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理论与创作两个方面新时期文学的人道主义思潮。第一部分对人道主义复归的社会和思想背景进行描述和分析,综述人道主义讨论的过程,并梳理人道主义的一般涵义及特定涵义。第二部分阐述人道主义思潮在文学创作中的三种形态:一是就“文革”遭遇发出的对“人”的呼唤,二是关注苦难中的民间情义与憧憬美好的理想,三是从表现爱情到女性意识的初步觉醒。  相似文献   

2.
一、现实主义的涵义现实主义这个范畴有两种涵义,作为强大的文艺思潮和一种文艺流派,一般是指19世纪30年代以后在欧洲文学艺术中取代浪漫主义而主导文坛达半个多世纪的一种文艺思潮和文艺流派,具体而言,是指19世纪中后期在欧洲文坛占主导地位的批判现实主义.现实主义的另一涵义是指“准确地展现生活的真实情况”的“一种表现人生的方法”,即注重写实的创作原则.这种创作原则源远流长,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3.
王达敏先生的《中国当代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史》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一部非常重要的理论著作,通过“十七年文学”人道主义思潮、启蒙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和世俗人道主义文学思潮三个不同阶段代表性作家作品的研究,掀开了当代文学中蕴含的人道主义思想面纱,在善与爱中生发出对同情人道主义的准确阐释,完成了对当代人道主义文学的全新解读。这是第一部中国当代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史,它的面世,必将对当代文学研究与作家创作产生重要影响,定当会引领一代人文价值潮流。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人道主义思潮的形成,首先是对“文化大革命”深重灾难的历史反思,对五四运动以来人道主义在中国社会的曲折历程的重新认识,又与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涌入和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的影响有关。从根本上说,人道主义思潮是在解放思想、冲破“禁区”的历史大背景下出现的,与党和国家工作着重点的转移相适应的,旨在争取和确立人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合法地位的思想论争。  相似文献   

5.
从“五四”到“文革”、再到新时期“文化热”的过程,人道主义始终在其中或隐或显地扮演了重要角色。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人道主义思潮的涌起,对人道主义的宣扬,到20年代末期人道主义思潮在主流文论中开始失势,以至在其后的几十年特别是“文革”中被当作革命思想的对立物受到批判和责难,再到70年代末以来人性、人道主义的价值在“文化热”中被重新发现并在学术界形成广泛的共识,人道主义经历了由肯定、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曲折历程,留下了发人深省的经验教训。人道主义在文化运动中的历史命运折射了20世纪中国社会波澜壮阔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6.
刁世存 《天中学刊》2004,19(6):15-21
人道主义思潮随着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兴起而出现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从“五四”时期对人道主义的宣扬,到20年代末期人道主义思潮在主流文论中开始失势,以至在其后的几十年中被当作革命思想的对立物受到批判和责难,再到80年代初,尤其是90年代以来人性、人道主义的价值被重新发现并在学术界形成广泛的共识,人性、人道主义经历了由肯定、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曲折历程。人道主义思潮在20世纪中国社会的历史轨迹,折射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曲折历程。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世界范围的现代人道主义思潮,成为“五四”人道主义思潮、运动发生的世界思潮背景,本文拟通过系统梳理“五四”前后国人对这一思潮的介绍,以及对相关史论、资料的译介,力图描述出当时国人所认知的它的基本发展过程,以揭示“五四”人道主义思潮、运动的真实背景。  相似文献   

8.
人道主义作为西方文化源远流长的传统,可以分为伦理人道主义和哲学人道主义两个基本的层面。反人道主义思潮对人道主义传统的反思所形成的强批判和弱建构的双重维度,是在哲学人道主义的层面上展开的,根本没有涉及伦理人道主义层面。反人道主义思潮受到西方哲学转向的深刻影响,反人道主义思潮实际上也是一种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9.
悲喜剧作为一种审美样式在美学领域是独立存在的,其审美特质便是谐和、中正、自然质朴。在老舍漫长的创作历程中,悲剧性和喜剧 得到了和谐的统一。形成了他独特的悲喜剧创作艺术;老舍创作艺术的形成除了他尊重悲喜剧的审美特质,“半笑半恨看人生”外,还得力于旧北京的市民文化,特别是儒家传统的“中正”、“谐和”的美学取向。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在我国理论界和文艺界,有一股把马克思主义归结为人道主义,用人道主义来消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这股思潮,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非常错误而有害的。有两种殊途同归的观点是这种错误思潮的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质是人道主义”,“人道主义是马克思的一贯思想,贯穿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中”。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马克思主义不研究人,不关心人,不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是不讲人的。这两种来自两个极端而表现形式也不同的观点,实际上在歪曲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上汇合到一起了,并且都落入了西方现代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巢臼里去了。  相似文献   

11.
章对《新家》这座“学小屋”和张绍碧的创作得失进行了中肯的评价,挖掘了《新家》所蕴含的时代色彩以及作品所透露出来的特色和优势。同时,由张绍碧小说拓展开去,对当下学界所存在的漠视作品的思想性,“消解主流意识”的学思潮进行剖析。呼唤一种既有品位和价值,又有美感力量和思想深度的学思潮,对作形成宏伟壮观的学殿堂寄予希望。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艺进入新时期后,文艺思潮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三头推进”:一是现实主义的拓展和深化;二是以现代主义为代表的各种新思潮此起彼伏;三是通俗文艺势不可挡。文艺的多元和繁荣是一把“双刃剑”,在“三头推进”的文艺思潮裹挟下,新时期创作和评论也存在诸多令人忧虑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半个多世纪来在西方流行起来的把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的思潮,于80年代开始也影响到我国,并弓;发了一场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大讨论。这股人道主义思潮,模糊了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原则界限,企图用人道主义来修正。代替马克思主义,因此,在思想理论上造成了不少混乱,并在实践上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后果。徐亦让的《人道主义到唯物史观──马克思世界观的飞跃》,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于实践的需要而写的。它系统地集中论证了马克思世界观从人道主义到唯物史观的革命转变过程,具体地阐明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原则区别,深刻地分析…  相似文献   

14.
王安忆在1986年连续发表了《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写作手法独特,突破了她固有的创作模式,受到评论界的极大关注,该文通过对“三恋”的分析,认为“三恋”的创作是作者从心灵深处对人生的感悟,是用小说语言谱写的人怀乐章,而且“三恋”的整体创作带有一种较明显的音乐特征。  相似文献   

15.
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股“人道主义热”携带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凌厉声势,以“伤痕”文学为契机,在中国勃然兴起。这次争论,借用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人道主义话语,通过特定的方式完成了对社会主义“异化”的批判,突破了“左”倾思想禁锢,一个“大写人”经过长期的人为摧残终于又凸现在人们面前。这股关于人道主义争论的思潮,成为现实主义文学复兴的一面旗帜。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次争论对文学实践的意义越来越彰显出来。因此,有必要对新时期人道主义的实质内容和现实意义作出科学的认识和评价,也有必要对这次争论再进行一次回顾,澄清一些认识,对其所具有的深层意义再作一次梳理。  相似文献   

16.
马利坦是现代西方新托马斯主义思潮的主要代表,其“完整的人道主义”学说在西方和世界其他地区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完整的人道主义”是以神为中心的人道主义,这种人道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揭露和批判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从政治上看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同时又带有鲜明的反共产主义性质。  相似文献   

17.
严复“三民”思想是中国近代以来改造“国民性”思潮的理论源头。严复框定了改造“国民性”的整体性理论架构,之后的梁启超以“新民”为己任进行“三界革命”,胡适立足于“个人主义”发展“平民文学”,周作人强调人间本位的人道主义的文学,鲁迅立足于“立人”思想重塑民族魂的新文学创作,都是这一思潮在文学领域里的延伸。  相似文献   

18.
“形”与“神”是中国古代艺术史上一对重要而又有极有特色的范畴。形神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社会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与渗透。作认为,魏晋时代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其“内在人格觉醒与追求”以及弘扬人的自我精神的社会艺思潮,使得这一时期的艺术家们突破了汉代“惟贵象形,用以写图”创作思想的束缚,注重亥画表现对象内在“神”之形,艺作品的“形”较前代而言获得了极大的解放。明后期封建纲常名教礼义大大削弱,个性解放的社会思潮涌起,推动了艺领域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艺术表现中“神”的解放,汤显祖的剧作“牡丹亭”的问世,标志着形神理论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神”,尤其是表现创作主体精神意趣的“我神”,作为独立于“形”又高于“形”的力量,获得了真正的解放,这时的艺作品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的“有我之境”。  相似文献   

19.
日常生活与马克思主义--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潮中的重要一员,列斐伏尔既有同该思潮的其他代表人物共通的理论立场,又有其自己独到的理论视野。他一生都与“日常生活”打交道,给后人留下了三卷本的《日常生活批判》及一系列相关的著作和文章。他赋予“日常生活”以重要理论意义,通过对现代世界日常生活的批判,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深刻的异化本质,并提出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文化革命”来结束异化,回归真正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20.
感知论是学创作的主要论题,唐代王昌龄对感知的物境、情境、意境三个层次,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指出了它在学创作理论上的开拓意义,以求艺理论界对“三境说”的重视,并赋予应有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