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妍  刘冰 《新闻爱好者》2011,(10):98-99
"星座文化"作为一种源自西方的非主流大众文化,究其本质属于一种唯心主义思想,在内地并不值得提倡,然而,近年来它在中国内地的扩散传播愈演愈烈,被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认可和接受,甚至出现种种令人不可思议的星座迷恋文化现象。本文借助罗杰斯创新扩散理论,对"星座文化"从传播学角度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
张颖 《新闻世界》2014,(6):110-111
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韩流覆盖亚洲并逐渐蔓延到世界,这充分显示了韩国在文化产业扩张上做出的努力。最近几年,韩流在我国电视媒介的传播风头已经褪去,但借助网络渠道的传播依然盛行。在十几年的时间里,"韩流"在中国不但赚得盆满钵满,而且其已经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价值观。在韩流的狂热之势蔓延到多个领域的今天,我国自身的文化发展正面临市场抢夺和遭受国外文化稀释的威胁,我国正经受着文化安全的挑战。中国文化安全战略的"守"与"攻"需要我们静观其变,找寻恰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赵婷婷 《新闻世界》2011,(10):44-45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在大众心目中具有独特的地位,然而少数民族文化在语言方面的特殊性,使其传播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少数民族文化采取什么样的传播理念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当前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两种不同理念,研究认为,民族文化传播应该采取"两个阶段,两步走"的传播路径:短期内,采取大众化、通俗化的传播方式,使民族文化最大范围的传播;长期的传播方式应该是回归文化本身,传播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尽可能传播原生态民族文化,让大众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信仰和思想。  相似文献   

4.
【主持人语】当李鸿章出使欧美时,他并没感到自己像一个古人来到了"现代",而只是来到了与中国文化不大相同的另一种文化中。实际上,洋务派的想象力大多是空间性的。中国和西方"同处现代",没有这种共时性,就不可能在空间上遭遇,只不过它们在两个相隔甚遥的地域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各有优长的文化。因此,洋务派用"新/旧"这一组本来标示时间先后概念的词来替换"西/中"这一组表示空间并立的词,  相似文献   

5.
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7月23日举行的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精心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现在国际社会"西强我弱"的传播格局没有改变,西方媒体仍然牢牢掌握着话语权,  相似文献   

6.
黄廓张平 《传媒》2017,(22):37-40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而创新对外文化传播无疑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近年来,作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国家平台,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文化角度对中西方广告跨文化传播进行解读。从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分析中西方广告在精神文化上存在显著不同,指出在推行消费文化上,中西方广告则在根本上一致,在跨文化传播中虽然表现出多样性,但根本目的不变。就行业文化而言,西方广告从广告作品、广告公司、广告制度上多方影响着中国广告。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广告必须充分恰当地利用中国本土文化,并从广告主体和广告客体两个方面为中国广告创造宽容、健康的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8.
晚清中国人对西方图书馆的考察(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清时期中国人对西方图书馆的考察大致可以划分为鸦片战争时期、洋务运动时期、戊戌变法前后和清末新政时期等四个历史阶段。本文通过对晚清中国人对西方图书馆的历史考察 ,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西方图书馆观念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9.
晚清中国人对西方图书馆的考察(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时期中国人对西方图书馆的考察大致可以划分为鸦片战争时期、洋务运动时期、戊戌变法前后和清末新政时期等四个历史阶段。本文通过对晚清中国人对西方图书馆的历史考察 ,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西方图书馆观念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0.
晚清中国人对西方图书馆的考察(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晚清时期中国人对西方图书馆的考察大致可以划分为鸦片战争时期、洋务运动时期、戊戌变法前后和清末新政时期等四个历史阶段。本文通过对晚清中国人对西方图书馆的历史考察 ,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西方图书馆观念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1.
对外宣传片承担着传播民族文化、构建国家形象的责任。中国对外宣传片经历了由“相对模糊”到“被动提供”再到“主动投放”的三个发展阶段。在内容上,对外宣传片可借用西方“叙述模式”,增加客观性和故事性,在兼顾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降低一些“语境”高度,以便西方理解。在发行上,可以增加境外播放频率,变“单一”传播渠道为“多样化”传播渠道,以利于全方位、多角度地提高对外宣传片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2.
穆乐 《大观周刊》2012,(46):40-41
“大道幽微”主题展主要陈展老子的事迹、老子故里鹿邑太清官出土的历代文物,以及道德经版本。通过“大道幽微”的陈展,对进一步解读老子思想,宣传普及道家文化,传播老子在豫东大地上留下的历史传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周口市博物馆“大道幽微”主题展,为观众走进老子,感受老子道家文化思想,开发利用道家文化遗产提供了平台,成为弘扬、传播老子道家文化的重要基地和窗口。  相似文献   

13.
王娟 《报刊之友》2013,(8):15-17
目前,中国政府和企业大力加强文化对外传播的力度,致力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然而,中国文化"走出去"所遇诸多具体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化本身。中国同世界很多国家,特别是欧洲和北美洲的一些国家在文化的各个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文化的因素造成了文化消费者在审美习惯、消费偏好等方方面面的客观障碍,严重影响了外国文化消费者对于中国文化产品的接受兴趣和解读,进而影响了中国文化产品对这些国家的出口和传播。该论文试图从文化差异、语言障碍、文化输出与文化安全三个方面具体解析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所遇障碍的文化成因。  相似文献   

14.
在"西强东弱"的国际传播背景下,国内迅速发展的传播技术建立起了宏大的现代传播构架。但是对于消解西方文化霸权、实现中国"新闻强国"的目标来说,最终还是要聚焦在适合国际传播的传播模式上。中国媒体对外传播存在传播对象针对性模糊、传播方式非国际表达,反应机制迟缓等问题,是急需突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5.
沈艺虹 《东南传播》2011,(6):139-141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林语堂在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时用现代文明的眼光打量和取舍中国文明,用自己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在集体日常生活中让西方人体会中国文化的精髓,用中西文化融合立场传播中国文化,林语堂在书中将旷怀达观、陶情潜兴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情调予以充分的话语传达,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生活最高典型的模式,林语堂以他独特的方式向西方世界阐释东方文明和中国文化,为中西文化搭建沟通的桥梁。林语堂也因此在美国创造了传播中国文化的神话。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媒介仪式"这一术语在西方传播学界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学者们对媒介仪式的研究更是方兴未艾。詹姆斯·凯瑞提出的传播的"传递观"和"仪式观"不断得到认可并成为人们研究"媒介仪式"的有力参照,西方学者更是频频着力探讨宗教与媒介的关系。这不仅触及了"媒介仪式"这一概念的学术和文化渊源,更让我们看到其作为一个新兴的学术领域所具有的研究空间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申舒尧 《新闻窗》2013,(3):47-49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这两者之间的结合越来越多,关系也越来越紧密。特别是娱乐元素的注入,已成为此类节目改变刻板形象、赢得观众喜爱的关键所在。同时在文化传承中推进现代性文化的建构,既是社会转型期大众传媒变革现状的重要出路,也是社会转型期赋予大众传媒的文化责任。一、"知根知底"栏目文化特征分析(一)传播的理念"知根知底"是河南卫视2012年重点打造的一档大型中国传统家谱、姓氏文化节目,该节目契合"大美中国、文化卫视"的定位。  相似文献   

18.
就全世界范围而言,中国手机短信使用者的总体数量和人均短信发送总量均显著高出欧美国家,手机短信在中国人群体中的高使用率、短信人际传播在中国人际交往中显示出的强渗透力和持久热度表明,跨文化心理是研究中国人手机短信人际传播的有效路径。本文以此为视角,从中西方面子观的比较入手,透过中国人面子文化的解读,对手机短信人际传播及构建的人际关系特点进行分析。面子在中国人际交往中起到的主要作用在手机短信人际传播中有着特定的表现,本文就较为突出的两点作相应阐述:一、短信人际交往的纯文本优势——说话"绕圈子";二、"面子"与短信人际交往。  相似文献   

19.
粟特今属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一带,这两国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国家。在历史上,粟特是丝绸之路上东西方贸易的枢纽地区之一,承担着希腊、罗马、伊朗、印度和中国之间往来的中转站角色。从传播考古学的角度看,粟特人一定程度上充当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媒介人物”的职能。就希腊化文化元素而言,随着亚历山大及其部将的东征,希腊化文化随之传入粟特,并在当地不断得以延续与融合。在我国境内出土的与粟特人有关的墓葬、金银器、钱币以及粟特文资料都呈现了以粟特人为媒介的东西方文化交融和传播。  相似文献   

20.
陈江柳 《东南传播》2010,(8):118-121
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结合中国老子《道德经》的"反战"、"守柔"以及"人本"主义三大思想,以人类传播史上媒介技术的演进为纵线,进而评析主要大众传播媒介的演进图景及其所展示的传播文明。其中,两次世界大战以及第三次信息革命是媒介演进过程的三大拐点,尤其以网络为代表的信息革命时期人际传播方式的复苏更彰显了中国道家"不失其所者久"的传播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