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由于现代性对于中国而言具有外迫性和外源性,导致中国知识分子对现代性接受的片面性和不彻底性。中国知识分子对现代性既渴望又焦虑,这种焦虑体现为以民族主义排斥世界化,以政治理想主义抵制资本主义,以国家主义拒斥个人主义,以道德理想主义取代科学主义。中国知识分子只有克服这种现代性焦虑,彻底、全面接受现代性,中国现代化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2.
在后启蒙时代,众多对乌托邦的批判都是以对乌托邦的泛化理解为基础的。其实乌托邦是西方现代性的产物,在其文本表面的圆融一贯下潜藏着若干内在张力,这些张力与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具有亲和性。借助现代性的媒介,可以看到乌托邦和知识分子的共同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3.
文学制度是文学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机制和场域,它是文学现代文学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王本朝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制度研究将"文学制度"作为考察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出发点,阐明了文学制度的现代性意义,描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制度的产生、发展过程及其基本特点,影响和局限等,给予了我们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性合理化地建构秩序的境遇下,知识分子经历了从立法者到阐释与批判者、从"异乡人"到"定居者"的转向;大学在现代工具理性的压力之下也相应地走出"象牙塔",踏进"服务站"而蜕变成"多元化巨型大学"并晋升为社会的"轴心机构"。随着学科知识的日益专门化、学术生活的日趋秩序化,知识分子获得来自"多元化巨型大学"的承认越多,其对抗正统与教条,不轻易被政府或集团收编,对权势阐释真相的独立本性与批判潜能则越少。此一现代性悖论,是高教研究直接承担社会责任的一道玻璃墙。  相似文献   

5.
五四新文化时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皖籍先进知识分子群体显得特别耀眼。这一群体具有双重教育背景,历经辛亥革命、新文化启蒙运动、五四爱国运动的洗礼,逐渐形成独特的历史性格和群体特征。群体在地域分布上表现出内呼外应的二元格局,陈独秀是这一群体的奠基人和精神领袖,启蒙与革命的历史责任构成了这一群体一身二任的双重使命。  相似文献   

6.
中国20年代保守知识分子在新文化激进反传统所造成的价值迷失与欧战所引发的西方文化危机面前,通过<东方杂志>、<国故>、<学衡>等阵地,努力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转换.他们对中西文化抱有宽容的心态,企求创造出以中国传统为本,融汇西方精髓的新文化.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以吴宓为代表的学衡派.20年代保守知识分子与激进知识分子、自由知识分子三派互动、多元发展,积极寻找中国文化自己的归宿.  相似文献   

7.
从民族启蒙的角度分析了民初皖籍知识分子多元化的救赎路径,诠释了皖籍知识分子对价值观念和话语形式的重塑。论述了陈独秀的革命启蒙话语,揭示了陈独秀在鞭挞儒家伦理观念中所寄予的排他性思维和普泛性价值信仰;对胡适的语言启蒙诉求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阐明了胡适对儒家等级意识的抵制和建构文化共同体的心理认知;研究了高一涵的制度启蒙路标,阐发了高一涵主权在民的国家观念,探讨了联邦分权制的实施策略。通过对民初皖籍知识分子启蒙路径的言说,展现了知识分子在历史变革中所扮演的先锋角色。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8年数据探讨了农村籍大学毕业生与城市籍大学毕业生就业获得差异。研究发现:(1)更高比例城市籍毕业生进入党政机关以及主管单位为中央/省级的单位工作。2000年之后,城市籍毕业生选择自雇的比例显著高于农村籍毕业生;(2)绝大多数城市籍和农村籍毕业生选择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就业,选择去乡镇、农村就业的比例越来越少,但是选择回农村或乡镇就业的农村籍毕业生比例高于城市籍毕业生;(3)2000级以前,农村籍毕业生全年职业收入高于城市籍毕业生。但是2000级以后,城市籍毕业生全年职业收入超过了农村籍大毕业生;(4)农村籍毕业生与城市籍毕业生在劳动合同签订、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工作保障上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还进一步分析了造成农村籍毕业生和城市籍毕业生就业获得差异的原因,发现社会资本(特别是先赋社会资本)以及人力资本差异(毕业于不同层次大学)是造成两者就业获得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农村学生进城上学是当今教育的一种大趋势,有利有弊,利弊如何去权衡到现在还没有统一的标准,这对农村学校和农村学生都是极大的挑战,会让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农村和城市教育陷入两难的境地。  相似文献   

10.
新文化激进知识分子,从激进的思想文化革命到激进的政治革命,目的都在于推进现代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进程。以伦理革命和文学革命为主的思想文化革命,对推进思想领域的现代化和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进程起到了巨大作用。但他们发起的文化与思想启蒙运动,很大程度上都作为维护共和政治或重建社会政治秩序的一种手段,这种政治功利主义态度决定了其文化激进态度,尤其是全盘性反传统的激进态度。这种激烈的文化反叛,使其失去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因而也就失去了建构新文化秩序的基础,最终使民主与科学流于空洞的口号。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给五四文化启蒙注入了新的现代性的内涵,但新文化激进知识分子急于在社会革命方面取得进展,对建构新文化秩序却没有充分的准备,这便注定了五四文化启蒙运动是一次未完成的启蒙。  相似文献   

11.
农村中学数学教师对教学反思的认识不足、行为偏失,要改变现状,教师要从反思的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寻找原因,提出了可行的措施和策略,有利于农村中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12.
作为"读书人",传统的"士"由于其独特的身份而享有种种特权,现代的"知识分子"作为公民则与其他社会成员平等地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中国读书人从传统到现代这一转型的核心则在于"职业化",也就是以创造和传播知识文化为其职业的人被叫做知识分子.虽然源于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本质区别,传统的士与现代的知识分子存在着某些重要的不同,但是从精神血脉和文明传承方面讲,二者又在同一种历史传统中,所以与古代的士一样,今天的中国知识分子同样需要在谋道与谋食、优秀与成功、创造与时尚、君子与小人之间做出选择.  相似文献   

13.
乡村治理是社会治理的一部分,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层面。明确农村社会的主体和对象是农村治理的基本问题,对农村社会分层结构的分析目的在于把握结构变迁中各阶层的社会需求特征,调动各阶层参与农村治理的方式和途径,使农村社会达到良治,进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转化为国家治理的效能;摆脱传统人治社会的影响,建设法治社会;使国家各方面制度科学有效运行。因此,将农村社会分层与现代乡村治理结合起来,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中国的乡村文化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考验,中国的乡村建设也徘徊在十字路口。乡村文化与乡村建设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通过对乡村文化的整合创新来建设现代化乡村,既能够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与发展,又能够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乡村建设之路。这一切在今天的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20年代开始,随着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对农村教育认识的提升,农村教育开始由被关注阶段转入真正实验实践阶段,它主要表现为资产阶级教育家在国民党统治区所开展的乡村教育运动和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领导的农村教育实践。回顾、比较、分析先辈们为推进农村教育的发展所做的种种探索,对如何促进当前农村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和反思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从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到2007年农村义务教育实现免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政策的演变经历了四个基本阶段,每个阶段在基本特征、经费的的分担主体和分担比例方面表现出不同特征.分析各阶段基本特征以及经费分担主体和比例的变化,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实现免费的具体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7.
发展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是"三农"教育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全文在分析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也存在着思想上重视不够,覆盖面过窄,保障水平低,资金来源不合理,法制化不健全等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有政治、经济、社会及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提高认识、改革创新、发展经济、加强立法等几个方面入手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9.
“现代书法”的“参照系”相对模糊含混,使其创作与欣赏难以切入、把握和深入。文章对“现代书法”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梳理,发现“现代书法”并没有真正超越自身文化背景的规定,且有“滑动”艺术立场的趋向。所有这些使具有传统文化良知及书法情结的读者堪忧。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中适用教育券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券具有一定的本质特征,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体现为不同的具体制度,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适用教育券制度。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教育券制度具有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的功能,我们可以根据这些问题建构农村义务教育中的教育券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