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是香港《新报》最近刊登的一篇述评,现转载如下,供新闻界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2.
这是香港《新报》最近刊登的一篇述评,现转载如下,供新闻界同仁参考。大陆名记者为何寥若晨星兮这在新闻界只属是"例牌话题'、有人直言,大陆名记者寥若星晨的现象不是因  相似文献   

3.
苑祥 《新闻窗》2009,(5):126-126
从事新闻工作20年了,回首走过的新闻道路,感受多多。其中最大的感觉,就是作为一名记者要有强烈的好奇心,而且,这颗好奇心就像一团火,总是在燃烧着。  相似文献   

4.
惠永春 《记者摇篮》2006,(11):39-40
新闻,最关键的就是一个“新”字,这是新闻与生俱来的根本属性,是新闻赖以发展状大的惟一基础,难怪同行人都说:新闻姓“新”。那么,作为一名记者,不也应该姓“新”么!为了“新”,记者们跑得更勤了,乘坐最快捷的交通工具、使用最先进的传播技术,争分夺秒,一比高低。报道形式上有了现场报道、连续报道、跟踪报道、深度报道、重点报道……表现方法上,大量借鉴其它文字尤其是文学的表现手段,在确保新闻真实的原则下,有散文表现法、小说描写法、戏剧对话法……在叙述方式上,不仅限于第三人称,也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不过,也有不少人不能冲破旧习…  相似文献   

5.
记者之难     
柴选 《新闻与写作》2006,(11):F0002-F0002
别以为穿件十来个兜兜的摄影背心,扛着相机满世界转的摄影记者是个好干的差事。不信,请看这样的画面;记者不是想进去采访么,不用当事人出面,门外头的保安就足以把你制服。所以,记者不仅需要敏锐的新闻意识,  相似文献   

6.
安冬 《青年记者》2006,(19):25-26
王甘霖,《法制日报》记者,被人称为“中国实力派调查记者”,“实力”两个字的背后,是一次次的打破砂锅查到底和出生入死的一线调查,他的名字总是与“揭黑”、“曝光”等字眼联系在一起。这个身材略胖的记者乍一看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但是眉宇间却显露英气,浑身上下透着一股不服输  相似文献   

7.
也谈记者的“新闻发现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新闻竞争愈演愈烈,而新闻竞争说到底其实就是新闻发现的竞争。“新闻发现力”如今已成为对一个新闻记者能力如何评价的重要标尺之一。作为一名记者,一旦长时间写不出作品,或者即使写出了作品,但写不出精品,那人们在评说时,可能就会认为是在“新闻发现力”上出了问题。  相似文献   

8.
梁衡 《当代传播》2007,(1):9-13
新闻在社会上是一个耀眼的职业,我相信每一个报考新闻专业,又能进入到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同学,以及每一个新闻从业人员,心里都存有一个当名记者、做一名杰出传媒人的梦想.这里需要首先弄清楚的问题是,干新闻要不要讲责任,责任和记者自身的成功矛盾不矛盾?责任到底是单纯的付出,还是同时能让媒体和记者收获成功的双赢?这是我们要探讨和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袁伟 《视听纵横》2007,(3):117-117
记者,这是一个多么崇高而神圣的称谓。在西方,记者被称为"无冕之王"。我国著名的共产主义先驱李大钊曾经寄语记者,"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记者的新闻道德是和一般的社会道德交融在一起的,像水与乳那样难于分开。著名记者邵飘萍在我国第一本新闻采访学专著《实际应用新闻学》中论述"外交记者之资格与准备"这一问题时,把"品性"作为记者资格的第一要素.邵飘萍认为:  相似文献   

10.
《军事记者》2003,(10):67-68
教务部每天都收到大量的学员来稿,也常常接到学员询问稿子能否见报的电话,其渴望稿子见报的心情可想而知。但实际情况是,80%以上的学员来稿,质量较差,离发表尚有较大的距离。然而,许多学员看不到这个距离,甚至埋怨编辑“不识货”。这里,随便拆开几个学员来稿的信封,将这些来稿作一分析。例一:驻晋某部举行知识竞赛本报讯函授学员李红波报道:5月4日驻晋某部开展了以传承“五四”精神,发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题的知识竞赛。赛场上队员们精神饱满,抢答激烈,对答如流。为该部掀起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营造了良好氛围,为贯彻“三…  相似文献   

11.
2006年9月中下旬,在解放军报周涛副总编的带领下,记部在辽宁辽阳和河南洛阳组织了一次新闻会战(简称“会战”),10名记用10天时间采写了10篇较有分量的深度报道,其中8篇工作通讯在一版刊出,两个整版的重头稿件在专题新闻版刊出,形成一组广受好评的《火热军营——记感悟落实科学发展观》系列报道,成为本报去年中心工作宣传的一大亮点。现发其中5名记的采写心得以飨读。[编按]  相似文献   

12.
姜德锋 《新闻传播》2004,(12):38-39
近些年来,随着媒体在信息传播和舆论监督方面影响力的增加,人们对记者这一职业也有了切身的体会。一方面,媒体和记者成了百姓心中的“报青天”,过去“有困难找警察”,现在“有困难找记者”成了许多群众的信条:另一方面,对记者和媒介道德操守的指责批评,也时有所闻,去年公布的包括新华社记者在内的十一名记者的受贿行为以及前一时期湖南娄底市记者伍新勇被判刑的事件,更使记者的职业道德危机问题广受关注。  相似文献   

13.
“新闻应新与真并重。新,需要机警,真则需要良心和胆识。想平安无事,最好不当记。”这是名作家、名记、副刊编辑家萧乾1998年1月9日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系教学实践园地《新视野》创刊而亲笔书写的赠言。萧老先生这鲜明而独特的见解颇具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怎样才能写出好的新闻作品来?怎样才能当好一名记者?我觉得要当好一名记者,一个是勤奋,一个是用脑,即用心。  相似文献   

15.
一 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新闻敏感至关重要,它是记者的基本素质之一,高度的新闻敏感是一个记者在政治上、业务上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6.
肖一 《新闻爱好者》2005,(11):35-35
曹聚仁是我国名作家、记、学和爱国化人士,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经历也是多姿多彩的。作为一位新闻工作,他主要的、有代表性的新闻活动都是在抗日战争中发生的。在国家和民族危急的时刻,他走出书斋,先后出入淞沪战场、徐州战场,发表了不少振奋人心、颇具影响的消息和通讯,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对名的台儿庄大捷的首报。  相似文献   

17.
去年有两个与记者密切相关的"媒介事件"颇引人瞩目,一个是沸沸扬扬的山西煤矿"封口费"事件,涉案60人被依法处理,其中只有4名持记者证的"真记者";另一个是年底频发的数起"抓记者"事件,被抓的"真记者"据说涉嫌受贿.传媒界有人评日:有喜有忧.  相似文献   

18.
记者部落     
《青年记者》2012,(7):26
"作为一名记者,你做得够不够格?评判标准归根到底是要看群众欢迎不欢迎、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本期"传媒骄子"介绍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的优秀典型、丹东广播电视台记者刘彤的新闻历程。媒体对司法权的监督处于什么现状?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媒体与司法如何良性互动?请看  相似文献   

19.
关注一线新闻记的生存质量是近一段时间逐渐被关注的话题,伴随一系列关于媒介工作人员生存状况的调查、分析,媒介内部开始关注这个自身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为使采写的新闻有血有肉且绝对真实,记者就要用眼睛采访。用眼睛采访,能核实新闻事实的真伪、增强新闻的可信性。常言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许多新闻报道失实,或者人们感到可信性程度不强,其主要原因之一是,记者仅凭采访对象的口头介绍或摘编文字简报进行报道,没有到现场看个究竟,心里不实在,笔下就不实在,所以报道的可信程度难免不强。若是去新闻事件发生的实地看个究竟,事实的真伪就能验证。有这样一个出自某大报的例子,是关于一个天才小保姆的报道,笔者报道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