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长生殿》与《牡丹亭》,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描写爱情的经典著作。但是很多人在赞扬杜丽娘"至情"的同时,却对李杨爱情加以否定。无论从创作者意图、剧作本身还是社会影响来看,李杨爱情都可称是真正的爱情,值得歌颂。  相似文献   

2.
《牡丹亭》是明代大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其思想和艺术的成熟都在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清初著名戏曲家李渔曾语:“即汤若士《还魂》一剧,世以配飨元人,宜也。问其精华所在,则以《惊梦》、《寻梦》二折对。”本文从内容上对《惊梦》一折进行了分析,“姹紫嫣红开遍”的满园春色,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以及春风飘送的“晴丝”,通过赏评给读者展示了一个对生活热爱对爱情渴望的深被封建礼制束缚的少女形象。  相似文献   

3.
汤显祖在《牡丹亭记题记》中说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因情而梦,因梦而病,因病而亡,又因情而生,这生生死死皆为一个"情"字。""情"在这里成为了一种超越生死、至高无上的神秘力量,它犹如一位女神,牵引着有情之人如杜丽娘者勇敢地冲破理学教条的束缚,大胆地追求她所向往的理想和幸福。  相似文献   

4.
《牡丹亭》是我国戏剧史上一部浪漫主义杰作。它所描写的是一种"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爱情,对人的情欲有了肯定的描述,对理学禁欲主义进行了强烈的冲击,为受禁锢的人生打开了一扇窗户,从而达到了传奇的顶峰。  相似文献   

5.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传奇大师汤显祖在他的剧作《牡丹亭》中,不仅以塑造了杜丽娘这个生动、独特的至情至爱者的形象,而且也向我们讲诉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至情已经超越了传统的意识,冲破了封建社会婚姻桎梏的爱情,表现了主人公坚定而执着的追求,同时也表现了人类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  相似文献   

6.
汤显祖的《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出现在十六世纪中后期的爱情戏剧,两部作品都表达了追求自由爱情反对封建的主题,本文拟从人文思想关照下的角度来比较《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两剧中主人公的艰难爱情。  相似文献   

7.
一般认为,汤显祖的戏剧杰作《牡丹亭》是一部爱情题材作品,歌颂自由幸福的爱情是其主题。这无疑是一种有充分依据和说服力的观点。但《牡丹亭》又决非仅仅为写爱情而写爱情的作品,其题旨意蕴丰富深刻,呈现为多重形态。张扬感性自我,肯定人的自然欲望的满足是作品最基本和最朴素的第一重意蕴,这在作品的各个部分和艺术形象身上都有明确的体现。建基于充分肯定人欲这一题旨上的《牡丹亭》的第二重意蕴才是对美好爱情的深情礼赞,其中显示出的以情反理、崇尚个性解放等文化意义尤具价值。汤显祖和自己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杜丽娘声息相通,《牡丹亭》由此具有了更为深沉的自况意蕴:汤显祖把生命的激情,感怀身世的浩叹全部倾注在杜丽娘身上,他的种种感受、体验都藉人物形象和爱情故事得以传达。肯定人欲,赞美爱情,传达人生况味都是剧作的题中应有之意,但更深入地追究下来,《牡丹亭》又是一部道德剧和宗教性戏剧,凸显出宗教性观念,是一部仰仗天、地、神、鬼和皇权来追求人欲爱情,感怀人生况味的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8.
柯文婷 《海外英语》2011,(4):150+152
明代戏曲《牡丹亭》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其作者汤显祖更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在西方文学界的地位之重可见一斑。美籍英裔汉学家白之(Cyril Birch)的《牡丹亭》英译本是在西方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版本,该文通过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来赏析白之《牡丹亭》英译本的翻译艺术。  相似文献   

9.
生死不渝的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不变讴歌的主题之一.<西厢记>和<牡丹亭>一为现实主义剧作,一为浪漫主义剧作,同是爱情剧的杰出作品.  相似文献   

10.
一曲浓丽华艳的牡丹亭,经过四百多年的流传,在舞台上愈演愈烈,艳采精光。梦生梦死,人生人死,情生情死,死亡复活意象被重复运用。杜丽娘渴求自由,明代没有这种自由,如今有了。然而《牡丹亭》却绽放在最不适合它生长的时间,又在最适合它生长的年代里枯萎,这是书中人生生死死外的生死悖论。  相似文献   

11.
《牡丹亭》获得成功,与其语言美是分不开的。其独特的语言美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典型化的环境语言、雅俗兼备的风格语言、多样化的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12.
《牡丹亭》以奇谲瑰丽之姿,演绎了人间之至情。纵观历史上同类题材,自能发现它的继承和超越之处。同时,明代“心学”思潮的影响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文章试从“人间爱情的升华”、“离魂模式的借鉴”和“时代思潮的影响”三个方面对《牡丹亭》之“情源”做一番简要的探悉。  相似文献   

13.
汤显祖充满生死梦幻奇情异彩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一直延续并影响到一个世纪后的洪鼻。洪昇《长生殿》里把李、杨的爱情理想化为生死不渝的真正爱情,演出了一部“闹热《牡丹亭》”。洪昇明确地标举汤显祖的“至情”旗帜,是“玉茗堂派”的翘楚;其剧作中“情缘总归虚幻”的虚无思想亦来自汤氏;他写李、杨月宫重圆的虚幻,无疑寄托了自己人生失意的空幻之感。  相似文献   

14.
人欲的赞歌──对《牡丹亭》主题的再认识孙书磊一《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品,主人公杜丽娘慕色而亡、死而复生的“至情”,无疑给人以最激动的感受,关于俞二娘、商小伶、冯小青等传说的记载,就足以说明这点。人们在不难发现“汤显祖正是为千千万万被压迫的妇女倾吐...  相似文献   

15.
《集宁师专学报》2017,(1):17-21
《牡丹亭》中喜剧性因素集中表现在陈最良、春香、道姑等人物身上,其喜剧性起源于矛盾性、反常性;喜剧性因素的使用或冲淡了悲剧气氛,或喜中含悲、喜后见悲,喜剧情节从另一面体现了悲剧性。并且,汤显祖使用这些喜剧性因素,实则寓含对皇帝官员、官场与科举等社会百态的讽刺;将《牡丹亭》等戏曲与西方戏剧比较,从中窥探出中国传统戏曲具有"悲喜混杂"的风格特征,其原因是继承插科打诨的戏曲传统与具有乐天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6.
文章将《牡丹亭》分作上下本,以精神分析学理对杜丽娘和作家进行心理研究,解读分析杜丽娘的本我、超我、自我及对剧情的影响,提出了本我戏与自我戏的见解,也认为作家主情论与士不遇的创作心理分别影响了上下本的剧情设计。  相似文献   

17.
汤显祖(1550-16I6)与莎士比亚(1564-1616)是同时代人,一个是中国明代戏曲大家,一个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大师。虽然曲剧有别,东西殊异,两人却同堪称世界舞台艺术大师,而对比两位大师的创作.其中竟也确实存在许多重要的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18.
传世经典《巴黎圣母院》的女主角爱丝美拉达风情艳丽、单纯善良,追求纯真唯美的爱情,然而却被无情的命运捉弄。爱丝美拉达为爱而活,也因爱失去了生命。悲剧是把美的东西撕碎给人看,作家雨果以其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细腻曲折的笔触,描写了爱丝美拉达充满悲剧的爱情哀歌。  相似文献   

19.
《牡丹亭》是我国古代戏曲艺术中的瑰宝,恰似一颗光华璀璨的钻石,每一面都闪射出夺目的光芒。本文着眼于作品的整体构思和情节设计,剖析了其中体现出的多种对立统一的力量,即戏剧的张力。而能否拥有适当的张力,是一出戏剧成功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分别是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和中国著名剧作家汤显祖重要的古典悲剧作品。二人生活在同一年代,两部作品的诞生也仅相差三年,不仅在主题上表达了同样的反封建主义思想的爱情,在叙事上也运用了异曲同工的“还魂”情节,但具体到“还魂”前后、原因、过程,却发现了很多异同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