受到极大的限制,从而整个“世界历史条件”系统就不可能获得最优化发展,即不可能朝着有利于催化工业革命的方向发展。马克思关于工业革命产生的世界历史条件的思想给予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是:实现当代中国社会变革需要一系列的条件,但制度变革是其“主导条件”,观念变革是其精神动力。如果制度变革和观念变革严重滞后,就必然会严重地阻碍当前中国社会的变革,从而最终会导致这一变革的失败。据此,作者探讨了当代中国制度变革滞后的原因以及进行全面制度改革的出路问题,阐述了观念变革在当代中国社会变革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洋务运动从经济上说,是近代中国的一次"求富"和"求强"的运动.这个至今争议很多的运动成为19世纪世界经济近代化潮流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它最终没能使中国经济走向近代化.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导致了洋务运动最终失败的一些原因.  相似文献   

15.
清末民国时期,在外力的冲击下,中国开始近代化历程。社会转型期教育的变革是社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清末内陆省份安徽为例,梳理乡村教育变革的措施,考察变革的成效,揭示变革陷入困境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相似文献   

16.
近代化是世界近代历史发展的主要潮流之一。面对实现近代化的历史主题,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以不同的方式从经济技术、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层面探索近代化的途径,并为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先导。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实际就是中国逐步走向近代化的历程。由于当时的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化的基本内涵应该包括民族独立、政治民主、经济近代化和思想启蒙等内容。中国的近代化方式是中国历史选择的结果。近代志士仁人不断地以农民战争、变法维新以及民主革命等手段来救亡图存;同时又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规模或大或小的启蒙宣传和启蒙运动,以求得全面的近代化。可以说,救亡和启蒙相辅相成且互相促进,成为中国近代史的两条主线。近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日趋活跃,但有些学者却以一种非历史的、片面比附西方近代化的方式来…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学制的产生与发展,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中国近代三部学制的交替出现,既是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列不同阶段的重要标志,同时又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实际进程先后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因而,认真研究中国近代学制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探寻其发展轨迹,总结中国学制近代化的历史经验教训,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研究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中国人学习和了解西方教育制度,最初主要是经  相似文献   

19.
教育创新是为了适应社会不断变革的需要.教育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全社会对社会变革的高度敏感和危机意识.目前我国教育创新不足有历史上社会变革和体制变革方面的原因,也有缺乏创新的文化环境和氛围,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对创新教育的负面影响等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随着资本主义势力在四川的渗透和民族资本、官僚资本的逐渐发展,清末四川各级各类新式学堂不断涌现,传统封建教育逐渐走向瓦解,四川l教育在变革的阵痛中掀开了艰难的近代化历程。清末四川的新式教育起步虽晚,但成效显著,一改元、明、清中叶以来四川文化教育地位的衰落之势,一跃成为全国新式教育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成为清季兴学极富代表性的地区。清末四川新式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既是早期四川近代化和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近代四川的社会变革,有力地促进了四川民众知识结构的更新和思想观念的进步,为近代四川社会变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