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水土流失是东西部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也是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复杂且脆弱的主要原因。水土流失是我国风沙的策源地,它破坏农业生产、加剧贫困程度,制约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必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理念,促进生态自我修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治理与开发相结合,促进农民致富增收。逐步建立一种科学合理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水保治理开发机制。  相似文献   

2.
朱毅  徐玖平  胡知能  王楠 《软科学》2000,14(2):31-35
一、引言我国西南部的攀西地区具有十分复杂的地形地貌,大体可分为干热河谷,宽谷盆地,中高山区和农业综合区划的类型。在这个生态经济系统中,热量丰富,光照充足,具有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土地辽阔,可垦荒地资源多;水资源极为丰富;农业劳动力资源充裕。地处长江上游的攀西地区,由于长期以来许多资源的不合理开发,造成自然资源破坏与水土流失严重以及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自然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不够。它们拥有的森林资源多,水资源、土地资源及动植物资源丰富,林牧特产品具有优势,但单位产出低。(2)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  相似文献   

3.
临淄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一、临淄区基本情况 临淄区位于鲁中丘陵北缘,淄博市东北部、为淄博市市辖区。东接青岛、烟台、潍坊、西邻济南,是整个山东东西贯穿的交通枢纽。区辖16镇,3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668平方公里,总人口56.6万,其中非农业人口20万。 临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国家  相似文献   

4.
《科协论坛》2004,19(2):5-6
淮河自西向东流经豫、皖、苏三省,干流河道全长1000公里,流域面积18.7万平方公里。安徽省位于淮河中游,淮河横贯全省,干流长约430公里,是流经全省的两大水系之一,流域总面积6.7万平方公里。据2000年统计,淮河安徽段流域总人口约3727.8万人,耕地总面积4292万亩,分别占全省的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召开已有一年时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强劲势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不断充实和完善。在深化改革实践中十八届三中全会为中国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其核心为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不断深化,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更加体现了“中国模式”的内涵,在发展中巩固、充实、提高,展示了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理论特色及制度的优越性,经过二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获得了科学发展。“中国模式”在世界经济发展中表现出符合人类发展进程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青藏地区资源开发利用应坚持发展生产、保护环境、重建生态系统的良性特征原则,并重视社会资源的开发,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适用技术与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振峰 《软科学》1998,(4):50-52
现阶段,我国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普遍落后,既面临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又要在较短的时间内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任务艰巨。因此,要把民族地区建设成为团结、进步、文明、福裕的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既不能按照常规走路,也不能完全重复先进省区走过的道路。而必须从实...  相似文献   

8.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长期发展的战略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五大的胜利召开,政治稳定和法律制度的连续性,使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有了重要保证。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起步阶段就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以使我国的发展少走弯路,少浪费时间和资源去试验已被世界其他地方证明是失败的发展模式和途径,避免重蹈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结合中国粮食生产发展过程,从生态环境、体制政策两个方面探讨了目前威胁和影响我国粮食安全及农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和问题.提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实现农业持续发展必须控制人口增长、阻止耕地流失、恢复植被及抑制水土流失、解决水资源短缺和粮食流通体制问题,并针对这些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了建议性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西部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董锁成  王海英 《中国软科学》2003,(10):115-119,114
本文分析了西部地区面临的生态恶化与加快发展的双重挑战,提出超常规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是西部摆脱“脆弱—贫困”恶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文中重点分析了西部地区发展生态经济模式的战略依据、内涵以及战略途径,并对如何促进西部区域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对策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西南岩溶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资源是西南岩溶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开展岩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是促进西南岩溶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将模糊综合评判法作为西南岩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主要方法,构建了西南岩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了层次结构,通过频率统计法、主成分分析法等方法选取了24个西南岩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并进行了简要说明;对权重的确定、评价矩阵的建立和运算模型的选取等模糊综合评判重要环节进行了阐述。采用2005年观测资料,对贵州普定后寨流域上、中、下游地区进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脆弱的生态环境是制约上游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因素,各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度:下游〉中游〉上游。评价结果较直观地反映了研究区域水资源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状况。得到了前人研究成果的验证。  相似文献   

12.
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土壤质地黏重,透水性差,季节性降雨分布严重不足,极易发生水土流失;不合理的耕作措施加剧土壤侵蚀,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制约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979年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以下简称"桃源站")建站以来,系统开展了区域农业生态系统优化管理、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和建立区域农业综合发展的技术体系与优化模式,并进行示范推广,为南方红壤丘陵区农田生态系统耕地地力提升和水土流失治理、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改善提供重要理论和技术支撑。通过系统分析南方潜育性和次生潜育化水稻土的形成原因,为我国潜育性水田的治理提供技术支撑;研究红壤稻田生态系统可持续生产力与系统健康的协调机制,为稻田生态系统持续、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系统解析驱动稻田N2O和CH4排放关键过程的微生物作用机理,为我国农田温室气体减排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系统解析我国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细菌和反硝化微生物的分布格局和主要驱动因素,为大尺度刻画我国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机构及生态功能奠定基础;研究猪日粮功能性氨基酸代谢与生理功能调控机制,提升我国科学养猪水平和养猪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探明了多年蔬菜连作对土壤氮素转化功能的影响及其微生物作用机制,并提出相应调控措施,为蔬菜土氮素的调控提供强有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研究典型农田生态系统养分流失特征及影响因素,构建丘岗复合农业生态系统氮磷拦截与生态消纳模式和稻田流失氮磷生态湿地消纳技术,为防控农田生态系统氮磷面源污染提供技术支撑;构建南方丘陵区坡地种草养羊与农牧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并开展示范推广,服务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未来,桃源站在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指导下,将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长江源区是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重点区,也是重灾区。在收集大量研究资料和总结野外勘查结果的基础上,文章总结了源区出现气候、水文、水文环境的变化,生态环境退化以及人类的破坏性活动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保持生态系统有利于流域安全发展与实现西部开发可持续发展是科技的一项紧迫任务,同时提出了保护的途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安凯  肖玉  谢高地  曹淑艳 《资源科学》2012,34(9):1664-1670
可持续发展功能分区信息是区域空间规划与管理决策支持的重要依据,具有多维时空特征,采用地理信息可视化技术有利于从空间和时间角度揭示可持续发展功能分区信息中所隐含的规律与发展变化趋势。本研究利用可视化技术、组件式GIS技术和空间数据库引擎,开发了可持续发展功能分区可视化系统框架,包括数据源层、元数据层、软件构件层和功能模块层,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功能分区信息的综合查询、结果显示与分析、图表可视化和地理可视化功能。在该系统框架基础上,本研究集成了全国1∶100万基础地理数据、分县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和可持续发展功能分区体系,建立了中国可持续发展功能分区可视化系统,实现了数据信息和功能分区成果的可视化表达、图形和属性的双向查询、查询结果的统计分析、制作统计图表和制作专题地图,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公众了解和利用可持续发展功能分区信息提供了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畜产品结构不断优化,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产业综合素质显著增强,绿色发展稳步推进,畜牧业已成为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排头兵。推进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现代畜牧业建设的重点任务。在分析制约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基础上,文章阐述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提出要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构建种养循环可持续发展机制,营造畜牧业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畜牧业,为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6.
论西部大开发中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对西部大开发的依据,内容,原则,目标进行了审视,认为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我国经济,生态,社会三位一体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提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系,法律体系,科技体系,教育体系,共同参与体系是实现代内平等与代际平等两大目标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西藏地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藏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区域,也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和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是西藏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两方面重大需求,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1)受高原特殊的自然条件限制,西藏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极为有限,其资源与生态环境本底情况有待于进一步调查、评估;(2)以高寒草地为主体的高原生态系统深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屏障功能正面临日益严峻的威胁;(3)以高寒草地为支撑的畜牧业仍沿袭传统模式,农牧民收入现状及趋势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建设西藏生态文明的背景下,应积极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生态产业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在实现农牧民增收的同时,保护和建设国家生态系统安全屏障。主要对策包括:(1)开展西藏地区资源环境容量调查与研究,保障西藏的可持续发展;(2)量化辨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建立科学有效的分类治理与管理模式;(3)实施农牧系统耦合工程,实现高寒草地保护和农牧民增收的双赢;(4)加强西藏高原特色畜产品基地保护与建设,促进农牧民增收。  相似文献   

18.
西部地区是旅游资源富集的地区,旅游业是西部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旅游业的迅猛发展,给西部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但同时也给其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从而使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被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可以说,可持续发展将是西部旅游业21世纪的主题。所谓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维持文化完整、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人口转变进入新阶段,即劳动年龄人口停止增长、人口抚养比停止下降,过去30余年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人口红利即将消失,亟待创造必要的制度条件来获得以全要素生产率为主要驱动力的、更加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源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形成新型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关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获得可持续经济增长源泉的关键。本文探讨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重要作用,提出改善这一生产率来源的政策建议。同时,还针对中国"未富先老"的特点,从人力资本培养、应对老龄化和调整生育政策等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对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时间跨度大、涉及面广、战线长、投资大,其发展战略研究需反复滚动式地长期、综合、持续地进行。本文基于作者近年来参与的相关研究和讨论,拟对用好煤、保障石油供应和为化石能源逐渐枯竭做好准备等方面提出一些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