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省优质课评比活动中,两位教师意外"撞衫"了,他们同时选择了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十单元"平均数"这一课。课始,两位教师都通过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一样的教学内容,不一样的教学设计,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课堂写真A】师:三(2)班第一小组九名学生参加投篮比赛(统计图略),4名男生分别投中10、2、8、8个,5名女生分别投中9、7、4、6、4个。师:有了这些数据,你觉得是女生投篮准还是男生投篮准一些呢?生1:男生投得准一些,男生投中总数比女生多。  相似文献   

2.
ABCDEFGH情况介绍一次,我去学校调研,听了这节随堂课。此课的教学内容取材于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三年级“解决问题”中的“怎么多了2个人”。课下我与教师进行了沟通与交流,有了以下的一些思考和想法。教学片断及思考一、创设情境师:三年级三班参加数学活动小组的有10人,参加美术活动小组的有9人,参加上述活动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生1:一共有19个人。生2:当然一共有19个人喽。……师:我很遗憾地告诉你们,你们都错了。其实他们是17个人,并不是19个人。为什么不是19个人呢?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研究的是重叠问题,这是我事…  相似文献   

3.
一、缘起:学生为何这样定义 笔者最近听一堂数学研究课,内容是《认识百分数》。课堂从“学校开展篮球比赛,班主任要通过投篮比赛选拔主力队员”导入,师生在交流后一致主张:求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比率大小,才能决定谁的投篮更准。再将各比率化成分母足100的分数,形成百分数概念的雏形。之后,老师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搜集到的百分数实例,准箭揭示百分数的概念时,出现了以下一段师生问的对话.  相似文献   

4.
又是一节数学活动课。按照惯例,我出一些探索性的题目,大家进行讨论与交流,得出结论。今天的这节课好像有点不寻常,我刚走进教室,数学班长就被大家推向了讲台,红着脸说:“魏老师,这节课我们读书,可以吗?”下面的学生附和着。我想数学课读什么书呀,我本想用老师的威严制止这一切  相似文献   

5.
这是我在“名师风采”活动中上的一节课的实录,这节课是浙江版小学现代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我设计这节课的理念是:让学生的“提问”与“交流”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让学生自主、合作地探寻问题的研究方法成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让学生审视、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成为本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由于学生在五年级时已学过立方体的展开图,也学过由六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组成的图形,但没有学过立方体展开图的特征。我希望这节课有所突破的几个问题是:学生通过观察两个图形,提出一串相关的数学问题,而这些数学问题中包含本节课要研究的数学问题;引导学…  相似文献   

6.
我准备在学校的开放日活动中执教“平均数”这节课。在邻班试教时,为了让学生体验平均数的价值,我组织了拍球游戏。全班分成两个小组,各选3名代表比赛。很多学生都很踊跃。  相似文献   

7.
刘金生 《天津教育》2005,(10):18-18
我听了一节小学数学课,内容是“除法的初步认识”。下面是这节数学课中的三个镜头和由镜头引发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我有幸参加了盐城市教科院举办的主题为“小学数学与新课程同行”的沙龙活动.活动中,我们观摩了三节同题异构课——“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并对其作了专题研讨.三节展示课各具特色,精彩纷里.在专题研讨时,举办方为每一位与会代表搭建了一个各抒己见、相互交流的平台,整个沙龙活动可谓是为大家奉上了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下面,撷取盐城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开发区小学王建荣校长一课中的几个精彩片断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9.
在学校组织的一次教研活动中,我有幸聆听了五年级两位数学教师教学同一节课"数字与信息"。这是一节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课,课前需要学生收集相关的数字与信息,然后组织学生开展探究、交流等活动。而这两位教师在处理"公民身份证"这一知识点时,由于采用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以取得的教学效果截然不同。案例一:师:请各小组的同学相互交流一下,老师课前布置了调  相似文献   

10.
四、合作交流=小组学习?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现在,我们在数学课堂上看到的几乎都是小组学习形式,这似乎成为了一种时尚,尤其是在公开课、观摩课的教学中。笔者清楚地记得,1993年参加全国首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课时,26节课学生全都是坐成“秧田”式的;而2001年笔者观摩全国第五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课时,发现32节课中有23节课是采用小组学习形式;最近笔者参加了某市小学数学观摩活动,1…  相似文献   

11.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现在,我们在数学课堂上看到的几乎都是小组学习形式,这似乎成为了一种时尚,尤其是在公开课、观摩课的教学中。笔者清楚地记得,1993年参加全国首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课时,26节课学生全都是坐成“秧田”式的;而2001年笔者观摩全国第五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课时,发现32节课中有23节课是采用小组学习形式;最近笔者参加了某市小学数学观摩活动,14节课竟然全部采用小组学习形式。  相似文献   

12.
工作接近二十年之际,居然有幸成为了特级教师张齐华“三门问题”数学课堂中的一名学生。在这次教师和学生角色置换的过程中,我产生了诸多感受,这使我对理解学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张老师的这节课中,所有学生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生。这些学生产生的途径非常奇妙。活动当天签到时,每位教师都领了一张号码牌,我猜想:互动环节时多半是要抽号回答问题了。当第一节课结束后,张老师在做第二节课的教学准备,却迟迟未见学生来,正在纳闷时,张老师说话了:“今天这节课的学生有点特别,请大家取出号码牌,号码牌上打有星号的老师请起立。”  相似文献   

13.
今天,数学老师出差,由语文老师来代课。我原以为语文老师肯定会把数学课改成语文课。没想到老师宣布要给我们上一节数学活动课。老师见我们怀疑的样子,认真地说:“看样子,你们不太相信老师能上数学课。确实,老师数学不是太好,有个问题先要请大家帮忙。”我们听了,认真地说:“老  相似文献   

14.
在一次研讨活动中,大家围绕研究课“分数的意义”中的几个数学活动是否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进行了探讨。现对课中的三个关键性活动作一介绍,和大家一起分享。活动一:自选材料表示分数活动材料:学生任意选择一种或两种材料表示分数。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数学活动,使教师对学生的认知经验有所了解,从而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同时,也需要考虑生成新的、有价值的学习资源,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材料。过程实录:活动要求:请你任选一种材料,用分、折、画或涂的方法表示出一些分数。学生自主活动后小组交流:说说表示的是什么分数?是怎…  相似文献   

15.
“学校里的数学问题”是学生进入六年级总复习后,我和学生一起开展的“实践与综合应用”课。根据课程的要求,学生以“学校里的数学问题”为主题,用课内五节、课外约两周的时间完成这一主题活动。下面一起来看看我们学习小组设计的研究问题的清单。  相似文献   

16.
北师大《数学》试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四节,力图通过“月球旅行”这一教学情境的设置,使学生作为一名活动者,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去解决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些数学问题,进而达到再实践、再认识的目的。下面是这节课的几个教学环节。环节一:讨论交流,扩展认识视野。(课前曾要求学生查阅有关月球方面的知识)师:我们大家要到月球去旅行了,走之前,我们要做哪些准备工作?请同学们根据自己了解到的有关月球方面的知识,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内讨论。(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其中)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相似文献   

17.
董晓玲 《教师》2011,(13):64-65
在一节优质课评选中,我关注到如下两个教学环节中教师的评价语: 环节一:一生作为小组代表,交流组内合作划出的优美语句并阐述美点后,教师如是评价——你们组水平真高。请大家为他们鼓鼓掌。  相似文献   

18.
赫尔巴特认为: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只要是真正的教学,就是教育性的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亦如此。如何更好地发挥数学教学的育人价值势必受到更多老师的关注。镜头之一:数学成了“缺德”课一堂内容为低年级《统计》的观摩课,教师预设的教学重点是以一代二。上课伊始,老师安排了一个四人小组的夹弹子比赛。不知是学生过于紧张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到了规定时间,每个小组夹的弹子个数还很少,在已画好格子的学习纸上不能体现出以一代二的优势。可能是这种情况在试教中从未出现,执教老师“灵机一动”:“大家的表现很好,老…  相似文献   

19.
一、案例以下是“求平均数”一课中的精彩一幕:镜头一:师:我们班的钟榕滨同学参加学校的卡拉OK比赛时,7位评委给出的分数分别是93分、96分、89分、92分、89分、94分、92分,怎样确定她的最后得分呢?生1:把7位评委评出的分数加起来,再除以7。(让学生用这种方法算出平均分)生2:我有不同意见。因为按比赛规则,必须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算平均分。师:你们认为呢?(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那么按这种方法再来算算她的最后得分。镜头二:师:下面请各小组结合本节课的表现情况,给自己小组评出这节课能得多少分。生1:我们第一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一次参加市级公开课教学入手,探讨一些数学教学问题。当时执教的是"折线统计图"。在教学设计时,我一直追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什么是折线统计图的本质?学习折线统计图的目的是什么?引导学生学习折线统计图的途径在哪里?本节课围绕这几个问题做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