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早在一九二五年,鲁迅在谈到文艺创作时说:“世界日日改变,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时候早到了;早就应该有一片崭新的文场,早就应该有几个凶猛的闯将!”(《论睁了眼看》)鲁迅正是以一个“凶猛的闯将”的姿态,为开辟“一片崭新的文场”而从事小说创作的.他以文艺为武器,投入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鲁迅把他的小说作为政治斗争和社会革命的武器.他说:“我也并没有将小说抬进‘文苑’里的意思,不过想利用他的力量,来改良社会”,“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我是怎样做起  相似文献   

2.
在《呐喊》和《彷徨》里,鲁迅继承了中国古代文艺遗产表现手法的特点,又吸收了世界进步文艺的创作经验,经过自己的消化、吸收、扬弃,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很大的艺术魅力.下面分几点来谈谈:一、主题的深刻性.鲁迅对于小说的创作,历来主张“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他的小说正同他的战斗的杂文相似,锋利而切实.鲁迅从小就同农民的孩子有着深厚的感情,并从农民毕生受着压迫的痛苦生活中,感到阶级压迫的残酷.同时,辛亥革命以后的历史教训,加深了他对中国社会的认识,深感中国反动势力盘根错节,必须进行韧性的战斗.这种思想反映在他的小说创作上,就使作品的主题思想比同时代的作家作品有不可比拟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现代小说成熟的重要标志,《呐喊》和《彷徨》共同表现了鲁迅对20世纪初现代中国现实的宏观感悟和自我生命的认识。但是深入梳理考察,并将两者进行比较之后会发现,两本小说集在内、外两个方面呈现出一定的嬗变轨迹,一是自我把握的优越意识到无能为力;二是社会探索的独特悲观到彻底绝望。正是在上述两方面嬗变的作用下,《呐喊》与《彷徨》分别具有了各自不同的风貌。  相似文献   

4.
王明霞 《文教资料》2007,12(31):14-16
本文通过对再现生动的社会风俗画、描写手法、语言、结构布局四个方面的举例分析论证,得出了鲁迅小说具有民族艺术特点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鲁迅生前,如果有人替他开一个“内销”“帽子”展览会的话,那是大有可观的:“世故老人”、“有闲阶级”、“封建余孽”、“二重反革命”、“法西斯蒂”、“买办意识”、“调和论”,等等。这是“活在人间”的“一个常人”所交的“华盖运”。和尚交“华盖运”能成仙为佛。鲁迅小时拜的第一个师父是和尚,凭他这“小和尚”的身世、资历,死后  相似文献   

6.
鲁迅在他的小说《呐喊》《彷徨》中,塑造了中国社会二十世纪初知识分子的人物群像,侧重表现他们的精神危机,以内向的反省与忏悔对他们的痛苦灵魂进行了深刻追寻。按照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对政治和社会所采取的态度,他们基本上可以分为抗议、疏离、退隐和裂变四种。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他们似乎都掉进了一座精神与灵魂痛苦的“炼狱”而无法自我解脱,鲁迅的笔触总是紧紧地地集中在对主人公的痛苦灵魂的深刻追寻上。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其总体的表现趋向是给我们一种追寻意味。通过对主人公“怪异”行为的抓取,描绘出一幅幅痛苦灵魂挣扎图。  相似文献   

7.
《荷塘月色》的主题,表现作对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强烈不满,以及希望在一个幽静的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心情,理解本的主题,应综合作一生的发展历程及当时社会大环境前后关联去理解。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初,以鲁迅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现代作家,为中国现代文学做了创世纪的实验.至今看来,其开创意义也是至关重大的.在这场亘古少见的文化革命和文学运动中.不仅创造性地构建起了中国新文学的现代意识和现代观念,而且赋予了许多文学体裁以新结构、新方法,使中国新文学带着鲜明的主体意识而昭然于世界现代文学之林.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呐喊》、《彷徨》这两部小说的环境描写有自己的特点,具体表现为:社会环境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具体生活环境的人格化、物质化倾向和自然环境的主观色彩、地方色彩三个方面。鲁迅非常重视环境描写。  相似文献   

10.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之称,乡土中国的化特征是用“礼”来维持固有的规则和社会秩序,在某种程度上远远超越了法律的威力。以此衍生的封建礼教和道德规范给“礼仪之邦”的子民带来无尽的悲苦和无奈。鲁迅作为二十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学家,他向这种“礼治社会”投下了重磅炸弹,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揭示了礼治秩序对人的命运的设计,这些人在“礼”的重压下大都丧失了自主意识和自由精神,成为“思想的奴隶”。这些作品中有被称为“投枪”“匕首”的杂,更有展示人物灵魂被吞噬的悲剧命运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  相似文献   

11.
<一>鲁迅在小说创作上给我们留下了思想与艺术都达到相当高度的两本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他的小说正如他同时代的许多作家的作品一样,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欧洲文学的强烈影响,特别是俄罗斯文学。而先生的独到之处则在于他一向和封建主义的、官僚资本主义的锁国政策作坚决的斗争,他要求大家“收纳新潮,脱离旧套”②认为“要进步或不退步,总须时时自出新裁,至少也必取材异域”。③在《340328致  相似文献   

12.
《刺青》是日本唯美主义代表作家谷崎润一郎的处女作。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研究该作品就是研究谷崎润一郎这个作家。该作品之所以会出现多种解读,就在于作采用了浪漫笔致,留下了诸多“意义空白”。本试图拨开谷崎润一郎浪漫笔致布下的迷雾,揭示其中曲折反映的残酷现实,并据此认定“谷崎学”仍具有一定的思想性。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小说有着极深刻的思想性。他的小说残酷地鞭打着人们的灵魂,是我们每个国民精神家园中一个个强烈震颤的音符,是一曲曲需要跪着聆听的灵魂音乐。鲁迅在观察与表现他的小说的主人公时,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他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的知识分子与农民的精神病苦。在《药》里,他给当时乃至现在所有的中国人开了一副医治灵魂的良药: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能再做被宰杀的材料和看自己同胞被宰杀而无动于衷的看客;在《故乡》里,最震动人心的不是闰土的贫困,而是他的一声"老爷"所显示出来的心灵麻木。鲁迅在《故乡》中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是中国五千年来千千  相似文献   

14.
《呐喊》《彷徨》是一个悲剧性的结尾,而后期的《故事新编》则为一反讽式的结尾,这二者呈现出主体复杂的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许多正确的理论观点。他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后应适当发展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思想,论述了要正确处理两种公有制的关系,并提出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要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原则。了解这些理论观点,对于正确认识今天的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 鲁迅一生为寻求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上下而求索。从早期的“立人”思想到“五四”时期对“真的人”的呼唤,鲁迅努力探索通过人的个性解放运动而达到民族乃至社会解放的道路。但是,当“五四”退潮之后,鲁迅才发现,在强大的封建势力的压制下,通过个性解放运动是无法达到社会的解放的,鲁迅遂开始寻找新的符合中国实情的战斗武器,其思想重心也开始由个性主义而向唯物史观转移,这种倾向,在他前期小说《呐喊》《彷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鲁迅是语言运用的大师,他以精辟的语汇,对比、递进的手法将《呐喊》、《彷徨》中的"笑"表现得淋漓尽致,不仅呈现了民众的"非社会反映","笑"中的苦味,而且将自己的灵魂也通过"笑"展露出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左其 《文教资料》2008,(31):12-13
<呐喊>作为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其中不仅反映了他对于社会的深刻思考,更折射出他对于自身社会定位的思考,<呐喊>中的鲁迅徘徊在启蒙者、知识分子与作家的身份之间,可能于此,才产生了<彷徨>.  相似文献   

19.
作为社会侦探片的<防弹衣>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审美探索:一是俗中寓雅,在一个"俗"透了的故事中,植入对社会很有点警世作用的更为深刻的社会意蕴;二是亦俗亦雅,不仅警察亦俗亦雅,而且杀人凶手也亦俗亦雅,支撑着作品审美聚焦的深层的社会意蕴;三是以俗入雅,在情节的叙事策略上是把一个血淋淋的场面植入"雅"文学的叙事方式,从而营构出一个有别于时下众多侦探片不同的审美世界.  相似文献   

20.
把问题置于“五四”文学启蒙的历史语境,从文化价值视角,系统归纳《呐喊》《彷徨》题材构成与主题意蕴的启蒙内涵,从启蒙对象、启蒙主体、启蒙本身三方面,阐释其启蒙题材与主题深刻的文化历史底蕴和文学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