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一、构成跳高成绩的基本因素影响跳高成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包括运动员的情绪,体力、心理状态,以及场地器材和气候等等。但是,构成跳高成绩的基本因素,却只有三方面:H_1——人体重心在离地瞬间的高度;H_2——人体重心起跳后的上升高度;H_3——人体重心在空中的最高点与横杆之间的距离。H——横杆高度跳高成绩就是这三个H 的组合,即H=H_1 H_2-  相似文献   

2.
在背越式跳高过程中,运动员身体的运动可分解为重心的运动和身体其他部位绕身体重心轨迹的转动两部分。起跳腿蹬离地面后,身体重心的运动沿着起跳角形成抛物线运动轨迹,身体其他部分绕身体重心的转动可分解为:绕垂直轴、矢状轴、额状轴三个转动,这三个方向的转动是运动员从起跳到顺利绕过横杆技术的关键,转动动能来源于助跑动能和人体弹性势能,转动角动量主要是通过蹬地和起跳摆动过程获得的,在整个跳高过程中,转动角速度是运动员通过调整身体各部位形状而改变的。  相似文献   

3.
运用图像采集与解析方法对王宇在第12届全运会男子跳高决赛中越过2.29m 一跳的腾空过杆技术进行了三维运动学解析研究。结果表明:王宇在起跳结束瞬间,摆动腿的摆动比较积极主动;腾起角与身体重心过杆夹角比较合理;腾空过杆阶段身体重心的轨迹最高点不在横杆的正上方,没有最大限度地利用H2的高度;王宇的 H3值略接近于世界优秀运动员的 H3值;髋轴与横杆的夹角较小,背弓充分。  相似文献   

4.
应用跳高中横杆、立柱、垫子等设备的长、高变化来测试受试者的跳高成绩,通过这个实验来分析跳高中视错觉形成的主、客观原因。并提出如何根据运动员的素质、技术、心理状态等特点,合理科学地应用错觉原理进行教学与训练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跳高就是要跳过一定高度的横竿,以所跳过横竿的高度H作为跳高成绩.要想跳过H高度,就必须使人体重心升高,也就是必须用力,必须作功.但是,从事过跳高训练,从事过眺高理论研究的人都知道,人体重心升高的高度与越过横竿的高度二者并不是一码事.横竿的高度H是由地面算起的;而运动员在起跳时,身体的重心并不在地面上,而  相似文献   

6.
背越式跳高技术类型新划分及运动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对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录像解析,发现:背越式跳高技术的关键环节--起跳阶段人体重心轨迹存在明显的差异,并进行运动学比较研究.表明以起跳阶段人体重心轨迹曲线作为划分依据,以较直观的易操作的人体运动学指标--内倾角和屈膝角为划分标准,可将技术分为:平缓上升型和波动上升型.  相似文献   

7.
1968年第19届奥运会上,美国跳高运动员福斯伯里采用背越式技术越过2.24米的横杆获得了金牌,从此这种与俯卧式技术完全不同的新颖跳高技术逐渐被世界各国跳高运动员采用,特别是青少年运动员更喜欢它。我国大概从1971年起才开始在青少年运动员中采用这种技术。十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背越式跳高技术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技术。目前男子跳高世界纪录2.39米是我国年轻的运动员朱建华用背越式跳高技术创造的;女子跳高世界纪录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法、三维影像解析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国家健将级和国家二级两种水平男子跳高运动员的技术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高水平运动员起跳腿空间夹角明显大于二级运动员,不同水平运动员起跳腿空间夹角的变化趋势相同,同试跳高度成正比;不同水平运动员成功跳次的起跳腿空间夹角均大于失败跳次夹角,较大的起跳腿与横杆矢状面夹角对于二级运动员成功试跳有更大的作用;起跳点与横杆的距离、速度转化率、重心水平速度同起跳腿空间夹角有较大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张李文跳高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对张李文与女子跳高世界纪录保持者科斯塔迪诺娃的跳高技术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张李文起跳后身体重心腾起的高度优于对方,但她起跳离地时身体重心太低,另外,过竿技术存在着缺陷,这是导致与科斯塔迪诺娃成绩差距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摘要:国内外撑竿跳高项目一直被世人广泛接受的4H公式理论(即:H=H1+(H2+H3)-H4),已不满足于现代撑竿跳高技术理论的需求。本文增加H5视角,以世界高水平运动员的技术数据为实证参考,采用运动生物力学摄影测量等研究方法揭示各成绩构成分量的情况与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撑竿跳高成绩构成分量H5的提出,解释了人体重心最高点不在横杆最上方时所造成的实际重心高度下降的情况。2)世界高水平男、女撑竿跳高运动员的腾越高度主要依赖于运动员的握竿高度,男子选手过杆技术优于女子选手。3)世界男、女选手的伸展偏离角度越小,人体腾起的高度(H2)就越高。4)世界高水平男、女选手的预设架距与身体重心最高点的平均距离差值呈现出绝大多数优秀选手的身体重心最高点未能在横杆正上方,且差值越大,身体重心下降的高度(H5)也就越大。  相似文献   

11.
论背越式跳高的技术特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对背越式与俯卧式跳高的助跑速度、着地起跳时的人体重心投影点离着地点的距离、起跳时的摆腿特点的对比分析,找到了这两种方式跳高起跳的动力学差距;根据曲腿摆动的起跳与过竿特点,分析了背越式跳高技术动作过程的必然性;依据背越式起跳时的骨盆转动特点,分析了背越式跳高起跳后身体自然转向背对横竿的动力来源.  相似文献   

12.
女子背越式跳高起跳和腾空阶段的速度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八运会女子跳高预选赛 (成都站 )中健将级以上运动员为研究对象 ,对运动员在起跳、腾空阶段的人体重心的三维速度及速度的转换进行了分析 ,以了解我国女子跳高运动员腾空阶段的运动学特征 ,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第十一届世界青年田径锦标赛男子跳高冠军黄海强起跳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结果表明:该运动员起跳结束瞬间,起跳腿髋、膝、踝三关节蹬伸较充分,但是两手臂和摆动腿摆动速度较低、摆动幅度较小;起跳瞬间的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的绝对值较低,垂直速度低是阻碍他运动成绩提高的最主要原因;在起跳时间上,与国外优秀运动员没有明显差异;身体重心的最高点位于横杆的后方,最后一步步长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4.
谈跳高运动员的专项力量训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跳高起跳过程中,蹬地时间极短,为了使人体获得最大的垂直腾起初速度,需要强大的起跳功率,通常称之为爆发力。无论跳高技术多么完善,无论身体素质发展得多么高,不具备强有力的爆发性力量,是不可能取得高水平跳高成绩的。因此,跳高训练,应重点发展爆发性力量,提高肌肉的弹性和反射性。此外,还需要同时发展支撑缓冲能力、摆动能力和全身协调用力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张树峰是我国在本世纪第一个越过2.30m的跳高运动员,蝉联了第10、第11届全运会男子跳高冠军,通过对他在第11届全运会越过2.28m的技术动作进行运动学研究,结果表明:张树峰的摆动腿着地点到身体重心的水平距离相对较大;起跳开始阶段的身体重心水平速度有所下降;起跳开始瞬间身体重心高度低于摆动腿最大缓冲瞬间的身体重心高度;在起跳过程中起跳腿在最大缓冲瞬间膝角在背越式跳高膝关节缓冲最佳角度范围之内;起跳阶段的蹬伸距离较小,缓冲时间相对较长,腾起角度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16.
作者应用性格测定、暗示等方法对少年跳高运动员进行了心理训练实验.结果表明,表象训练能帮助运动员稳定情绪,增强跳过横杆的信心,对成绩提高有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三维摄像方法和爱捷运动录像反馈系统提取有关当前我国部分优秀男子跳高技术的运动学参数,根据运动生物力学、训练学、统计学等学科理论对中外跳高技术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运动员在起跳离地瞬间身体重心高度和身体重心腾起高度上均与国外优秀运动员有显著性差异.我国运动员起跳离地瞬间身体姿态不合理,起跳的缓冲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制动,起跳腿的离心收缩能力较低.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很多教练对背越式跳高起跳放脚时脚纵轴、肩轴与横杆的角度对起跳效果的影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在许多田径教科书上也没能对这一技术环节的动作进行较好地规范,以至于运动员在这一技术环节上出现较多错误,本文章对这一极其重要的关键技术做了较为详细地分析。  相似文献   

19.
对2007年全国田径冠军赛男子跳高项目前六名运动员最好一次试跳起跳技术进行三维运动学分析,结果表明:被试H2远低于世界优秀选手;根据起跳时运动员质心降低的方式,将本次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分为三类:低-高型、高-低型、低-平型;助跑平均水平速度和起跳垂直速度分量小;起跳阶段水平速度损失值与起跳离地瞬间重心垂直速度呈显著性正相关性;起跳腿离地瞬间膝关节蹬伸较充分。  相似文献   

20.
背越式跳高快速弧线助跑起跳对起跳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进一步研究背越式跳高起跳理论 ,运用文献资料法 ,对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起跳过程进行分析 ,揭示弧线助跑起跳为背越式跳高身体重心运动方向和垂直速度的提早改变和累积创造了有利条件 ,身体由内倾转变为竖直过程 ,身体重心和垂直速度随之加速上升和增大 ,加快助跑速度有利于提高起跳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