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收藏》2007,(5):183-183
位于北京王府井工美大厦四楼的“闲庭”,是中国顶级文房雅玩情景店,主要以“名材”、“限量”和“唯一”、“唯美”的标准与理念,力推顶级文房雅玩。“闲庭”积藏者十年心血,收世间珍稀于庭中。方寸之间,鼓掌之中,案台之上,把玩摩挲,闲中得乐。  相似文献   

2.
徐平 《收藏》2007,(8):128-129
2006年6月3日上午9时30分,中国嘉德2006春季拍卖会“翦凇阁精选文房名品”专场在北京嘉里中心饭店举行。此次专拍是继2003年秋季“俪松居长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国艺术品专场”文房器具拍卖空前成功后的又一重点专拍,囊括竹雕、犀角、砚台、漆器、铜器、紫檀、黄花梨等各类文房名品将近120件。  相似文献   

3.
季江生 《收藏界》2011,(7):54-56
我国古代将书房称为文房,而文房用品则是古代文人雅士们案头必备之物,其中除笔墨纸砚外,还包括笔筒、水洗、水盂、印盒、墨盒、镇尺、臂搁、印章、调色盘等等,这些文房用品集欣赏、把玩和实用于一身,所以又被人称为文房雅玩或文房清供。  相似文献   

4.
韩涧明 《收藏》2009,(9):174-174
传承古法,秉持惟精惟一,坚持传统精道与细微处的严谨周密,将人文关怀与文化意趣蕴涵于产品之中,营构高雅、超逸的传世生活意象,成就了“文房一号”名列中国文房主题第一品牌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长沙窑生产的文房用具,以小件为多,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然而它却承载了大量的唐代文化信息。李泽厚先生说:“……而书法和诗歌却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再现的高峰,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普及和成熟的书法艺术,必然对其用具的生产有所要求和刺激,丰富多彩的长沙窑文房用具,就是在唐代兴盛的书  相似文献   

6.
《收藏》2001,(12):75-76
有关文房杂项,《CANS艺术新闻》2001年6月号,曾经就上海博物馆所举办的馆藏“文房四宝展”委请“盛和堂”主人黄玄龙做了一篇鉴赏评析。黄玄龙指出,过去骨董玩家看不起文房杂项的价值,认为这只是文人雅士闲暇之余的偶兴之作,但随着社会对明代文人生活的好奇及处乱世却能怡然自得的处世之道有所了解后,属于文人系统的雅赏之作便开始被收藏界广泛的重视。曾小俊是北京的一位水墨画家,同时也是文房杂项的鉴赏家,他对于明代文人美学品味有深刻的认识。他说,收藏玩赏文房雅品得先了解明代有哪些知名的文人,这些文人彼此是如何交往、如何生活的,只有从研究明代文人生活入手,甚至进入明代文人生活情境,才能真正欣赏、收藏文房雅品。  相似文献   

7.
程思明 《收藏界》2013,(1):69-69
笔架亦称笔格、笔搁,即架笔之物也,为文房常用器具之一,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笔架因样式不同,多有别称,如笔山,是因呈多峰山形而名,造型一般为五峰,中峰最高,两边侧峰渐次之。笔架的材质一般为瓷、木、紫砂、铜、铁、玉、水晶。其中实用性的笔架以瓷、铜、铁最为普遍,观赏性的则以玉笔架最为典型。明代以后,文人们对文房用具的追求逐渐高起来,不但要求有与“笔、墨、纸、砚”相配套的文房用具,而且要求这些用具注重实用性的同时还要追求观赏性。  相似文献   

8.
高启新 《收藏界》2011,(5):68-71
书斋是个很个性化的空间,有读书人就有书斋。书斋看似渺小,但在读书人的眼里却是体面的精神祭台,因此,古代的读书人,对于常年日居的书斋,也显现出格外的看重。而书斋除了书外,也少不了文房用品,它体现的是个人的喜好,如同你看到的藏书架上的书目就可大致了然斋主的求学及喜好倾向一样。文房里一张悬挂的画、一盆散发幽香的墨兰、一把纸镇、一幅座右铭等都无不打上主人深深的烙印。而用瓷器烧造的文房用品,更因其易碎珍贵而难能存世,而被藏家们厚爱。瓯窑作为一个地方名窑,却在较长时间内一直有爱好烧制文房用品的习惯,今天这些文房用品虽早已退出历史,但其中的吉光片羽,依然勾动读书人的心弦,令后人对窑工们的片片斯文用心而感动莫名。  相似文献   

9.
刘江峰 《收藏界》2015,(1):121-128
沧州博物馆,是国内首家专门收藏浅绛彩瓷器的公立博物馆。在这个名为“浅绛瓷韵”的专馆中,分十个专题、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浅绛彩瓷器超逸、典雅的艺术风采。其中有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收藏专题叫“瓷绘文心”,集中展示了一批大口径浅绛彩文房笔筒,其藏品之精,数量之众,品位之高,令人过目难忘。笔者近期有幸多次欣赏这批精彩的浅绛文房重器,反复想象这批文雅之作,曾经  相似文献   

10.
顷在《收藏界》今年第5期(总第53期)读到《名家刻铜墨盒赝品何其多》一文(作者署名徐标,以下简称“徐文”),该文旨在对刊载于今年第3期中的《文房奇葩》一文中介绍陈寅生、姚华、张樾臣的三方刻铜墨盒(图1)辨伪。读罢“徐文”,笔者试就该文中的一些辨伪依据和称述谈一些看法,聊资收藏界同好参考。笔者以为在“徐文”中称:“结合文中(笔者按:指《文房奇葩》)配图进行  相似文献   

11.
孟滢 《收藏》2001,(7):57-59
不少人对“文房四宝”中的砚、墨、笔、纸比较看重,其实印色池(印泥盒)在文房器具中也是个望族。明代屠隆早在((文房器具笺》中将印泥盒列为专项,他说:“印色池:官、哥窑方者,尚有八角,委角者最难得;定窑方池外有印花纹,佳甚,此亦少者。诸玩器,玉当胜于瓷,惟印色池以瓷为佳,而玉亦未能胜也,故今官、哥、定多贵甚。”印色池今人多称印泥盒,文人用其蓄藏印泥。此前多为妇女存放白粉、胭脂。清代乾、嘉之后,盒盖上出现青花书写的“双喜”字。  相似文献   

12.
笔、墨、纸、砚是我国最古老的书画创作用品,被称之为“文房四宝”。随着书画艺术事业的发展,后来又有了砚匣、笔洗、笔格、水丞、镇纸等用品,而精美的刻铜墨盒因其造型独特制作精美成为文房用品中一朵艳丽的奇葩。  相似文献   

13.
李烈初 《收藏界》2010,(11):106-109
我没有刻意收藏过文房用品,但行年八十有三,家庭传承,亲友馈赠,自己从文物市场见而欢喜,即加买下,久而久之,也就有了一些文房用品,现予记述。以其偶然得之,遂名之为《文房用品偶得》。砚金龙刻字砚(图1),端石砚,长方形。长16.5厘米,宽8厘米,高3厘米。  相似文献   

14.
正刻铜文房是刻有文字或图案的一系列铜质文房器物的总称。以刀錾施于铜器,青铜器时代即已有之,及至明清两代,錾刻脱胎变革成为一种刻铜艺术并达到了顶峰。尤其晚清、民国时期的刻铜文房艺术,无疑是中国刻铜艺术和文房藏苑中的翘楚。随着社会发展,书写工具的改变,刻铜文房已成为"中国最后的文玩""最后的文房贵族"。  相似文献   

15.
《收藏》2016,(11)
正文房用具兴起于宋代,盛行于明清。北宋苏易简以笔、墨、纸、砚为主题,撰写了《文房四谱》一书,是首倡"文房四宝"的典籍。明代文人阶层迅速扩大,追求文房用具的品位成为时尚,明屠隆《考槃余事·文房器具笺》共列举了45种文具,可谓集当时文房清玩之大全了。至清代,文房用具发展至鼎盛期,艺人们通过精心设计、制作和摆设,将原本的文房实用器演变为具有装饰性的艺术品,成为书房里、书案上的一道雅致风景。河北博物院收藏有一些除文房四宝之外的文房雅具珍品,现与读者共赏。  相似文献   

16.
第一类杂项一、红木笔筒(明、清、民国)笔筒为文人文房用品,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为不少藏家所喜爱,所谓“红木”是对红木紫檀、楠木、黄花梨等高档木料的泛称。真品:木质细密,手感沉重而润泽,老器物一般有包浆,与原木质交相辉映,  相似文献   

17.
赵丽红 《收藏》2013,(6):108-119
清代宫廷文房用具品类丰富,笔、墨、纸、砚以及文房陈设器具形式多样。考其来源,一部分出自内务府造办处,或按内廷样式交由地方杭州织造、苏州织主月造、江宁织造等承办制作,如御用笔、御用纸等,另一部分来自于地方进贡。清代内廷设有"墨作""砚作",专门负责御用墨和砚的制作。一般是由内廷画师按皇帝谕旨画样呈览准做,即形成“内廷恭造之式”。  相似文献   

18.
华慈祥 《收藏》2013,(11):100-107
宋雍熙三年(986年),书法家苏易简(957~995年)的《文房四谱》汇辑成书。该书计5卷,凡"笔谱",卷、"砚谱""纸谱""墨谱"各1卷。这是"文房"二字较早用于书名。"文房"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见《梁书·江革传》:"此段雍府妙选英材,文房之职,总卿昆季。"《南史·赵知礼蔡景历等传论》:"赵知礼、蔡景历属陈武经纶之日,居文房书记之任,此乃宋齐之初傅亮、王俭之职。"此时的文房是指官府掌  相似文献   

19.
袁水清  华慈祥 《收藏》2013,(6):98-107
文玩,即文房用具,具体指"文房四宝"及其衍生出来的各种文房雅器。其中作为"文房四宝"的笔、墨、纸、砚是最基本的文房用具,其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之后所指之物屡有变化。宋代以降,"文房四宝"则特指具有代表性的湖笔、徽墨、宣纸、端砚和歙砚。明清以来,文房用具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坐落于吴山脚下的杭州博物馆(图1)是一座综合性博物馆,包含北馆(新馆)和南馆(原杭州历史博物馆)。北馆开辟有“物华天宝——杭州出土文物精品陈列”、“意匠生辉——杭州不可移动文物纵览”、“翰墨丹青——馆藏书画陈列”、“闲情逸致——馆藏文房雅玩陈列”和“方寸之间——馆藏邮票陈列”五个主题展厅。其中,“方寸之间——馆藏邮票陈列”展厅令笔者感到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