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生版(学语文))》2016,(5):49
2016年8月,《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将迎来第400期出版。400只是一个普通数字,但对于《中地参》来说,却走过了漫长的36年。36年间,《中地参》扎根基础教育,服务教学一线,辅助教师成长,赢得了学科专家的认可和支持,也赢得了全国读者朋友的信赖和喜爱,连续多年被评为"核心期刊""优秀期刊"。36年间,《中地参》执着敬业,严谨专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就是教师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通过在课堂里的精神品格和情绪感染,培养思想感情和人格,教育人正确看待自己,并不断追求个人道德和精神上的完善。语文课堂中,人文性的彰显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展开:情境孕情,如沐春风;朗读激情,润物无声;品味悟情,春风化雨;写作延情,花开有声。 相似文献
3.
4.
冯述田 《初中生世界(初三物理版)》2011,(Z1):50-51
既然是竞赛,就必须遵守一条最起码的"竞赛规则",需要有所限制。现场决赛是对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命题就是对文章内容的限制。限制的好处在于提供现成的可比性,有利于按统一准则评分,体现选拔性、公平性原则。因此,在限制和自由度之间寻找平衡成了我命题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5.
金奉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8,24(4)
结合基础教育音乐新课程改革思路,以"第五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现场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的《我爱家乡的酒歌》为案例,展开"民族酒歌与现代课堂结合"现象的分析,如何正确看待和理解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合理有效地继承和发扬传统音乐文化,探究基础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承相结合的价值与意义,从而也深刻地认识到新课程改革不是对"传统教育的全盘否定",传统中的优秀部分永远是今天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对于刚步入大学的理工科学生来说,语文课没有任何新鲜感。十几年的语文应试教育,甚至还会让他们对这一课程感到有些无奈。实现与中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让理工科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切实提高大学语文教学质量,对于每位任课教师来说, 相似文献
7.
一做历史者大体不出三路:信古者,疑古者,以及释古者。过分迷信,有如信仰,做出的不是历史;过分怀疑,自坏根本,败坏的可能是文化。所以在这三者中,个人欣赏最后一种,即释古者。尤其欣赏陈寅恪先生那句人所共知的"同情与理解"。在民国那样一种学术氛围下,这并不是史学者的常态,与之持相近观点的钱穆先生在 相似文献
8.
牛殿庆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21,(1)
有平民诗人之称的河南诗人王学忠,在《爱得深沉》(诗歌卷)中运用独特的视角艺术,他选择了新闻视角、平民视角,以及寓意象征视角表达了对底层民生的关注。诗人感同身受的苦难经历与记忆,是从内心出发心向大众写作的创作源泉。大众立场的人文情怀主要包括对社会不公及丑恶现象深恶痛绝的批判,也包括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制度,还包括对底层人的关爱和尊重,对生命的关注和敬畏。 相似文献
9.
王元忠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8):134-136
在其新著《中国西部小说的历史形态与精神重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一书中,赵学勇、王贵禄将其对于中国西部小说的研究聚焦于“历史形态与精神重构”话题点上,标题的拟制及其中内含的论述话题选择本身,即已清楚地显示了他们在写作时的价值取向:一方面是学术的,在史的视角的观照下对中国西部小说诸多问题所进行的严肃的学术思考;一方面也是人文的,其中彰显了他们作为具有明晰地域身份的学者对于研究对象进行价值建构之时的主体性。学术的严肃、理性和人文情怀所引发的同情、体认,两种不同的精神面相所表现出的文学研究所特有的魅惑,是这本新书产生强大吸引力的根由所在。 相似文献
10.
张金梅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204-205
刘明华先生在学界是以研究唐代文学及其思想史尤其是杜甫研究见长的。最近,由著名学者傅璇琮先生作序,中华书局隆重推出了他的一部新著——《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古代文学阐释》(后文简称《文》著)。此著系刘明华先生主持的华夏英才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项目、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的结题成果。全书除前言外共分十章,实属十篇学术长文。其中,第一、二章是先生独创;第三、十章系合作;其余部分是作为项目参与者的部分研究生多年来在老师指导下所完成。傅先生称这一成果“是研究与教学的综合成果,这当为高校教学提供值得思考的成功经验与积极范例”。该书以几个重要作家、作品或某一重要文学现象及文学公案为纲,从历史文化的宏观背景下观照、考察其丰富的文学意味或文化意味,发掘、透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充分体现了先生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文化意识和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1.
<正>语文新课程实施以来,人文性的功能被过度夸大,而基础训练则被不断淡化。语文教学演变成了实践表演课、生命教育课、思想品德课,渐渐失去语文教学的实质。其实,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需要关注听说读写的过程,使得工具性与人文性有一个平衡点:在指导学生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学习表达的过程中,吸收人文内涵,培植人文精神。下面,我结合《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的教学,来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