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7 毫秒
1.
丁玲到解放区后,作品对知识分子形象塑造减少,仅在小说《入伍》、《在医院中》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几部作品中出现少量知识分子形象为主要人物。虽然人物少,但这些人物塑造的视角却是较为复杂的,其中有文化先驱者与懵昧大众的冲突而生出的慷慨悲歌,也有从大众视角对知识分子精英意识的批判,而最终主宰作家视角的是政治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革命历史题材剧不断地掀起中国电视剧市场的收视热潮。当代革命历史剧通过塑造另一种意义上的"高大全"又带有"江湖气"的革命英雄人物,弱化革命英雄的"出身"叙事,用知识分子形象来衬托这一类新的革命英雄,以符合当下社会生存现状的"亮剑精神"来迎合大众,最终形成了革命历史题材剧意识形态和大众文化的双重叙事。  相似文献   

3.
池莉作品中对知识分子普遍进行贬抑塑造,究其原因,这种创作由知识分子精英意识消解的社会大环境和作家自身创作立场所决定。其实,面对知识分子精英意识落寞的现实,作家与作品从精神深处对其进行理性批判与精神指导才是不朽之举。  相似文献   

4.
"归来"作家在新时期之初的人道主义立场和历史反思态度促进了当时启蒙思潮的生成和发展,促进了新时期之初"人的觉醒"。但他们的精神立场和创作也表现出内在的矛盾和困惑,在作家的自我身份认同和话语认同问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归来"作家的创作中,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合法"身份的"老干部"形象,许多作品不断表述着"忠诚"的主题,这与"归来"群体的批判姿态和启蒙立场形成了矛盾。这些矛盾表明了新时期之初文学创作仍然受到意识形态合法性要求的强势钳制,也暴露出"归来"群体思想立场的局限。  相似文献   

5.
张资平多产高量的小说创作中,塑造了大批女性形象,这些鲜活的生命形象几乎贯穿于其作品始终,也饱含了张氏对女性命运的认识和关怀。细读长篇小说《苔莉》,剖析隐含在女主人公苔莉性格中的两组矛盾对立因子——追求恋爱婚姻自由与主动依附男性、"五四"新女性现代意识与封建传统思想——之间的相互碰撞、牵制之关系,可以对其悲剧人生以及觉醒女性未完成的现代性之路作出有意味的探究。  相似文献   

6.
在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坛上,学院派知识分子们受到了广泛关注,作家们对他们在市场大潮冲击下的精神变异进行了审视和批判,这类作品使当代文学中知识分子形象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但是,这种描写也存在着夸大渲染之嫌,会混淆大众的视听,其创作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陛。  相似文献   

7.
与革命知识分子形象相对应,"十七年"文学塑造了一些反革命知识分子形象,《青春之歌》中的宋郁彬与《红旗谱》中的冯贵堂是两个主要代表。作家塑造他们的目的是为了揭示其假民主真反动的本质,安排他们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背景是为了证明他们反革命的隐蔽性和恶毒性,但通过文本细读,这两位反革命知识分子形象身上还携带有另外的一些历史细节。  相似文献   

8.
俄国 190 5年革命失败后布尔什维克党内出现的“召回派”一度宣传“造神论” ,受到列宁的严肃批判。高尔基此时创作的中篇小说《忏悔》 ,一向被认为是受错误思潮影响而陷入“造神”的泥淖。文章从文本形象和细节的析读入手 ,指出所谓“造神”不只是《忏悔》一作中的“问题” ,而且是作为无产阶级文学经典之作的高尔基的长篇小说《母亲》中的思想探索 ;继而从作品产生的政治背景着眼 ,试图揭示两部同样进行社会宗教思考的作品后世评价迥异的某些深层原委  相似文献   

9.
俄国1905 年革命失败后布尔什维克党内出现的“召回派”一度宣传“造神论”, 受到列宁的严肃批判。高尔基此时创作的中篇小说《忏悔》, 一向被认为是受错误思潮影响而陷入“造神”的泥淖。文章从文本形象和细节的析读入手, 指出所谓“造神”不只是《忏悔》一作中的“问题”, 而且是作为无产阶级文学经典之作的高尔基的长篇小说《母亲》中的思想探索; 继而从作品产生的政治背景着眼, 试图揭示两部同样进行社会宗教思考的作品后世评价迥异的某些深层原委。  相似文献   

10.
韦君宜在其小说创作中塑造了丰富多样的青年形象。其中,以《露沙的路》中的主人公露沙及其丈夫崔次英为代表的革命青年知识分子的形象最具光彩。只写自己所确实看到的和熟悉的人和事,调动自身的经历与思想进行创作,是韦君宜青年形象特别革命青年知识分子形象刻划成功的重在原因。  相似文献   

11.
吴迪青 《语文知识》2010,(4):100-101
陈映真是台湾著名的作家,他的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知识分子的形象,有早期塑造的沉溺于自我情绪的年轻知识分子,也有具有反思意识的知识分子,还有闪耀理想之光的革命知识分子。从不同时期、不同形象的塑造上我们可以看出,陈映真寻找台湾社会文化认同的努力。  相似文献   

12.
台静农以爱情小说的创作走上坛,而真正确立了他在现代小说史上地位的是乡土小说的创作。他的乡土小说描写了古老乡镇的风俗人情画面,展现了乡村百姓的悲剧命运,揭示了老中国儿女灵魂的愚昧与麻木,批判了国民劣根性。后期的小说创作重在青年知识分子革命形象的塑造上,属于早期革命学的范畴。他走了一条从爱情小说到乡土小说,到革命小说,再从革命小说回归到乡土小说的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文革"时期文学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系统梳理,将其归纳为英雄形象、反面形象和"异类"形象三类,对每一类形象产生的时代语境、形象特征及其艺术得失等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通过对其时人物形象从畸形的神化、鬼化到真实人的复归,揭示出一些人物形象塑造的永恒规律。并试图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研究,从一个侧面探究号称最革命的"文革"时期文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潜在联系。  相似文献   

14.
在自己全新突破的作品《沉默之鱼》中,谭恩美客观真实地描述了东方异域风光及文化,尤其对人物的具体塑造颇有深意,对东方之人物形象偏向正面描绘,而对白人之人物形象的刻画却充满批判讽刺。她用自己诙谐幽默的语言通过把异质文化之间的差异、矛盾和碰撞艺术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自我建构重塑东方人之形象,有效地反击了"东方论述",同时颠覆改变白人之形象,积极地消解了"白人优越论",表征了多元文化共存的文学诉求。  相似文献   

15.
论金庸小说的女性形象和性别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庸小说在华人世界中的流行和风靡塑造了文坛奇迹,他以现代意识介入女性形象的塑造,笔下出现了一大批鲜活的有生命质感和力度的女性形象。她们表面上有个性解放、人格独立,背叛父权社会主旋律的一面,但另一方面由于传统的男权中心模式观念的影响,叛道与守道的矛盾在金庸的作品中表露无遗,狭隘的男性意识与开放的女性意识形成了其创作面貌的两个对立支点。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家族批判”是一个经典性的主题,作家们批判家族是基于改造社会的巨大热情,随着时代主题的变化,叙事型作品中的“家”依次成了“个性解放的障碍”、“革命的异物”、“抗战的阻力”。作家由批判家族从而批判一个制度,一种文化,体现出现代知识分子“感时忧国”的救世情怀。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小说中,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相当多的作品都呈现了知识分子自我的身份认同与革命、与民众的密切关系,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种身份认同存在一个逐渐演变的轨迹:"五四"及20年代前半期体现为自我认同,在认同中又有危机;大革命前后及30年代体现为革命认同,在认同中又有左倾;抗战及四十年代则体现为人民认同,在认同中又有困惑。总之,知识分子自我、革命、人民是我们理解现代知识分子小说的三个关键词,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特定历史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形象以及精神特征,体现了知识分子身份的不同与地位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奈保尔具有批判殖民主义倾向,但在一定程度上又流露出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默认。在作品中表现为反殖民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双重因素与作者矛盾的后殖民意识。奈保尔以一名知识分子独特的生活经历与所处的时代背景共同塑造了他这个矛盾复合体。  相似文献   

19.
凌叔华创作视野是狭窄的,她的作品很少涉及重大的社会问题,绝大多数只限于女人和孩子这类家庭琐事。凌叔华笔下的"闺阁"形象,是一群在时代变迁之际处于现实和传统夹缝之中的旧式女性。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少女形象,另一类是已婚妇女形象,她是名副其实的新闺秀派作家。  相似文献   

20.
从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知识分子形象被批判、被遮蔽的现象入手,分析<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与作家塑造知识分子的关系.知识分子的被批判、被遮蔽是知识分子在现实生活中的边缘化在文本中的体现,而作家对知识分子进行观照的他人视角是知识分子立场缺失的表现. 关健词:知识分子;冲突;缺失;血统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