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日本所藏公安派书目考索公安派作品输入日本的状况;以僧元政、石川丈山和梁田蜕岩三人为中心探讨江户前半期日本诗坛对公安派文学的接受,结果发现江户前半期江户诗坛对公安派文学的批评与接受基本上只是个体的志趣好尚,未能形成稳定的群体诗学追求,但是为后来山本北山大力提倡性灵说扭转诗风做了很好的诗学积淀。  相似文献   

2.
江户前期相当于中国的明朝时期,是中日文化交流活动的又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活动规模空前,出现了很多新的内容,具有明显的独特性。但是该时期通常被简单地概括为明清中日交流,没有收到应有的重视。本文通过对该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研究,论述该时期文化交流的独特性,并进一步明确其性质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村上春树是日本现代著名作家,其作品受欧美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并与日本内向派文学有许多相似之处。他的文学作品在风格、语言方面具有很鲜明的特点,同时思想性很强,社会底蕴也很深厚,但是也有其局限性,因而不能盲目推崇村上文学。  相似文献   

4.
论文是有关西方现代派文学在80年代的译介和接受的研究。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接受,是与当时的思想文化状况、文艺政策、本土创作现状密切相关。论文以翔实的资料,通过梳理西方现代派文学从“文革”后艰难地冲破禁区,到80年代大量地引进,总结了80年代西方现代派文学译介的特征,并深入分析了80年代中国思想文化语境与现代派文学的接受之间占匀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5.
鸳鸯蝴蝶派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颇受争议的文学流派,然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与对其实行批判、打击的新文学相比,鸳鸯蝴蝶派却占有绝对的市场控制权,拥有新文学所不及的广大的读者群。本文试图从受众接受的角度探讨这一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6.
王尔德是英国唯美主义的集大成者,拉斐尔前派作家的生活或作品使其受益匪浅,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王尔德早期的生活和创作之中。拉斐尔前派启发了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思想,强化了其唯美主义生活观,而王尔德则继承了拉斐尔前派肉灵合致、崇拜纯形式及其诗画结合的特点,并使其诗歌带有明显的印象主义特色,而且其诗具有拉斐尔前派仿古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阳羡派、浙西词派、常州词派是清代词坛的三大流派。他们对辛词的接受与评价分别呈现出推崇与神往、排斥与吸纳、超越与深悟的三大特色。差异的形成,既有时代原因,也有理论和审美的原因,同时说明辛词自身具有无限的丰富性及包孕性。  相似文献   

8.
建安文学在唐代受到普遍推祟,并传播海外。唐人对建安文学的接受集中在“建安风骨”与建安文学的写实精神。唐诗创作也受到建安文学的影响。建安文学慷慨磊落、使气命诗引起唐代诗人的共鸣,建安文学文本中那种厚重的生命力感,激发了同样慷慨豪迈的盛唐诗人的诗情。  相似文献   

9.
20世纪40年代末,赵树理作品开始译介到日本,引起了日本学者与读者的广泛关注。为全面了解赵树理及其作品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情况,本研究从赵树理作品在日本的译介情况调查、读者视野下的赵树理作品阅读与接受、日本学者对赵树理及其作品的研究三个方面进行文献梳理与宏观概述。综合言之,赵树理作品在日本的传播历程近百年,20世纪中叶是赵树理作品在日译介的热潮,《李家庄的变迁》《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登记》等多部作品均有日译本,其中《李家庄的变迁》受到了日本读者、出版社、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日本学界关于赵树理的研究涉及作者本人、作品文本阐释和赵树理与同时代作家的对比研究,以此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10.
日本的江户时期(公元1613~1867年)适逢儒学盛极一时,在幕府的大力扶持下,儒学思想在日本不仅上升为官学,更迅速渗透到日本普通民众中间,深深地影响着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作者试通过考察儒学在日本民间的传播和普及来剖析儒学如何被日本普通民众所接受,并在日本社会深深扎根下来.  相似文献   

11.
日本江户时代,德山藩、佐伯藩、秋田藩烟粉小说的收藏,与诸藩和个人文库相比呈现着特殊的状况.在德山、佐伯两藩,不仅收藏了中国烟粉小说,而且还有烟粉色彩很浓的中国戏曲,从中显示了以反映毛利元次和毛利高标个人意识为特征的搜集书籍的方针.江户中期白话小说类的搜集情况,似乎与唐话学的流行存在着某种关联.作者以诸藩和个人文库所藏目录为线索,对清代出版较多的以烟粉小说为主的中国白话小说,以及多以爱情内容为中心的戏曲类作品的收藏情况进行了调查,希望能为江户时代日本人与烟粉小说,进而为与中国小说、戏曲关系的研究提供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12.
13.
鉴于战国时代"下剋上"频频发生、武家社会秩序混乱的现实,为避免重蹈覆辙,德川家康及其后来的历代德川幕府将军依靠强权对大名势力进行了重组,在幕藩体制下,依据与德川将军关系的亲疏,把全国近270个藩分为亲藩、谱代、外样三种类型,对其分而治之,以建立德川家族的稳固统治,保证幕府对全国的核心控制力。但各地大名、尤其是那些外样大名仍然对幕府具有潜在威胁。因此,对大名进行有效管控,是消除危及幕府统治隐患的重要任务。颁布法令严加约束,通过改易对大名进行惩罚与威慑,令大名参觐交代以强化将军权威,摊派军役削弱大名实力,是保证幕府政治稳定的极具实效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4.
14世纪末至17世纪中叶欧洲艺复兴时代,正是中国封建化和近代思想处于交替之际的明末清初时期,这时艺复兴化是否已经传入中国,这是学术界没有充分研究的一个问题,就笔搜集到的资料来看,在天学,数学,地矿学,生理学,地理学和美术几个方面,明末清初艺复兴化都已在中国开始流传。  相似文献   

15.
前期延安文学中的左翼文学资源主要表现于三个方面:政治理性下的文艺特殊性追求,人性与审美的文学观,现实主义的文学观。左翼文人通过编辑文艺刊物、授课、讲座、直接指导创作,或组织文艺社团、举行文艺活动等方式,将他们的文学思想传播出去。  相似文献   

16.
17.
明初诗坛具有的重建正统诗教和接续元末反理学的宗唐之风等等易代特征,使得对李白的评述进一步成为诗学论争和创作实践的聚焦点。此时期以高启为代表的才子型诗人对李白诗歌的文学摹仿和展开的诗歌对话,既反映了明初士人在出世与入世相纠结的心态下对李白的重新解读,也通过实际的创作取舍倾向,进一步确立了李诗在汉魏到宋元之间的重要传承价值,亦为复古思潮下对李白所代表的盛唐诗歌的审美类型辨析提供了难得的文学接受样本。  相似文献   

18.
明代三大古典名的江户版译本开了日本翻译中国章回小说的先河。三个译本表现在与原作的相互关系以及字的表述形式方面颇有相似之处。这并非是一种偶然的巧合,而是表现在翻译层面上的化相异性和民族特性的一种反映。通过对这三个译本的考察,形成于江户时代汉籍译本的翻译风格将得于窥豹一斑。  相似文献   

19.
《诗》从有意识的累积———采诗、献诗到最后编定 ,“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的目的明确之后经过了一个不断强化推广过程 ,并被纳入礼的范畴 ,成为“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工具。正是在此目的的导引下 ,《诗》最初的流播是自上而下、自王公大臣而诸侯卿士、自统治中心向周边辐射并呈现出中心坍缩、边缘扩张的景象 ,而围绕此目的的“国子”教育导致《诗》之《雅》《颂》在流播中占据了统治地位。此目的还造成了《诗》最初之接受只能是功用性接受和阐释性接受 ;这种接受采用“断章取义”的方法 ,并不是对《诗》的被动记忆和理解 ,而是主动地参与和发挥 ,虽为后人理解《诗》原意设置了障碍 ,却替《诗》的接受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