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刊要我写一点有关赵超构老人的新闻观点与新闻理论的文章。对此,我写不好。我只知道构老在这方面的一件小事,这事是同他在1982年新民晚报复刊时写的复刊词《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思想前后一致的。可是有一些人办报却从不想及这个问题,他想的总离不开“飞入帝王将相家”,因为,那才是他的衣食父母。人民群众么,对不起,不谈最保险;谁要多谈,我就打倒他,那就更前程无量,富贵百年了。“文革”时期我在上海,多说听到批判一个叫做  相似文献   

2.
从“迷童招待室”里走出来半年前,我在政法报道中迷路了。我总是啃住“文件精神”考虑,認为政法机关是专政机关,在那里能找到的題材,主要是捕、办反革命分子和坏分子。一篇捕反革命分子稿件剛發出,我又来到公安局办公室,找同样題材的线索,结果,乘兴而去,敗兴而归。有一次,写了一篇公安机关逮捕几个專騙小孩衣服飾物的窃賊一稿,稿件突出写了窃贼的厉害,沒有突出写公安人員的功績,领导同志一看就说:“不發了吧,这样写,把我們社会描述得恐怖了,要起副作用。”  相似文献   

3.
新近,在好几张报上读到“绌”、“拙”混用的现象。比如有张报纸在一篇短文中说:“一个人在生活中不可能集所有长处于一身。在某些方面相形见拙时,就有可能被某些世俗的小人看……”这里,把“相形见绌”的“绌”字,错成了“勤能补拙”的“拙”字。还有一张报纸在一篇文章中写“相形见绌”,而在另一篇文章中却写“相形见拙”。同一张报纸,两种写法,何错何对?还是“绌”、“拙”两字相通?“拙”是笨拙的意思,“勤能补拙”,意指勤奋能够弥补笨拙;“绌”是不足的意思,意指相比之下显得不足。类似这种容易混淆搞错的字、词,在报刊上屡见不鲜,如错把“偶而”当作“偶尔”,就是经常碰到的一个  相似文献   

4.
现在,有许多经济稿件篇幅不短、提出的问题也不少,就是“不听响”,为何?我觉得,关键是记者只找准了某些领导的“够味点”,而没有找到与受众的“共鸣点”。要避免这些问题,我想,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经济报道要同广大群众、同实际工作、同现实生活贴近些。经济问题包括国家在宏观调控方面需要制定的方针、政策及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特点、新倾向、新思维,更包括人们共同关心的经济生活中的特点、难点、焦点、兴奋点。要看到,现实经济生活无法回避的问题,经济报道同样也无法回避。现阶段的经济工作中的每一个问题,都会涉及到一些人的利  相似文献   

5.
今年上半年,我有幸在农民家里住了3个月,参加了农村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发现农村近年来确有很大变化,但也存在矛盾和问题,现在我想把自己身临其境的一些事情写出来,供朋友们参考。喂怕了“瘦子”我们社教工作组一行12人,被分到陕西千阳县城关镇段坊村参加社教,  相似文献   

6.
据报载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1月26日下午 ,在《大众日报》就省委领导活动的报道问题“约法三章”。吴官正说 :“一是省委领导的讲话 ,从我开始 ,在报道中不要说‘重要讲话’ ,把‘重要’两个字去掉 ,讲话那么多 ,哪有那么多‘重要’啊!二是涉及到我的稿子 ,你们可以删 ,觉得不合适的尽量改 ,不用告诉我 ,发多发少你们定。三是稿件中对领导赞扬的话无论如何不要写 ,什么‘轻车简从’、‘冒着寒风’等都要删去 ,本来就应该这样嘛。我们的报纸一定要体现党的优良作风 ,一定要反映民意。”看了吴官正同志的“约法三章”…  相似文献   

7.
谢顾问:我搞报道已有4个年头了,虽被军内外报刊采用过一些稿子,可都是些“小不点”,甚至只是三言两语的简讯。有人劝我写些“大块头”,我也想写几篇一鸣惊人之作,可就是写不出来。为什么我就不能写出“大块头”的稿件?54951部队别培海别培海同志:作为一个已有4年采写史的老通讯员,想写出点有分量稿子,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一定要明白,有分量的一鸣惊人的稿子不一定非是“大块头”不可,有些“豆腐块”新闻同样也很有分量,同样受读者欢迎。你注意到每年被评上奖的好新闻了吗?它们不少是几百字的短新闻。能写出高水平的…  相似文献   

8.
李瑞环同志在全国省级党报总编辑新闻工作研讨班上强调:“新闻报道要增加信息量,就必须多写短新闻,使我们的新闻短些、短些、再短些,改变目前大块文章,长篇讲话过多,专版过多,会议报道过多的状况。”这话很有道理,指出了我国当前新闻报道中的通病。短,的确到了非抓不可的地步了。那么,新闻为什么要短?怎样才能  相似文献   

9.
据笔者观察,一些机关报目前在新闻宣传中,存在着三种病态。一、不求真实一次,笔者到某县采访,请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的同志谈谈情况,提供些新闻线索,一位同志说:“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好了,工作性报道上的那些事,你有我有他也有,咱这里没有的,你把外地的嫁接过来就是咱的。”在另一个县,有位通讯员写了一篇稿子叫我看,我看后说,你稿子中有个情节是编造的,不符合常理和事实。他听了有些发急地说:“你这么认真怎么写稿,你若按真事一五一十地写,报纸准不采用。”某市有位通讯员给笔者打电话说,他写了篇现场新闻,想明天电传给我看看。我问事情是什么时间发生的,他说前天。我说前天发生的事情,你明天传给我看,然后再发往报社,如果内  相似文献   

10.
文章要尽量写得短些,当年鲁迅、毛主席都这样主张;如今搞四化、改革开放,时间宝贵,更有必要提倡开短会、讲短话、写短文章. 这使我想起了一个传说:从前有个穷书生到集上卖鸡,在背后墙上写了一行大字:“此地有雄鸡出售”.过来一个人说:不在此地还在别的地方卖吗?书生觉得有理,把“此地”两字擦掉了.又过  相似文献   

11.
自1984年至今,我共荣获了26个好新闻证书。其中中央级4个、省级9个、地级13个。这些获奖新闻90%以上每篇字数不足600字。从中我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短字能出好文章”。可实践也告诉我们,写稿难,写短稿更难,不拿出拍电报的劲头,文章是写不短的。回忆起这些年我写短稿的体会,可归纳为“敢写善写、约束写”几个字。一要敢写。特别是对我这近20年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 我学新闻也有一半多时间了,但很“低产”,不是说见报少,而是写稿少,总感到把本单位一些好人好事报道后,就再也想不出还要写些啥,平时看到有的通讯员好像总有写不完的东西,心里很羡慕人家,可自己就是学不来。因此,想请编辑解答一下。 广西柳州 史秋云 史秋云同志: 从信中看,你和部分通讯员一样,都存在这个问题,写稿走入了一个误区,片面认为新闻报道就是写好人好事,写工作成绩,似乎舍此便没有什么东西可写了,因此报道路子越走越窄。很显然,这主要是报道题材单一,不会拓宽报道面的缘故。当然,写具有典型意义的好人好事,写工作成绩和经验,这是报道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继续坚持做下去。但是,我们的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尤其是处在改革开放年代,社会各个方  相似文献   

13.
大约是5月中旬的一天.副总编周志春把一组报道(四篇)交给我,让我看一看,他曾请一位编辑代他看看.谈谈感觉。半小时后.编辑把原稿退给了他。志春说:“我想.一组稿件.记者肯定是下了功夫的.里面就真的设东西啦?”我问:“你想让我做什么?”“你看一看.它是应该枪毙的稿件吗?如果不是.你帮忙编辑一下。另外我想通过这件事.或许可以在编辑问题上形成一些共识性的东西。”我很高兴。记者会刚刚开过.记者们给编辑部提了些意见.多是关于用件编辑问题的。会后.我写了点东西.希望问题能够很快解决。但现在看.我性急了些。记者…  相似文献   

14.
时下,新闻界存在着这样一种不良现象:当一个地区、一家企业经济效益红火时,记者如云,络绎不绝,而一旦效益不佳,滑入低谷时,就难觅记者的踪影。有人将这一现象称为“嫌贫爱富”。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固然要多报道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经营效益好的企业,以指导和推动经济全面发展,但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暂时处于低谷的企业不等于不能从正面去宣传,况且它们也更加需要宣传,今年春节期间,《新华日报》组织记者到贫困地区采访,特别是到一些贫困户家中采访,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困难。这组稿件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随着报纸的扩版和“厚报时代”的来临,“大特写”、“大周末”、“大追踪”泛滥成灾,一些报纸的稿子愈写愈长,章愈做愈大,圈内圈外微词颇多,“短些、短些、再短些”、“让新闻短下来”的呼声,不时在耳旁响起。“短些”,如何短?作为记——章的写作,我想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须从“简些”做起。  相似文献   

16.
怎样才算把报道写好了?起码要具备新、短、深这三个特点。不但一般的新闻如此,经济报道当然也是如此。 我这里从新闻的角度着重讲一讲“深”的问题。 要想深,我体会,有这样的几个办法: 第一种办法,要有新的概括。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爱看经济报道的人多了起来,长江三峡工程建设得怎么样了?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影响?东南亚为何会发生金融动荡?对我国及整个亚洲乃至全球的影响如何?……这些关于经济方面新发生事实的报道──经济报道──成了街头巷尾人们议论的话题。但是要让大多数外行人对他们不太熟悉的经济报道感兴趣,的确不是一件易事。要搞好经济报道,关键是要把经济报道写“活”。经济日报副总编辑詹国枢就是一位把经济报道写“活”了的记者。詹国枢极力倡导新闻的“第二种翻译”,他曾说过:“我写经济报道,力求做到八个字:举重若轻,深入浅出。我认…  相似文献   

18.
消息是报纸上出现得最多的新闻文体。读者主要是通过消息来了解外部世界。因此,写消息除应注意指导意义与思想深度外,还应写得生动些,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我们《西药报》在这方面做了一些追求与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效果。一、把主要事件及其本质特征写进标题,使读者看到标题就能了解消息的内核,产生把这则消息读完的欲望。如去年3月10日的一  相似文献   

19.
每读报纸,常发现一些报道在运用“创纪录”的数据上出错。比如,报道西康铁路秦岭隧道施工,就有多家报纸运用了概念模糊的数据。人民日报、工人日报、新华每日电讯、陕西日报在报道中都出现“……创月掘进×××米的全国铁路长大隧道大断面、单口常规设备施工新纪录,达到世界同类施工方法先进水平。” 我长期在铁路建设单位工作,对施工情况比较熟悉。同时,我对该隧道施工情况也比较了解,因而发现了报道中一些失误。  相似文献   

20.
艾丰同志在<我怎样写经济报道>一文中说:"怎样才能算把经济报道写好了?我提出了这样一个见解:一个人困了,躺在床上,看我们的经济报道,还愿意看,还看得明白."这个标准比较高.实践证明,要想达到或接近这个标准,除去通常所要求的腿勤、嘴勤、手勤、脑勤之外,还要运用多种思维方法,力求从新的角度、深的层面去构思写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