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在学完“约数和倍数的意义”后,练习册中的一道判断题引起了我们年级组内几位教师的争执。这道练习题为:“18的约数有2、3、6、9。”对于这一命题,一部分教师认为是错误的。其理由是:18的约数除了2、3、6、9外,还有1和8,而这道题没有把18的约数写完,因此是错误的。而另一部分教师认为这一命题是正确的。其理由是:“有”和“只有”不一样。题中讲的是“18的约数有2、3、6、9”,而不是“18的约数只有2、3、6、9”。如果说“18的约数只有2、3、6、9”,那就是说18的约数除了2、3、6、9外,再没有别的约数,那自然是错的。而题上讲的是“18的约数有… 相似文献
5.
6.
案例:在一次课堂教学达标活动的听课过程中,其中当教完一年级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苏教版第二册),练习阶段教师都出示了这样一组判断题(找错并改正): 相似文献
7.
今天上午,我们班进行了一次单元测试,内容是"圆柱与圆锥"。下午,植老师给我们讲解试卷中的题目时,一道判断题引起了同学们的争议。题目的内容是:"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则它们一定等底等高。" 相似文献
8.
分析 不少学生总是对这类题感到困惑,解答时要么思维无序,要么瞎猜乱碰.其根本原因是对下列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 相似文献
9.
不论是华东师大版的初中数学教材还是北师大版的初中数学教材,在学习了三角形全等和命题证明之后,有一些证明题作为经典题目都会出现,而且问题在不断变化、升级,对学生能力的考查也在不断提高层次.例如下面这道证明题,已经发生了三次变化. 相似文献
10.
在复习课上,碰到了这样一道判断题:一个二位数乘以8,积可能是二位数,也可能是三位数。学生独立判断时,有的判对,有的判错。交流时,面对学生的意见分歧,我采用延迟评价的方法,把裁判权交给了学生。(以下S代表学生,T代表老师) 相似文献
11.
判断图中有几对全等、相似、相等关系的试题,是中考命题的热点,而对这类问题的解答,要求考生对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等有关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以及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等必须掌握,并能灵活运用,为帮助同学们不断提高解决这类问题的能力,现将近几年的部分中考题进行归类分析并解答如下: 相似文献
12.
2004年是浙江省单独命题的第一年,数学试题难易适中,有不少别出心裁的好题,令人耳目一新.笔者对其中的一道选择题印象特别深,觉得非常有新意. 相似文献
13.
<正>最近在五年级期末的测试中有这样一道判断题:循环小数0.31等于0.313131是否正确,这个题本没什么问题,学生只要抓住循环小数的定义,依次循环下去就可以知道是相等的,问题主要出在①学生认为两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不同; 相似文献
14.
这是六年级学生练习中的一道判断题。要求对的在()里打“√”,错的在()里打“×”。甲数比乙数多1/4,则乙数比甲数少1/5……( )从命题者角度考虑,是考查学生对两个数量之间对比的理解,根据“甲数比乙数多1/4”这一条件把乙看作单位“1”,则甲是乙的1 1/4(1+1/4)倍,从而可以求出甲、乙两数比为5:4, 相似文献
15.
付明云 《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2007,4(3):98-99
近几年来,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标准化试题中出现了判断这一题型,它的命题主要是在概念或运算上“故意”制造混乱,迷惑学生,使“鱼目”与“混珠”难以区分。判断题能加强学生对概念、法则、意义的理解,所以在解题时更应认真对待。为提高学生解答判断题的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点解题策略,供学生参考: 相似文献
16.
九年义务教育几何课本第二册第118页有这样一道自我检测题:
求证: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的交点,与底边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相似文献
17.
18.
马宝花 《中小学数学(初中教师版)》2013,(10):48-49
不论是华东师大版还是北师大版初中数学课本,在学习了三角形全等和命题证明之后,会有一些证明题作为经典题目出现,而且问题不断变化、提升,对学生能力的考查也不断提高。例如下面这道证明题,已经发生了三次变化。题目1:如图1,已知四边形ABCD中,∠1=∠2,∠3=∠4,AD+BC=AB,求证:AD∥BC.题目2:如图1,已知四边形ABCD中,∠1=∠2,∠3=∠4,(1)如果AD+BC=AB,求证: 相似文献
19.
教学第八册《平均数应用题》时,教师在巩固练习之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一个池塘的平均水深是1.2米,一个身高是1.3米、一点也不会游泳的小孩,如果掉进这个池塘会不会有危险?”题目出示后,学生使主动四人一组,进入激烈的讨论状态,各摆各的理由,彼此间争得而红耳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